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伊万卡带孩子退学,教育是学校问题还是家庭问题辩论

本文目录索引

1,教育是学校问题还是家庭问题辩论

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和谐,家庭生活气氛。

1、家庭是我们接触最早、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其影响也最大。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①也就是说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3、家庭教育也有着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具备的本质特征:
A家庭教育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和家庭生活密切联系,是寓教育于生活中,是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的方式形象、生动、灵活多变、具体,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孩子可以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接受到教育的洗礼.
B家庭教育是终生且私人的教育。家庭中的氛围、环境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带他们成年后,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择业、工作态度、结婚、教育儿女等方面依然起着重要作用。父母逝去后,他对我们的影响依然存在。

教育是学校问题还是家庭问题辩论

2,江苏省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经费申请表怎么填?

表格填写格式要求: 个人基本情况栏 出生年月:“19xx年xx月” 院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入学年份:“200x年”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全称) 身份证号:若尾数是字母统一用大写. 政治面貌:群众、团员、预备党员或党员,根据自身情况选一项填写. 家庭所在地及其他有框的选项:据现实际情况只需在其一框内打勾. 家庭人口数:与本人居住在一起有抚养或被抚养关系的亲人的人口总数.(出嫁的姐妹或是分居的父(母)辈兄弟(姐妹)不包括在内).“x人” 家庭月总收入:指家庭全部成员尚未支出(包括其他固定资助等)时的月收入总和.“xxx元”下同. 家庭通讯信息栏 详细通讯地址:具体到门牌号或规编最低级.邮政骗码:按家庭所在地填写. 联系电话:按表格规范填写家庭固定电话,若无则填写邻居固定电话. 家庭成员及亲戚资助情况栏 与本人关系:父子(女)、母子(女)、兄弟、姐妹、爷孙等; 工作单位:1、无固定工作在家的父母填写“在家务农”后面职业填写“农民”; 2、有读书的兄弟姐妹则填写所读学校名称. 3、有固工作填写工作厂址名称,若无则可填写“外出打工” 4、其他则按具体情况填写. 月收入:尚未支出时月收入(包括其他固定资助等)总和.“xxx元” 健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 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栏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若无则填写“无”不可缺填. 其他辅助证明材料. 1、若申请者家庭有其他证件,如下岗证、低保证、残疾证、优抚证、烈士证等,申请认定时需提交复印件(证件信息页及资助情况记录页复印在同一张纸上). 2、家庭遭受灾害的,应提供学生户籍所在地乡镇或县人民政府或县民政部门出具的受灾证明原件. 3、亲属患重病住院者需提供有关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证明原件. 4、若获得当地的相关资助,但没有相关证件,则可以由当地政府出具证明.如:获低保资助而无低保证等情况.

3,特朗普结过三次婚,为何他的前妻们能和睦相处?

特朗普结过三次婚,为何他的前妻们能和睦相处,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非常的民主,他们那里对待感情都非常开放的,既然都已经离婚,也就是放下了,而且这些女人还有个共同的前夫,成为朋友其实才是一件更合理的事。 首先,还要得益于特朗普挑选老婆的眼光。因为每个老婆都优秀,并不是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她们和特朗普生的五个孩子个个都优秀,并没有纨绔子弟的一点恶习,特朗普的教育非常成功,而且他的情商也非常高,也就是这样,三个老婆相处都非常和谐。 另外就是这几位妻子的思想都非常的开明,而且有大女人的感觉,不会过于依赖特朗普,因此三位独立的女性才能和谐相处。第一任夫人叫伊万娜,是一名模特兼设计师。二人共育有三个孩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特朗普大选时用美貌和智慧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伊万卡;特朗普的第二任妻子叫玛拉,二人的婚礼还一度成为美国的热门话题;相比较于特朗普的前两任夫人,可能大家更熟悉他的第三任夫人梅拉尼娅,梅拉尼娅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母亲的影响进军时尚圈,她还拥有建筑学学位,据传个人身价达到了20亿。 其中第一个老婆就非常的聪明,和特朗普离婚后仍然是好朋友,情商也是非常的高。她第四次结婚时,特朗普还把别墅借给她举行婚礼,并且带着两人的女儿伊万卡出席了,双方在离婚之后各自精彩,互不干涉,对待特朗普的出轨也没有大加攻击,弄得一地鸡毛,而是在争取到巨额赡养费后,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非常潇洒的过自己的日子。 特朗普三个老婆能够和谐相处,和她们自身的独立,还有开明是离不开的,另外就是多亏了特朗普挑选妻子的眼光。

