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十三亿分贝 廖佳琳,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本文目录索引

1,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 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 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 基本解释 1.生存;活着 ; 2.幸福:为了幸福的意义而存在; 3.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行为; 4.生活景况:生计; 5.〈方〉:活儿;工作; 6.生命中进行的活动,动物的生活是指以生存、延续后代等本能性的,活动,人类社会则在动物的基础上还有人是社会性本质实现的活动; 7.人生价值观追求、目标.:我的生活;图腾;未来的生活;愿望、愿景; 8.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9.生活是人在生命路途(生成、生存、发展与消亡)中劳作与分享的活动。 扩展资料 人民的美好生活包括: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 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相应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不充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 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包括一些大城市依然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如高质量的医疗、教育还是稀缺资源,高等级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刚刚起步,有的城市还存在不少“城中村”。因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包含那些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活

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2,湖南版rolling in the deep谁唱的

您好,是[十三亿分贝]节目中的廖佳林

2016年8月,因为参加《十三亿分贝》节目,一首《Rolling in the Deep》走红网络。
凭借着花鼓戏版《rolling in the deep》成为新“神曲”代言人的廖佳琳坦言,这首歌其实创作于3年前,也是无意中的一次改编,对于目前的热度,他也表示很意外。这首“神曲”不仅在各大公众号、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还被贾乃亮用尽“洪荒之力”模仿。因为这首歌的戏曲风格以及魔性,廖佳琳也被评为“男版龚琳娜”,对于这个称呼,他表示“能被拿来跟龚琳娜老师对比我觉得非常荣幸,但是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以后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神曲。”
廖佳琳的走红并非一夜之间的偶然,他本就是当今国内优秀的假声男高音 六岁开始接受正统的声乐训练 后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童星
曾为国内多部动画片演唱片头片尾曲如《蓝猫淘气三千问》《虹猫蓝兔》
2002年获得全国金嗓子杯大奖赛金奖
2003年参加全国希望之星大奖赛金奖 全国推新人大奖赛金奖
2008年参加湖南卫视春晚 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2010年考入星海音乐学院 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系主任杨岩老师 在其悉心教导下 转型为假声男高音 在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假声男高音之一 并多次在国外出演歌剧 担任主角
2013 2014年赴法国参演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扮演凯鲁比诺获得好评。
2014受法国政府的邀请 于卡纳克开了一场具有极度影响力的独唱音乐会
2015年受罗马教皇的邀请 于梵蒂冈开独唱音乐会。
2016年参演《暴走大事件》第四季节目[3]
廖佳琳说,看似晦涩难懂的歌剧在国内其实一直有市场,有人欣赏,“歌剧也好,美国乡村音乐也好,那就是人家的方言。能流行、能被市场认可,是因为有人在做,不能因为难就不做了。”

3,湖南宁乡话方言版《rolling in the deep》是哪个节目

《十三亿分贝》
《Rolling in the deep》宁乡话版
演唱:廖佳琳
作曲 : Adele/Paul Epworth
作词 : Adele/Paul Epworth
There's a fire starting in my heart
Reaching a fever pitch and it's bringing me out the dark
Finally I can see you crystal clear
Go ahead and sell me out ……
See how I leave with every piece of you
Don't underestimate the things that I will do
There's a fire starting in my heart
Reaching a fever pitch 嗯娚家 呷槟榔花
The scars of your love remind me of us
They keep me thinking that we almost had it all
The scars of your love ……
I can't help feeling
We could have had it all
Rolling in the Deep 我宁乡来只(杂)猪
Your had my heart Inside……
Can you played it
To the beat
Baby I have no story to be told
您看我这个歌我至今冇学得会呀
There's a fire starting in my heart
Reaching a fever pitch 嗯娚家 槟榔花
The scars of your love remind me of us
They keep me thinking that we almost had it all
The scars of your love ……
We could have had it all
Rolling in the Deep 我宁乡又来只(杂)猪
Your had my heart Inside of your hand
Can you played it
To the beat
We could have had it all
Rolling in the Deep 我宁乡来只(杂)猪
Your had my heart Inside of your hand
Can you played it
To the beat

