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话本兴起的社会原因,下列文学体裁的繁盛,与商品经济的繁荣
本文目录索引
- 1,下列文学体裁的繁盛,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汉赋 ②唐诗
- 2, 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特点和原因,两宋为何未因此而富强?
- 3,宋代的话本为中国小说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 4,宋元话本小说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 5,宋代为什么会流行词呢?
- 6,宋代“话本”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何叫“话本”
- 7,小说话本有什么历史意义?
- 8,宋代的话本有什么文学意义?
1,下列文学体裁的繁盛,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汉赋 ②唐诗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汉赋②唐诗主要是服务于上层文化之士;③宋词④元曲⑤明清小说,雅俗共赏,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故此题应选C项点评:宋词繁荣的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 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特点和原因,两宋为何未因此而富强?
特点:①都市繁荣(东京有20万户,出现娱乐场的“瓦肆”);②商业规模扩大,形式创新(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③货币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海路贸易兴盛(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主要港口有广州、明州、泉州);⑤边地贸易繁忙(宋辽、宋夏、宋金之间以榷场通商)。 原因:①社会相对稳定(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南宋保持南方相对安定);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隋唐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高涨,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统一边境地区,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地扩展,边地得到进一步开发;边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④政府政策开明(实行对外开放,鼓励海外贸易);⑤科学技术进步(农作物种植技术、丝织、制瓷、矿冶、造船等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发明的完成)。 未能富强的原因:①小农经济和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形成机构臃肿和军队庞大,造成政府、军队效能低下和财政困难;③政治腐败严重,耗损了大量社会财富,王安石变法失败更加剧了这一趋势;④外有边地民族的战争威胁,内有农民起义不断,统汉集团内部的严重分裂。 分析:本题三个求答项,第二间是难点。回答应注意:(1)特点不等于表现,表现是具体的历史现象,而特点是从对现象的归纳、概括与同类历史事物的比较中分析出来的;(2)两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不要忽略民族间贸易往来和对外贸易;(3)分析原因要全面考虑,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发展、政府政策等等都要注意;(4)第二问的难点,表面看来似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是矛盾的,不可理解的。其实冷静思考一下并不难解决。首先考虑一下,两宋商品经济在两宋经济中占多大的比重?其次,造成两宋时期国家贫弱的原因有哪些?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能消除导致两宋积贫积弱的这些因素吗?比如政治腐败;军队、官僚机构庞大等等。推而广之,回答解决某历史问题的条件时,首行要考虑造成此问题的原因,特别是根本性或本质性的原因;再考虑具有哪些条件才可消除这些因素。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3,宋代的话本为中国小说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宋代的话本,无论是短篇的“小说”或长篇的“讲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不仅使文学更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明清以来的短篇白话小说就是在宋代话本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至于长篇的“讲史”话本,更是元明以来长篇小说的前驱,《大宋宣和遗事》对《水浒传》的形成,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关系。至于宋代话本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它的一些艺术特点,更成为中国小说的优良传统。另外它也给元明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根据《错斩崔宁》改编的《十五贯》到今天仍旧在舞台上上演。
4,宋元话本小说的体制特点是什么?
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1、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2、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3、话本小说是语体文,使用大众能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明快的特点。这些艺术特点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讲史话本篇幅较长,类于后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多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代表作为《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对后来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形式规范。
5,宋代为什么会流行词呢?