4,美国总统女儿伊万卡的经历是怎样的?

伊万卡·特朗普,出生于1981年10月30日,是美国房地产大王唐纳德·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既继承了妈妈的美丽,又是爸爸巨额财富的继承者之一。在这个拥有豪华游艇、一座有140个房间的豪华别墅和21亿美元继承权的女孩身上,没有一点娇生惯养的坏毛病。在她35年的平坦前途上,有30%是借了家族的光,而70%则全靠自己打拼。 伊万卡·特朗普从小打工挣零花钱,父母只提供足够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连电话账单都要自己付。在教育孩子如何看待金钱的问题上,伊万卡的爸妈非常一致。父亲说:“我们给她足够的生活费,但绝不会让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母亲则只肯给她提供学费,其他一切费用都要她自掏腰包,如果她想手头上多几个零钱花,就必须自食其力。伊万卡承认,我不得不去挣钱,因为除了学费外,其他一切开支我都得自个儿掏腰包,妈妈甚至还让我付电话账单呢。因此,尽管伊万卡在7岁时就从父亲那得到了第一颗钻石,可她一直懂得不劳而获是耻辱的。于是,她上高中时就开始打零工当模特,16岁时,凭着高挑的身材和靓丽的外表和自身的努力,伊万卡在精锐模特管理公司找到了一份模特的兼职。精锐模特管理公司是一家经验丰富的模特经纪公司,旗下网罗了包括宝琳娜·普瑞斯科娃和琳达·伊万戈琳斯塔等一大批超级名模。在公司的包装下,伊万卡的模特事业进展顺利。她清新的形象频频出现在著名时装杂志Elle和魅力的内页中。在1997年5月,她甚至成了17岁杂志的封面女郎。同一年,她成为了美国妙龄小姐选美比赛的主持人(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她的父亲唐纳德正是美国小姐、美国妙龄小姐等几项选美大赛的总裁)。 伊万卡·特朗普中学在Choate私立寄宿学校上学,毕业后就去乔治城大学读书,两年后,伊万卡·特朗普转到其父亲的母校沃顿商学院。 2004年毕业后,伊万卡大学毕业后没有马上进入父亲的集团,而是去福里斯特城合伙公司,担任零售拓展部的一名项目经理,对此,她的解释是:我想要去别的房地产公司,先从基层做起。因为我不想一辈子只有在特朗普集团工作的经验,而是想先看看别的公司的经验,了解房地产业各个环节的工作。她最终来到了家族企业,成为特朗普集团的副总裁,以一个24岁的女孩子而言,她所要负责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从全球范围内房地产项目的评估分析,到项目的建设、行销和租借,她都需要涉足。不过,这并不会难倒伊万卡。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精明的头脑,6岁时她就开始买股票赚钱了。并且,与其他富家子弟不同,她肯于勤奋积极地工作。为了调查酒店业竞争者的情况,她每个月都要在其他酒店住上一晚。她的日常生活就是坐着飞机奔波于各地,参加商业会议,经常一天只能睡上4个小时。就连她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也不是名牌时装,而是商机或读过的新书。如果我干得不好,也会被父亲解雇的。她说,“我希望能赢得同事的尊重,现在,是为自己建立业绩记录的时候了——我得努力工作、成功地开展项目,确实地把酒店部分的业务推向国际。我上班可不会想着朝九晚七,我要比那卖力得多呢。 2017年3月29日 ,伊万卡宣布将正式在白宫担任无薪资的非正式顾问职务。

