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崇敬的名人,作文我最崇敬的名人600字以上,急
本文目录索引
1,作文我最崇敬的名人600字以上,急
有的人崇拜名人,是为了追时尚,而这种盲目地崇拜会使人误入歧途。有的人崇敬名人,把自己崇敬的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激励自己像他们一样,为人民做贡献。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人们也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成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 喜欢的名人,无论是崇拜还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备了漂亮这一资本,但是,她却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她为了做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劳的,最终,她终于发现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镭。 她本来可以就在她发现镭后申请专利,从而获得大笔财物,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毫不犹豫地将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于众。后来,居里夫人竟由于缺少购买1克镭的经费而难以从事科学研究。最后,还是一位美国知名女记者在美国发动一场募捐,筹集所需的10万美元款项。 居里夫人是登上法国科学院讲台作报告的第一个女子。 我对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钦佩。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她坚强、她意志纯洁、她严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 现在的年轻人、学生都放肆地去喜欢那些明星,比如说周杰伦、SHE呀、周笔畅啊,乱七八糟的。可我认为他们除了歌唱得好以外,我觉得其他也没有什么呀!他们并没有经历真正的苦难…… 我所崇敬的名人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安徒生了。大家一定都很疑惑,安徒生他除了童话写得好点之外,其他也没有什么呀! 可他却经历了真正的苦难。 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父亲早早去世,全靠他的母亲玛利亚洗衣服赚钱,安徒生也很争气,他有很好的表演天赋。 当他14岁的时候,就孤身艺人去了哥本哈根。我们同样是14岁,我们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幸福,有父母的依靠,我们很快乐地成长。而他用自己积攒的那点钱一路坎坷来到哥本哈根。 他去那里为的是他那份理想话剧。虽然他朗诵很好,表演也很有才,但是话剧的人开除了他,都认为他不适合演话剧。而安徒生也并没有因此而丧气,演话剧不幸,他可以编话剧。终于,他以他那胜人的文才打动了每一个人。 这些都是我们远远所不能及的。很多同学就是因考试考砸了而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但是如果你是安徒生,你又会如何做?那时,你才会知道,失败并没有什么?失败就再站起来,总有一天你回成功的。 安徒生17岁开始接受真正的教育,接着他边写出了童话。 想必我们都看过他的童话,我们可以从他的童话中感到他的国人之处,这就是他的本事。 我们虽未经历多大的苦难,但是我们也要像真正的名人一样,去挑战,去磨练自己。
2,我最崇敬的名人 作文
我最崇敬的名人
他身材矮胖,脖子粗壮。一副运动员的骨架,红砖色的大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萎黄和病态尤其是冬天,远离田野,足不出产时,更是如此。他前额宽广切隆起,深黑色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的竖着,似乎从未梳理过。颇像“美杜莎的蛇发。”你猜猜他是谁?他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体内的琴音,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循声走到一栋就房窗前,发现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真的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光辉映下,他些了这首曲子——月光曲。”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值1801年,是他献给朱列塔.圭恰迪尔的。这位朱列塔比贝多芬小14岁。是一位伯爵的女儿,他对她一见钟情。这部作品有一部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作为一位音乐家最重要的就是“听”,而贝多芬两耳失聪,也能创作出这么多的辉煌,靠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顽固的精神和不屑的努力呀!
所以,贝多芬不仅是我崇拜的对象,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最崇敬的名人
他身材矮胖,脖子粗壮。一副运动员的骨架,红砖色的大脸庞。只是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萎黄和病态尤其是冬天,远离田野,足不出产时,更是如此。他前额宽广切隆起,深黑色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的竖着,似乎从未梳理过。颇像“美杜莎的蛇发。”你猜猜他是谁?他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体内的琴音,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循声走到一栋就房窗前,发现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真的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光辉映下,他些了这首曲子——月光曲。”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值1801年,是他献给朱列塔.圭恰迪尔的。这位朱列塔比贝多芬小14岁。是一位伯爵的女儿,他对她一见钟情。这部作品有一部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作为一位音乐家最重要的就是“听”,而贝多芬两耳失聪,也能创作出这么多的辉煌,靠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顽固的精神和不屑的努力呀!
