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为什么朝鲜不承认上甘岭战役,上甘岭在朝鲜什么地方

本文目录索引

1,上甘岭在朝鲜什么地方

上甘岭在朝鲜金化地区。 上甘岭(谚文:상감령),是一个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位于38°20′0″N 127°28′0″E,597.9高地和537.7高地后面的山洼里,距离金化郡的东北偏北约4公里,金刚里以东约2公里的五圣山地区内。 1951年,当时中国的志愿军曾这村里召开过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但在第五次战役之后,由于拉锯战的惨烈,当时双方的炮火几乎把整个村庄夷平,成为一片废墟。战役之前当地的居民全数离开,使该小村落本身对战斗没有价值。 扩展资料: 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英语: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开始,美军行动代号Operation Showdown(中国称“金化攻势”)。 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双方伤亡约3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此战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甘岭

上甘岭在朝鲜什么地方

2,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哪几个军,军长政委分别是谁?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有15军、12军共2个军参战。12军军长曾绍山、代政委李震;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
上甘岭战斗规模阶段作战,由15军秦基伟指挥。
而上甘岭战役规模的作战,由12军副军长李德生的‘五圣山前线指挥所’直接指挥。
但负责整个五圣山地区上甘岭作战的总指挥,是志愿军第三兵团的代司令员王近山。

投入上甘岭作战的部队,经历史资料查实,共有:
15军第45师133、134、135团、第29师86、87、85团;(基本是战斗人员打光了)
12军第31师91、92、93团、第34师106团;

上甘岭战役,应该是从‘战斗规模’升级打到‘战役规模’的。 若论‘战役规模’阶段,应该是12军打的。上甘岭的作战,严格的说,应分为2个阶段:战斗规模阶段和战役规模阶段 。而战斗规模阶段又分为2个阶段。(因为,凡属于一个军参加的作战,无论打的多大,都属于战斗规模作战,不构不成战役。上甘岭战斗之所以发展为‘战役’,是由于12军的参战,才构成战役规模的作战。) 。
根据陆军12军、空15军(现空降兵15军)司令部保留的上甘岭历史资料,得以证实:
15军一共打了19天。既是上甘岭开战的10月14日至11月1日晚止。
而12军共打了45天;既是从11月1日晚全面接防15军防务,全部换下15军部队,投入参战上甘岭地区的作战开始、至12月26日,将537.7北山高地,最后再移交给15军29师止,共打了45天。(于12月26日,最后将537.7高地北山4、5、6号阵地,移交给15军29师的部队,是12军31师91团2营4连)。
15军打的19天,仅属于上甘岭的‘战斗规模’作战;
而12军11月1日全面介入597.9高地作战起,才算真正的‘上甘岭战役’规模作战。

根据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王近山于11月25日发布的作战命令:12军31师于28日,将上甘岭的2个高地(597.9高地、537.7北山高地)阵地移交给15军29师指挥,但537.7北山高地继续由12军34师106团防守(另由2军34师配合指挥);同时于12月26日之后,106团将537.7北山高地移交给15军29师。 李德生《五圣山前线指挥所》于11月31日前撤销。———— 故而,历史上,以11月25日,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的这份命令为准,标志着‘上甘岭战役规模’的作战结束。因此,上甘岭‘战役规模’的作战,共打了24天。所以,至今一直被某些人误导说:“上甘岭战役共打了43天”;其实不然。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真相的伪说。
上甘岭作战,15军只打了前19天(10月14日至11月1日)的战斗。
其后12军于11月1日至12月26日最后撤出上甘岭,共打了45天整。12军在上甘岭的‘战役规模阶段’,共打了24天。 其后,自11月25日至12月26日,由于仅保留了12军34师106团这一个团的兵力和番号,在537.7北山高地继续作战,这仅仅是‘战斗规模’的作战了。也即是‘上甘岭战斗规模作战’的第二阶段。
最后要补充说明的是,l历史的真相是: 上甘岭作战,15军实际上是打了败仗的,才由12军奉命紧急接替15军,继续在15军的防区,在上甘岭地区作战的。 因此,真正的上甘岭作战的最终胜利者,是12军,真正的光荣属于12军。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背景,为维护我军声誉和15军形象,当时对外绝不能对外宣扬说‘这个仅有3.7平方公里不足的上甘岭这2个高地,就用了志愿军2个军打仗’。故而,对外宣传上,仅说一个军打的上甘岭。至今解密之后,大家才知道上甘岭战役真正的胜利者是12军! 历史的真相、真正的英雄部队,却被历史的原因,给隐姓埋名长达60余年!!!