4,解释一下所有的音乐的流派

1、trip-hop 节奏变慢(有时很慢很慢),加入一些重音的味道,如很阴沉,醇厚的bass,轻微但迷幻的合成音效,或是些唱片的取样,有时可能连唱片的杂音都会被“故意”取样进去。所谓“trip”,指迷幻,氤氲的药物「旅程」; 所以, trip-hop是种慢板的迷幻的、有 jazz感觉的、迷糊的、带点 hip hop节奏的 break beat音乐。它虽然隶属跳舞音乐类,但其迷幻迷糊特色已令它同一般跳舞音乐所有的明确节拍特色相去很远。 2、world music world music是西方角度观点的词汇,意思指非英、美及西方民歌 /流行曲的音乐,通常指发展中地区或落后地区的传统音乐,例如非洲及南亚洲地区的音乐,有些地区如拉丁美洲的音乐,则能普及到自成一种类型。 今天大家说的 world music通常是指与西方音乐混和了风格的、改良的传统地区音乐。非洲的 king sunny ade,东欧的don byron,中国的朱哲琴,巴基斯坦的 nusrat fatehali kahn等是西方乐迷较熟悉的 world music乐手。 3、new age new age是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有歌唱的占较少。 new age可以是纯 acoustic(即以传统自发声乐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电子化的,重点是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觉,洗涤听者的心灵,令人心平气和。 new age很多时与音乐治疗有关,不少new age音乐说可以治病,也有不少与打坐冥想有关,这与 new age思潮哲学有莫大关系。 new age音乐通常被目为颇为中产阶级的音乐, windham hill是最具代表性的 new age唱片公司。 new age代表乐手有 enya, george winston, william ackerman, yanni, kitaro等等。 4、acappella acappella是指没有乐器伴奏的歌曲,但凡纯以人声唱的歌都是 acappella,不过今天我们说 acappella通常是指有多重和唱的那种唱法,连乐器伴奏都由人声唱出。 acappella的相反是 instrumental,即纯音乐乐曲,任何类型的歌曲都可以以 acappella形式唱出。香港人最熟悉的 acappella歌曲是《so much in love》,香港 acappella乐队有姬声雅士等。 5、bossa nova 在“谜”新专辑中传达了许多自然的、哲学的观念。这个观念的主题就是“为什么”。《冥界之外》是“谜”一首经典的单曲。通过克里图的声音铺垫首一种不可抵挡的圣歌迭句和有力的旋律。 bossa nova是种带 jazz味道的巴西音乐, 1950年代作曲家antonio carlos jobim将巴西音乐节奏与美国西岸 cool jazz混合而成,柔和、舒服、轻松、懒洋洋、浪漫乃特色。每两个 bar的第 1,4,7,11,14拍为重拍。 歌手 joao gilberto的纯厚歌声是 jobim音乐的出色拍档,20世纪50年代中期传入美国后大受欢迎,其它著名 bossa nova乐手有 charlie byrd、stan getz和 astrud gilberto等,最著名的歌曲为《the girl from ipanema》。 bossa nova于20世纪60年代最流行,其余年代亦不断有捧场者。 6、更多音乐流派

5,廖佳琳在十三亿分贝有什么表演 十三亿分贝廖佳琳是哪一期

廖佳琳参加2016-08-05十三亿分贝第八期 :大张伟遭辣妹腿咚 蛇精女魅惑郭麒麟。廖佳琳在节目上表演的rolling in the deep。 廖佳琳,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参赛选手,湖南人,因为湖南话宁乡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走红。他是当今国内优秀的假声男高音 六岁开始接受正统的声乐训练。曾为国内多部动画片演唱片头片尾曲如《蓝猫淘气三千问》《虹猫蓝兔》。2002年获得全国金嗓子杯大奖赛金奖。2003年参加全国希望之星大奖赛金奖 全国推新人大奖赛金奖。2008年参加湖南卫视春晚 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2010年考入星海音乐学院 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系主任杨岩老师 在其悉心教导下 转型为假声男高音 在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假声男高音之一 并多次在国外出演歌剧 担任主角。2013、 2014年赴法国参演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扮演凯鲁比诺获得好评。2014受法国政府的邀请 于卡纳克开了一场具有极度影响力的独唱音乐会。2015年受罗马教皇的邀请 于梵蒂冈开独唱音乐会。2016年参演《暴走大事件》第四季节目。 《十三亿分贝》中华方言歌唱大赏是由爱奇艺与尚众传播联合出品,光启传媒制作的国内首档方言音乐综艺节目。方言撞上音乐,零门槛全民狂潮,民间高手玩转方言,音乐顽童方言大师保驾护航。此项目跨越2016年第二、三两季度,受到线上线下高度关注。创作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发文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策划、研发此档音乐大型节目,旨在于更好地从文化传播、媒体推广的角度保护中国语言资源,将各地方言进行宝贵传承。节目之中,方言与音乐共襄盛举,各地文化、风俗全面展现。节目秉持寓教于乐、轻松快乐的传播原则,以全民参与的形式,将国家政策贯彻到底。