我崇敬叱咤风云的英雄,辞锋如剑的哲人,也崇敬高瞻远瞩的领导、风流倜傥的诗圣。但在我心中最崇敬的还是伟大的民主战士、学者——鲁迅。
了解鲁迅是从《一件小事》起。虽然有这么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真的敢于解剖自己的人并不多见。鲁迅,一位有名的学者,面队劳动人民朴实辛勤的那一幕,牢记于心,毫不留情地去摘去标记着学者名士身份的“有色眼镜”。鲁迅,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个敢于敞露心扉的人,我是这样想的。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种爆发,便在沉默种灭亡。”鲁迅的这局感叹虽然来自一个甲子之前,但今天捧之诵读,却欲罢不能。我感到有一股震彻灵魂的声音在耳边萦绕。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身边的大多数人似乎已将鲁迅搁置一边,手中拿的、枕边放的有周作人的《雨天的书》,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甚至有些人还说:“什么时代读什么书,鲁迅过时了!”是吗?我不平!鲁迅,他的身上铸着民族的灵魂。在那样一个殖民侵略的年代里,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鲁迅完全可以活在另一个世外桃源,可他没有。他被人民所受到的压迫激怒了,他被祖国母亲的呼唤唤回了,他拿起手中之笔“怒向刀丛”。他的学识是公认的。如果他归顺了蒋介石,就能像一些“名流”一样明哲保身,可是他却向中外反动派举起了战斗的机枪。他不顾白色恐怖,于枪林弹雨中树起了一面旗帜。我若有所悟。我似乎明白了他为什么能够严于律己,为什么能够忘我战斗,因为他对人民对国家都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
鲁迅,我不曾谋面的老师,你的精神将永垂千古,我也永远敬仰你!
我最崇敬的名人
念他的名字,仿佛四壁间酒香满溢。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仿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么,就暂且放下琐事的缠绕,让我们一齐享受这个时刻,与天上的仙人———李白,共醉一场绝美的酒宴。
崇敬李白,为他的诗而醉。“李白斗酒诗百篇”,想起他迷迷糊糊吟诗的样子,陷入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妙境地,一首又一首的佳作伴着酒香,溢满天地间,回荡,升华。
李白对大自然自是品尝到透骨透心,酿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酿出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秀美,酿出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俊美,酿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澎湃,让人们无不为大自然而折服,更为李白的妙笔生花而啧啧赞叹。
之所以从小就开始背李白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无不给人幻想的美。坐时光机,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到唐代,看大师提笔挥毫的如痴如醉;看大师饮酒作诗的惬意舒适。在李白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他的生活,似乎除了离别友人的惆怅,就再也没什么事可以洒泪痛彻心扉,也许这与所处的时代有关吧。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一个极盛的时代,无疑是幸福的。这同时给予了他极大的创作空间,流水般悦耳的诗句,鸟鸣般怡人的情感,使得多少人迷恋他那夸张而浪漫的诗句,与杜甫、白居易相比,我之所以更喜欢李白,是因为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无与伦比的绝唱。
一边读他的诗,便看见李白一边捋着胡子,美滋滋地眯着眼,然后将身子轻轻地飘过去,嘴里念念叨叨,或是举起酒杯,对月起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字字句句,如山间飞落的瀑布,如沙漠里挺立的胡杨,就这样流传千古。他回味着出口成章的诗句,想必他也不无自豪吧?而我呢,就彻底被他的诗句所迷惑,崇敬他的才华,崇敬他的人格。低声念他的名字,我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因为他而柔美浪漫。李白在中国人心中,已不仅仅是个诗人而已,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睁开不得现实的眼睛。
好一个诗仙———李白,让我崇敬得五体投地。
3,我最崇敬的名人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4,鲁迅,我最崇敬的名人。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猛虎出笼》,是李连杰主演的外国大片。它的外国名字叫《狼犬丹尼》,李连杰就饰演男主角丹尼。看了半个小时电影,才知道电影为什么叫《狼犬丹尼》!原来李连杰演的竟是一条“狗”!他被他的老板一个黑社会老大,“狗”“狗”的叫着,脖子上挂着狗项圈,“汪”“汪”的叫着,冲上去打架,为他的外国老板卖命! 泱泱中华大国、她的十三亿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在今天仍然被外国人当作“狗”,真的不能再看了,然而委屈的泪水不禁流下来。 想当年一代武学宗师李小龙,因不满美国导演让他演做小偷的中国人,毅然回国,在香港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创电影公司,以饰演不畏强暴、在外国人面前扬眉吐气的中国人为己任,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李小龙在电影中,拳打西方,脚踢东洋,他的完美高大、不被征服、战无不胜的中国人形象,在那个普遍瞧不起中国人的时代里,不仅为中国人挣了气,也使很多“被打的”的外国人直到今天还象英雄一样崇拜他! 想当年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因为在日本看了一部中国人围观外国人杀戮中国人的录象,才惊醒中国人灵魂的麻木和命运的悲惨,毅然回国,弃医从文,“我以我血溅轩辕”,以笔为刀,没有一丝的奴颜媚骨,在中华文坛上,举着大旗向着帝国主义勇猛冲锋!