3,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分别损失多少,人员上物质上。北朝鲜参加了吗?

上甘岭战役,我军参战部队是15军的第45师,45师共11,000人坚守阵地,12军反攻时参战。朝鲜人民军没有参战,联合国军一开始参战部队就是70,000多人。
阵亡人数:我军7,100多人。联合国军1,7000多人。其中美军5,260多人。
伤亡总数:我军15600多人,联合国军25000多人(包括俘虏),其中美军17000多人。比例:2.21/1。

4,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扩展资料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甘岭战役

5,关于上甘岭战役 的描写场景 小学生作文200字

那是1952年10月31日下午,战斗进入白热化。4连一名负责运输弹药的战士扛来2箱手榴弹,顺便送给我一个苹果。跟我讲:连长,这一仗你们一定要打好。我问他苹果哪里来的?他说是半路上捡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运弹药的路上有水喝。可我知道,路上根本没有水。看到这个战士为了让我们吃一个苹果而说谎,我很感动,就把这个不该收的苹果收下了。那会儿,因为喝不上水,我们口干得话都说不出来,步谈机话务员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为的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以保证能够与上级联系。我先让话务员吃,他用手掂了掂,传给通信员,通信员又传给司号员、卫生员,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应该吃,都说该连长吃。当时仗还正在打着,我也顾不上讲更多的道理,手一挥,对大家说:我们能打退敌人十几次冲锋,难道连这么一个苹果也消灭不了?谁不吃这个苹果,就是没有决心坚守24个小时,就是没有勇气战斗到最后。说完,我先咬了一口,然后一个人一个人往下传。就这样,一个苹果在坑道里传了又传、转了又转,到第3圈还没有被吃掉……几十年过去了,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心里不安啊!

6,如何评价上甘岭?对于这段历史怎么评价?

《上甘岭》评价我军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 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偷袭、强袭、骚扰等战斗活动,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或牵制。纵深部队则要组织狙击手或火炮压制敌对坑道口的破坏,切实保护坑道。恢复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其具体方式可以是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 也可以将部队事先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重要作用,志愿军在战役中物资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 志愿军后勤机关在秋季反击作战的物资储备基础上,实行重点保障,对上甘岭的所有需要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还动用了后勤部门留做机动力量的汽车连加强运输保障。 对于这段历史评价有对敌情判断错误的地方 开始以前有很多征候表明敌军可能会在上甘岭地区采取较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更为明显的是,战役前10天,第2师32团2营参谋李吉求向我军投诚,供出其所在部队将与美军配合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进攻的全部计划。 因此 不少资料包括一些权威的史料,都认为从战役的第二天起,志愿军就已判明了美军的主攻方向。其实,上至志愿军总部、第三兵团,下到十五军,都没有兵力部署上的变动。对美军的作战意图、主攻方向都是经过三四天的战斗才逐步明确的。造成了志愿军作战的很大被动。 扩展资料: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战役。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甘岭战役

7,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五十字概括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美军行动代Operation Showdown。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双方伤亡约3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此战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上甘岭战役的失利,联合国军直至停战,再也没有向志愿军的固守阵地发起主动进攻。

8,上甘岭在韩国还是朝鲜

上甘岭是一个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 位于38°20′0″N127°28′0″E,597.9高地和537.7高地后面的山洼里,距离金化郡的东北偏北约4公里,金刚里以东约2公里的五圣山地区内。 1951年,当时中国的志愿军曾这村里召开过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但在第五次战役之后,由于拉锯战的惨烈,当时双方的炮火几乎把整个村庄夷平,成为一片废墟。 战役之前当地的居民全数离开,使该小村落本身对战斗没有价值。1952年,朝鲜战争中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就在这里发生,并以此村来命名上甘岭战役。 扩展资料: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597.9高地共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 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进入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上甘岭

9,上甘岭属于中国吗

上甘岭是在朝鲜和韩国(所谓的三八线)间的五圣山间。 上甘岭(谚文:상감령),是一个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位于38°20′0″N 127°28′0″E,597.9高地和537.7高地后面的山洼里,距离金化郡的东北偏北约4公里,金刚里以东约2公里的五圣山地区内。 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英语: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开始,美军行动代号Operation Showdown(中国称“金化攻势”)。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双方伤亡约3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此战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