宋代文学的主要文体是词、诗、文、小说、戏剧,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戏剧尚处在萌芽状态,成就较差。 宋词可以说是“一代之文学”的标志,就全部词史而言,宋词的创作无疑已臻顶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宋词在题材、手法、风格的演变上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等。晏殊、欧阳修拉开了有宋一代词作的序幕。他们的词乃是五代特别是南唐柔软绮丽词风的延续,同时又有局部拓展,多以小令抒写男女情事,闲雅清旷,秀丽精巧。晏几道兼融晏殊、欧阳修的词风,在回环曲折的笔致中透露出哀怨感伤的情调,深婉蕴藉,真挚动人。范仲淹则突破了晏、欧婉约之格局,另树一帜,其边塞词苍凉开阔,豪放悲壮,下开东坡之词风。此期词坛成就最大、贡献最力者首推柳永。柳永自创新调,以长调慢词取代先前的小令,扩展了词的容量;以清新俚俗的市井风情取代先前精致典雅的贵族格调,开拓了词的领域;讲究铺叙,喜用白描,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造性的贡献,使柳永成为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北宋中期,最主要的词人是苏轼。宋词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苏轼以诗为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打破了词体的题材内容的局限,拓新了词的意境;冲决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婉约词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新诗体。苏轼全面改革词坛传统风尚,给词史的发展直指“向上一路”,南宋的爱国词派与辛派词人为其嗣响。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等。秦观词一向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正宗,多写男女情爱的悲苦与失志文士的幽怨,情韵兼胜,词境凄婉,自成一家。周邦彦被推崇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注重音律法度,风格醇雅浑成,章法缜密圆熟,语言典丽精工,是后来格律词派之先导。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这些作家大都由北入南,在神州陆沉、国难当头之际,他们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开始突破以往吟风月弄花草的婉丽流转,给词作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战斗性,词风慷慨悲壮、沉郁苍凉,为中期爱国词高潮的到来奏了先声。此期词坛成就最高、卓然自立的是女词人李清照,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的独立地位。其词化俗为雅,清婉疏淡,语言功力深湛,既自然清新又精美雅洁,号称“易安体”,与秦观等一起被推为“当行本色”的婉约正宗。南宋中期,主要词人有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辛弃疾横世杰出,奏响了爱国词的最强音;他以文为词,空前地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抒写报国之志与失意之悲为主调;词风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沉郁、明快,悲壮、妩媚,兼而有之,但以豪放雄健为主。辛弃疾凭其独创的“稼轩体”在两宋词坛“屹然另立一宗”,陈亮、刘过都属辛氏同调,风格之激越雄壮与辛词相近。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格律谨严,词风清空峭拔,词境虚灵幽冷,语言瘦劲疏淡,在辛派词人之外别标一格,他上承周邦彦之精工,下开吴文英、张炎之风雅,被奉为雅词之典范。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是稼轩之遗响,主要词人有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他们继承苏、辛词风,词作感时伤世,情调沉痛悲郁,词风豪迈粗犷。另一派是白石之羽翼,重要词家有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他们奉姜夔为圭臬,重视格律技巧,词作凄凉哀怨,格调空灵低婉。总的看来,这两派词人因袭过多而创新不足,他们作为两宋词史的终结者,写下了重要的最后一页。 宋诗创作是在唐诗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唐诗的灿烂辉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宋人的创新意识。宋诗的发展历程,从跟本上说就是对唐诗不断突破和超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面目的历程,从而创造出足以与唐音相抗衡的宋调。北宋初期,主要是中晚唐诗风余韵的沿袭,大致可归为三体。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成就最高,他自觉学习白居易讽谕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平易通俗、朴素流畅,有些方面已昭示出宋诗发展的新方向。白体稍后,流行诗坛的是师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主要诗人有林逋、潘阆、寇准等,就中林逋诗名最盛,擅长近体,其诗多写幽静清苦的隐士生活,清淡闲远。此期诗坛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派是推崇李商隐的西昆体,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用典精巧,词采缛丽,雍容华贵,丰赡秾艳,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精神。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展开和深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家巨擘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宋调已趋于成熟并基本定型。此期诗坛,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首唱于前,梅尧臣诗风平淡深远,意新语工,为宋诗开山之祖;苏舜钦笔力雄放轩昂,超迈横绝,启宋调风气之先;欧阳修格调平易疏畅,流丽宛转,有新变导路之功。凡此三者,既廓清了西昆体绮丽浮艳的习风,又奠定了宋诗散文化、才学化、议论化、功利化的审美风貌,为宋诗开辟了与唐音迥然相异的新天地。随之有王安石、苏轼等应和于后。王安石的早期之作注重现实民生,精于议论,峭刻简劲,晚年之作讲求技巧法度,诗律精严,兴象玲珑,皆独步一时。苏轼才思横溢,转益多师,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各体兼擅,无事不可入诗,无言不可入诗,大大开拓了宋诗新的境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准。北宋后期,主要诗人有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他们一方面以继承苏轼诗风相标榜,另一方面在审美取向上又与苏轼趋向分流。黄庭坚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推重学识技法,诗风瘦硬峭劲,生新奇拗,具有独特的宋人气象,最突出地体现了宋调的艺术特征。陈师道耽于苦吟,刻意求新,诗风朴拙生涩,自成一体,二人都对后来的江西诗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宋前期,江西诗派形成并壮大,主要诗人有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他们以黄、陈为宗,墨守成规,创作成就不高,南渡以后题材开始扩大,诗风逐渐转变,对诗派的创作理论也有所修正,创作实绩最为突出的是陈与义。江西诗派在两宋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兴四大诗人都曾经出入于此派门下。