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是什么时

本文目录索引

1,农村包围城市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实行武装斗争,经过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广州、海陆丰、湘东、湘南、黄安等地的工农群众在武装起义中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先后被优势的反动势力摧残了。1928年4月,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所部会师,井冈山红色政权和革命力量得到加强。

  但是,这小块地区的红色政权仍处在强大的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仍不断地遭到优势敌军的“围剿”。在这样的形势下,“红旗到底打得多久?”革命能不能在农村根据地坚持下去,并发展起来,成了党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回答这个问题,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

  为此,1928年5月,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报告,总结工农革命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提出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

  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这个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以及中国红色政权的实质,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建立小块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会后不久,毛泽东于同年11月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报告,即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文,进一步总结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进一步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得出中国红色政权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结论。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帝国主义、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当时条件下中国农村区域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方面的原因和条件:一是中国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各派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以至连续不断的战争,给革命力量的发展以可乘之机;二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还留在中国广大区域的工农群众之中;三是由于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没有解决,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向前发展;四是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支持的红色政权;五是红色政权的共产党组织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的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闽西进军。经一年多的艰苦转战,红四军同其他红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并且在赣南、闽西地区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在同一时期,赣东北、洪湖、湘赣边、鄂豫皖以及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也都在不断粉碎敌军进攻中站住了脚,获得了初步发展。这样,“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也就是毛泽东论证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已经由实践作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提出的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它为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什么会议提出?

是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委会议时提出的。 在会议中他分析了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形势,主张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把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向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去。与会大多数人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拓展资料: 历史意义: 1、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坚决按照这条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发展根据地和革命战争,开展各种革命运动,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49年,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农村包围城市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什么时候提出的?

答案选C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北伐战争时期提出的。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井冈山成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扩展资料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人民网-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来历与演变

4,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第二,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只有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创造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发动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首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促进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发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应该行得通,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这个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有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在那些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可能首先建立红色政权。 第三,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而且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前三个条件是客观条件,后两个条件是主观条件。) 同时,“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怎样走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确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重要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第一,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动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 第二,只有建立革命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 第三,只有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可靠的基础,武装斗争有可靠的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只有“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重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体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已基本形成。它以独创性的内容,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的转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望采纳

5,农村包围城市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1927   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6,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起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放在中心城市的,但后来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失败。失败后的部队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的农村区域,农村地区反动阶级力量薄弱,且有广大劳苦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反动派力量强大是不可能自动将政权交出来的,并且千方百计想消灭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国广大劳苦人民想要真正做到当家作主,就必须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作为一个彻底的斗争手段,就比须成为中国革命的正确途径。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必然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