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打通 任督二脉有会有什么感受?

本文目录索引

1,打通 任督二脉有会有什么感受?

  任督二脉不是一朝一息能够打通的 楼主和三楼的兄弟说的也算是任督的一种 在修真中应该叫经络周天 只是打通了体表的感性经络 就是一般气功所说的小周天 那种小周天打通之后效果不大除了觉得自己的力气变大有气感流通之外没有从实质提高人体素质 真正的任督二脉在脊髓的内外两侧 也就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大致位置 这在道家修炼中叫做水火周天 属于练精化气功夫 打通任督二脉首先要通过百日筑基培育先天阳气 气穴丹田气足后就自行发动 冲过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 这三关其实就是骶曲胸曲颈曲的神经节 大家都知道婴儿是没有三个生理弯曲的 这是因为婴儿的任督二脉是较通畅的 随着先天阳气的减少及后天性情不再单纯 任督二脉逐渐闭塞 出现三个生理弯曲 通督时一股热流从丹田出汇于海底 用特殊方法冲破三关后 自然升于头顶百会穴 汇聚成流自然下降 此时觉得头顶有如一盆凉水浇下 凉气顺上腭中线流入舌尖顿觉满口甘甜 那味道无法用笔墨形容 这就是佛教密宗中所谓醍醐灌顶 不由自主将口中甘琼吞下后 自觉有一物降于心处 只听得嘎兹 一声 横隔膜震动凉气直走五脏六腑 最后降于丹田 冷热流汇聚觉得浑身舒泰 真气蒸熏直透四肢百骸 恍恍惚惚 笔者在通关时在此境界中停留一段时间后 忽然海底会阴穴猛地一抽 感觉生殖器缩了进去 同时呼吸一紧 口鼻一抽 呼吸似乎突然停止 只有脐部在一起一伏 然后我就进入了定境 浑然忘身 在这种浑浑噩噩毫无负担的境界里过一会儿我好像恢复了呼吸 意思也恢了 但看看表 居然已过了近一个小时 但这也没有最后完成通任督 而后几天我一直处于拉稀的状态 最多一天拉了五次 而且越拉越臭越拉越稀但拉完后身体越来越轻灵 感觉也越来越敏锐 等到最后我拉出一种极黑极臭的油垢一样的东西后就不再泻肚
  这是笔者结合自己的通督感受的一番论述 肯定会有人说我在夸夸其谈 信者自信疑者自疑

打通 任督二脉有会有什么感受?

2,打通任督二脉有什么好处?

打通任督二脉是怎么一回事?
在武侠小说中常常看到,某个侠士因为奇遇,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功力大增,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武林高手。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就能增长功力,要是我们也能打通任督二脉那该多好啊!那么到底什么是任督二脉,打通任督二脉,又是什么概念呢?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任督二脉,为阴阳之海、阴阳之根,总督人体一身之阴阳。任督二脉,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打通任督二脉呢?
在中医中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不通则痛”,如果说任督二脉不通畅,那么必然会疼痛,上面我们说到,任督是人体阴阳之海,任督不通畅,必然阴阳也就不协调,那就生病了。附带提一句,如果任督二脉出现酸疼的感觉,往往提示身体内出现了一些不平衡。
如此看来,打通任督二脉并非中医中的概念,那么它又是指什么呢?
道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藏了无数的瑰宝。“打通任督二脉”的观念就是来自于道家的修炼。道家认为人体是小宇宙,人体气机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气机沿任督二脉运行的轨道,称之为小周天。通过小周天的锻炼,人体的机能会得到提高,体质能够增强,甚至很多陈年痼疾也能不治自愈,所以历来道家都很强调小周天的锻炼。
可是道家运转小周天的前提是百日筑基,气聚丹田,然后气机自发的从下丹田下行,经过会阴,沿后背上行,经过头,沿前正中线下行,贯通任督二脉。这种“通”区别于通常我们说的“通”的是,它实实在在的能够感觉到气机在任督二脉运行。

3,怎样打通任督二脉?

任督都是中医理论中的经脉:
任脉:从下颌的承浆穴到下体的会阴学
图: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11416819.jpg

督脉:从口部的龈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长强穴
图:http://images.fx120.net/UploadFiles/2004119104728633.gif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捏肌:
从脊椎末端的肌肉开始捏(用大拇指和食指的下半部分的侧面),一直顺着脊椎向上,直到脖子。到脖子时,在垂直向上提3下,之后用食指和中指缕下来,目的是缓解疼痛感,放松肌肉。捏积(捏肌)的目的:激活“躲”在脊椎两侧的大量的免疫细胞,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和“刮痧”的“线路”是一样的

4,请问任督二脉被打通后是什么感觉?(闲人免进)

打通任督二脉并不像小说里那么神奇。修炼四禅八定者到了初禅层次就是打通任督二脉了,个人的体验是: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一点,睡眠比以前少了又不像以前白天经常犯困,免疫力也增强一点,感冒次数变少了,以前血压一直偏低今年体检血压正常。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打坐时头脑很清爽,头顶有发凉的感觉,没通任督二脉之前打坐时经常额头很胀,通了就感觉特别舒服了,同时呼吸更加细更加短,甚至感受不到,顺其自然进入胎息状态。至于打通任督二脉以后是否会练成某种武功,本人觉得不会。

5,任督二脉打通与常人有何不同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贯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6,武侠小说中的“任督二脉”真的可以打通吗

可以,还很简单呢

舌抵上腭即可沟通任督二脉,气功学中认为这是沟通任督二脉的桥梁,俗称“搭鹊桥”。中医学认为,督脉循背,总督周身阳脉,为阳脉之海;任脉沿腹,总任一身阴脉,为阴脉之海,两脉各断于上腭和舌根。舌抵上腭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常练此功,可疏通气血,条达经络,清爽头脑,强健体质,也有助于多产生津液润喉。
“舌抵上腭”的作用:其一是产生涶津,其二是接通任督脉。舌自然贴上腭,如何做到自然贴到上腭去?那意境就是口象含着舌头,小孩子就是含着舌头的,所以小孩子涶津长流。大家试试,把舌头自然含着,让上腭触到舌头就行,不要管它触及舌面什么部位。这样含着舌头不一会涶津就能满口。如把舌头卷到上腭去,不仅仅口部僵硬,牵动到脸部和整个头部都紧张,口中干干的。在练功中,一般不要刻意“舌抵上腭”的,如感觉舌抵上腭不舒服,影响到练功入静,就不用去要求这部位做到位。当通督后要接通任脉时,它自然会有种磁吸力让舌头贴到上腭去贯通任督脉的。
休真子说舌尖要放到发“而”这个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