南宋中期,宋诗在北宋中期之后又一次出现鼎盛局面,代表诗人就是号称“中兴四大家”的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杨万里师法自然,诗风活泼,意象生新谐趣,语言通俗流畅,形成了别开生面的诚斋体;范成大面向生活,风格轻巧工致,温润流婉,其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陆游是此期也是整个南宋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取材广,用力深,诗风雄健悲壮,意境开阔宏大,各体兼工,不囿一格,陆游和辛弃疾共同成为这个时代最嘹亮的歌手。经过中兴诸诗人的努力探索与积极创新,盛行一时的江西诗派逐步淡出了诗坛。南宋后期,是宋诗的颓败和终结期,主要是出现了反对江西诗派、取径晚唐的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另外还涌现出一批发扬杜甫现实主义精神和陆游爱国主义传统的爱国诗人。永嘉四灵尊贾岛、姚合为宗主,专攻五律,取材狭窄,雕琢琐碎,气格卑弱。江湖诗派格局较四灵更为开阔,题材也更为广泛,但除刘克庄、戴复古等能自出机杼、成就较高外,大多表现平平,整体风格偏重于细巧滑熟,未脱晚唐旧习。宋、元鼎革的沧桑巨变,使南宋末年的诗人更多地投入到残酷的现实中去。文天祥、汪元量等爱国诗人或高唱慷慨悲壮的战歌,或低吟沉郁苍凉的哀思,为两宋诗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国古代散文在宋代最后定型,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占其六。其间名家辈出,群体蜂起,他们各树一帜,竞辟新境,共同构筑了宋文发展的繁荣景观。与唐代散文相比,宋代散文的特色在于:内容上,和现实紧密结合,多论政与论道之文,其中又带有强烈的忧患感与危机感;风格上,趋于平易自然、条达疏畅;艺术表现上,喜好议论并善于议论,一些政论、史论还往往借题发挥。宋代散文从总体上看以古文为主,宋代古文实现了实用文章的全面艺术化,达到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首先起来倡导创作古文而力排浮华艰涩文风的是柳开与王禹偁,王禹偁的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风格古雅简淡、自然明快,有宋一代的新文风渐露端倪。能够彻底清扫西昆派浮靡之风与太学体险怪之态的,是继之而起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的文风平易纡徐,自然精妙,语言简洁凝练,圆融轻快,确立了宋文文风的发展方向,同时他团结同道,奖掖后进,形成了古文运动的强大阵容。其间曾巩为文简古质朴,平正雅重,不事辞采;王安石为文曲折畅达,议论精警,笔力峻健;苏洵善策、论,雄迈老辣,纵横恣肆;苏辙精书、记,冲和淡泊,深醇温粹。苏轼是欧阳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坛领袖,向与韩、柳、欧并称,代表了宋文的最高成就。苏文贯通古今,纵横六合,挥洒自如,姿态横生,广备众体,新意无穷,对促进宋代古文主体风格的成熟与定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举奠定了古文在散文创作中的正宗地位,北宋后期的作家大都是沿着欧苏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的。南宋散文发扬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优良传统,胡铨、李纲、陈亮、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虽风格不一,但都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笔势浩荡,议论纵横,慷慨激昂,沉痛执著,令人荡气回肠。南宋末年,文天祥、谢翱等人,皆写出了表现民族气节的散文杰作,或记叙艰苦卓绝的抗元经历,或彰扬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或抒发深沉悲凉的亡国之痛,把宋文的发展推向了最后一个高潮,以悲壮雄劲的旋律结束了两宋散文的历程。 此外,宋代的通俗文学也极为繁荣。宋代的话本与戏剧虽然流传后世的作品并不多,但它们的出现与成型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的话本小说是在当时说话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体制的程式化是其基本特点。它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标志着“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王国维曾指出“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宋代戏剧的表演形式已相当成熟,表演要素日臻完善,其典型范式是宋杂剧,包括北宋杂剧和南渡以后在南方民间流行的“南戏”。宋代戏剧为元杂剧创作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简单的说,宋词之所以流行和当今流行音乐的很快推开是一样的。少不了有一些专业创作(流行)词的词作家,他们的词更合当时市井人的脾胃,比如柳永,他的词、借助当时的有名歌手(主要是一些歌伎)在一些宴会,聚会上演唱,迅速传开,一点也不比现在通过媒体发表快。
6,宋代“话本”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何叫“话本”
话本小说是古代中国小说体裁名。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
话本,意思是说话的底本,又叫说话、词话,自宋代开始流行说书的娱乐形式,其内容为说书人讲唱各种题材类型的故事,其讲唱内容的底本,即称为"话本"。话本也可以阅读,相当于现在的小说。
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中,小说、讲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实际上就包括了宋代的小说与讲史这两种。
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民间文学的代表,此小说话本是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确实,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一个突出的进步。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7,小说话本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说话本大多数以市井平民为主人公,广泛地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歌颂了他们为争取人身自由、自主婚姻所作的抗争,表达了广大市民阶层的理想与愿望。这些都是小说话本思想内容方面的精华。但是由于话本作者的思想比较复杂,有些作品存在着宣传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思想局限。
8,宋代的话本有什么文学意义?
宋代的话本,无论是短篇的“小说”或长篇的“讲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不仅使文学更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明清以来的短篇白话小说就是在宋代话本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至于长篇的“讲史”话本,更是元明以来长篇小说的前驱,《大宋宣和遗事》对《水浒传》的形成,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关系。至于宋代话本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它的一些艺术特点,更成为中国小说的优良传统。另外它也给元明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根据《错斩崔宁》改编的《十五贯》到今天仍旧在舞台上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