5,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播手段,没有教育的国家,缺乏教育的国家就是过家家。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稳定安康的前提,没有教育,就好比石缝中的枯草,缺乏养分,难以遍地开花。 可见人跟教育之间的关系,好比鱼离不开水,花草离不开土壤,万物离不开阳光。 网上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 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 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 扩展资料: 1、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这会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于是教育的目标就变成了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荒谬错误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儿童期。儿童阶段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而实际上,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中,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就会以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2、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只要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训练就好了。

6,什么是k12教育

K12早前主要是被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采用,在国际上是对基础教育的统称。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简写,是指从幼儿园(Kindergarten,通常5-6岁)到十二年级(Grade Twelve,通常17-18岁)。这两个年级是美国、澳大利亚及英国、加拿大的免费教育头尾的两个年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K12教育属于互联网融合教育行业的形成的代表性产业。在持续的发展中,K12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在教育行业中逐渐展现出其发展的前景。

7,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2007-2-2 作者:曾芝兰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摘要]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看过《刮痧》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其中一个场景:一位中国父亲在看到自己儿子丹尼斯与他的外国老板的儿子打架时,让丹尼斯向老板的儿子道歉,遭到拒绝后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这位父亲这样做是出于对他老板的尊敬,隐含的意思就是“因为你的缘故我才惩罚我的儿子”。但这一幕却让他的老板感到特别吃惊,很迷惑为什么一个父亲要通过打自己的儿子来表示对别人的歉意?这就是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的一个明显差异。[1]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通常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逻辑中有这么一条,即“长者恒为师”,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并加以重点保护,孩子成了中心人。对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好吃的让孩子独享,该让孩子做的却由父母包办代替了。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2]与此相比,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差别,使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沾家务活的边。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于是出现了小学生还要家长接送,中学生还要家长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还要家长护送。

2.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的放任。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裤带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3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的过于严厉。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却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古往今来,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3]平时,孩子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让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练习题,以求巩固。弄得孩子精疲力尽,一旦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只能通过打骂这一招来解“恨铁不成钢”之怒。

而美国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游玩、学习都让孩子自主选择。如让他们从小就有存放个人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间,布置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包办,顶多在一旁提醒参谋。[4]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许多家庭,对孩子的零花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基本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此外,美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太多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花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让人觉得无能。所以必须工作,才能做到经济上独立。(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美国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深知金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好习惯。(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综上不难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无论从家长的价值观、育儿观看,还是从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8,英美文化概况考试:英国美国家庭关系的分析

  Equality in the family
  The belief in equality has had a strong effect on the family.
  In the U.S, “the master and the legal ruler have vanished”. The democratic idea of equality destroys much of the father’s status as ruler of the family and lessens the emotional distance between father and children.
  Children are given a lot of freedom to learn to be independent and self-reliant.
  “Leaving the nest”: Children are expected to “leave the nest” at about age eighteen.
  “Boomerang kids”: Those who have left the nest once but are now back again.
  Too much democracy: decline in parental authority and children’s respect for their parents.
  ——————————————————
  翻译=皿=

  家庭平等
  平等的信念已经对于家庭有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主人和法律上的统治者已经消失了”。
  平等——民主精神的想法,消灭了父亲在家里统治者的身份,减少了感情上跟孩子们的距离。
  孩子会被给与更多的自由,学会独立跟自立。
  “离开鸟巢”:孩子在十八岁的时候应该“离开鸟巢”。
  “飞镖”:说那些离开过巢的孩子们现在又再次回来了。
  “太多民主制”:家长威严、权威的下降和对于家长尊重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