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简介,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又把寒食节的第二天称为清明节,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2,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出现了宫斗剧中最常见的一幕,利用手段逼迫太子申生自杀。申生有个弟弟叫重耳,为了躲避灾祸。逃出了往过,流亡他乡。 流亡的过程艰难困苦,一个没有金钱和权力的王子怎能留的住臣子,大多数臣子都陆续离开,各奔东西了。只有几个人忠心耿耿,其中有一人,名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的快要呜呼哀哉的时候,介子推将腿上的肉割下来一块给重耳烤着吃,救下重耳。 十九年后,历经磨难,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就是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昔日与他患难的大臣大加分赏,唯独忘了割肉救他的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想起昔日旧事,心中有愧,就让人去请介子推来朝接受赏赐。 可是差人去了多次,介子推就是不来(搁我我也生气)。晋文公只好自己亲自前往(是不是觉得真有情义啊?你错了,你永远不知道一个千万人之上的人做事的风格)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发现介子推不愿意见他早已带着年迈的老母亲去了绵山(在今天的山西)。 晋文公派兵上山搜寻,没有结果。就在这时候也不知哪个聪明绝顶的二货给晋文公提了个建议说:“我们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火势一起介子推定会定会从这里出来”。晋文公竟然也听了。 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发火一起,当时也没有武警消防,整整烧了三天多,大火灭了以后,也没有看到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在一个烧焦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已经没有了任何生还的迹象。 晋文公安葬介子推母子,发现介子推生后有个柳树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写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痛心疾首,为了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放火烧山的这一天也只吃寒食,并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发现那颗柳树已经重新漫开枝叶,晋文公将柳树取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上建立了祠堂,放火烧山的这一天也只吃寒食,并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发现那颗柳树已经重新漫开枝叶,晋文公将柳树取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3,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是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扩展资料: 主要习俗: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 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