6,如何评价湖南方言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

最近在微博和朋友圈里都被《十三亿分贝》里的一首歌刷屏了:一位湖南籍美声歌手廖佳琳用宁乡方言和长沙花鼓(湖南花鼓的一个流派)改编了 Adele 的《Rolling In The Deep》。简单说来,这歌之所以火了是因为:1、混搭得好(高大上的阿呆与土掉渣的花鼓戏完美融合),2、洗脑搞笑(廖小哥的演唱夹杂了很多戏曲中的诙谐要素,而且强力假音也唱得十分魔性)。
有必要先给大家简单讲讲花鼓戏:
花鼓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在湖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湖北、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分布。早先源于汉族民歌,随后陆续加入了戏剧表演元素,演出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清朝中后期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花鼓戏。早先花鼓戏都是由半职业剧团在农闲时期季节性演出,建国后陆续成立了各级专业花鼓剧团,还在当地学校中设立了相关专业。
花鼓戏大体使用了中华五声调式,羽调式居多,且大多以角音和羽音(3 和 6,也就是调式的主音和属音)作为骨干音展开旋律。旋律方面级进多、跳进少,倚音使用频繁。歌曲律动相对规整,旋律与基础律动重合度高。整体听感热情、活泼、诙谐(戏曲本身也与方言音韵互相影响)。举个大家都听过的例子,《猪八戒背媳妇》就很有湖南花鼓戏的特征(虽然这是由许镜清老师创作的)。
那么具体到这首花鼓版《Rolling In The Deep》,廖佳琳的改编从《比古调》(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的选段)中借鉴了很多元素,比如围绕着骨干音 3 和 6 展开旋律、比如类似的装饰音用法,以及歌中的花舌颤音,等等。与此同时,Adele 这首歌的主歌段碰巧和声是 VIm IIIm V,且演奏的是不完整和弦(其实只弹了和弦根音),省略的 7 对于湖南花鼓戏而言的本身就是调式外音,而保留下来的根音 6 3 5 又是湖南花鼓戏的调式音(而且是旋律骨干音),这就使得《RITD》的主歌段的原版伴奏配上花鼓戏画风的改编旋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匹配了。再加上俏皮的宁乡话,湖南英语的咬字,以及廖佳琳本人充满喜感但技术含量其实颇高的演唱的加持,整个歌曲就被强行扭了画风。
所以总结起来,这首歌改编的成功之处在于:1、在流行音乐中寻找到有混搭接口(简单说来就是 4 和 7 少)的歌;2、根据传统音乐特点对既有旋律进行改造;3、加入方言歌词,以及相关带有民族特点的演唱技巧。三位一体,构成了完整而有机的民族化改编,而不是像有些歌手只是把歌词替代成了方言,在调式、和声和旋律上缺乏相关的支撑。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廖佳琳版《RITD》的 Pre-Chorus 和副歌段听起来的「融合度」没有主歌段那么高:因为和声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 IV,而 IV 不光带来了 4 这个对于花鼓戏而言是完全违和的调式外音,而且 IV 参与的有明显根音下行痕迹的和声连接与花鼓戏的惯常和声形态完全不符。最关键的是,廖佳琳对副歌旋律线的改动程度远远小于主歌段(当然,他总得保留 Hook 句,如果再大改这歌就不成为《RITD》了),所以,尽管特征要素和演唱细节仍然保持了主歌段强烈的画风,但 Pre-Chorus 及副歌出现了旋律、和声以及配器上的不协和元素,使得「画风」构建得没有主歌段那么纯正。
总体看来,副歌段中的不协和比起主歌的魔性程度而言可以忽略,整个歌的改编还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再次总结一下,这版《Rolling In The Deep》混搭花鼓之所以成功是在于:
1、调式和声匹配
2、旋律及演唱具备足够多的民族特征
3、增加文化元素的支撑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再思考一下,花鼓戏中增加了《RITD》里的什么元素才变得好听了呢?
1、强化节奏(说中国人节奏感差不是没道理的)
2、优化曲式(主副歌结构确实是最有效率的情绪推进曲式)
3、……
我还没总结出三。但廖佳琳版的《RITD》作为一个爆款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到底该怎么混搭改歌?或者说,要怎样进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流行化改造?
整个《十三亿分贝》里全是相关案例。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写过,像这种以方言演唱为核心线索的音乐节目,必然需要包含对传统音乐元素进行流行化提炼,而这个提炼过程,不仅需要有方言文本,更深入到音乐和文化维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具体如何实现,廖佳琳这版《RITD》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案例:除了示范了一种更有效的音乐元素重组方式并用亮眼技巧把它演绎出来之外,它还很好玩——主持人们在节目中的综艺感可以无缝延伸到这首兼具混搭美感与恶搞精神的歌里。
其实除了这首《RITD》外,在《十三亿分贝》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其他的优秀案例,把土的方言,用传统音乐的元素串联到酷的音乐当中,比如玖壹壹的《再会中港路》、马帮乐队的《一切会过去》、王建房的《长安夜》、C-Block 的《长沙策长沙》等,他们对于各种风格元素的重组都有不同的思路,也都试验出了效果很好的配方。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醉心于此的音乐人集中在《十三亿分贝》彼此碰撞一季节目,一定可以彼此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如果能从这些优秀案例中提炼出一些原则和方法,是一定能够批量发掘、包装甚至是引领出更多的兼具传统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优势的方言歌曲的。
而这也正是在构建一个全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