他以他完美人格,高超的文学艺术,在那个“狗和中国人不可入内”的时代里,不仅被广大同胞冠称“民族魂”,也引起许多外国友人的钦佩,公认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文学巨匠! 想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因为他通过二十八年的历程,探索到中国百年的耻辱和无数仁人志士反抗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毅然回头,放弃和平获得政权的幻想,在他的老家解竿而起,率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这座大山的暴动;当小日本开始野蛮侵略我中国的时候,正在崇山峻岭长征的红军在他的领导下毅然北上抗日,第一个向日军宣战;当自视强大的美国侵略朝鲜威胁新中国的安全时,在党内很多不主战、苏联不出兵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派兵跨过鸭绿江沉痛打击美国军队!毛主席从未被外国列强吓倒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他以他政治的如橼巨笔,在哪个认为中国人一穷二白的时代里,在国际风云变换的政治舞台写下了一篇篇华丽的乐章;当这位世纪英雄去世的时候,联合国首次降半旗为一位国家元首志哀! 他们都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 缅 怀 先 辈 , 壮 心 不 已 !
5,作文:我最崇拜的名人 300字左右 急啊~~~~
我最崇拜的人是海伦;凯勒,她是美国近代著名的女作家,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20世纪十大英雄偶像。 出生在阿拉巴马州的海伦;凯勒,19个月大时,由于发高烧失去了全部的听觉和视觉,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光无声的世界。7岁的时候遇她到了聪明善良的沙莉文老师,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海伦刻苦学习,经历了千百次的失败,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不仅学会了盲文,而且学会了用手指触摸嘴唇感觉振动来“听懂”别人说话,甚至能够用不太标准的发音讲话,创造了全盲聋人讲话的奇迹。通过顽强努力的学习,海伦和正常学生一起考上了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经常和沙莉文老师一起四处演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和提高盲聋哑人生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后来海伦专心写作,一生共写了《我的生活》、《老师》、《走出黑暗》等14部深受读者喜爱的著作,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最崇拜的就是海伦这种永不放弃、认真刻苦的精神,我要好好向她学习,改掉原来不能吃苦、不用功的毛病,做一名优秀的学生
6,我最崇敬的名人600
1.我最崇拜的人
在如今社会水平高度发展的日子里。一些杰出人物蜂涌而出,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名人,还是大红大紫的艺人,他们都引来了不少人的向往与喜爱。当然,好奇心特强的我也不例外。想知道我崇拜的人是何许人也吗?告诉你吧!他就是李白。
也许有人问,大红大紫的艺人才是如今人气指数最高的,你为何会喜欢那早
以成为过去的名人呢?真是没品味,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但是在我心中李白更是懂得良苦用心的好榜样。他让我知道从小就应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努力,进取,坚信: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铁杵虽然粗,但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就如读书一样,天下的好书很多,只要天天认真地读,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会把所有看过的书融会贯通的。
李白在我心中已占有重大的地位,山压不倒,风吹不掉,因为他的精神如一颗种子,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牙。然而我更崇拜李白的诗篇。
崇拜他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奔放,崇拜他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奇妙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姜江水流”的清朗秀美。
我想: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2.我最崇拜的作家
我崇拜的作家有很多,比如巴金。冰心。饶雪漫……而其中我最崇拜的是她。一个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坚强,也是一个让我知道了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人。这个人是——海伦。凯勒。
在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了解到海伦。凯勒是一位盲聋哑人,但是,她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考上了美国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身为一名残疾人,并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她不停地去摸读盲文,拼命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好学,以至于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知道让还伦不再孤独,她有了朋友,她们经常出去玩,这也让海伦越来越想开口说话,于是她的父母请来了萨勒老师。老师让海伦把手放到自己的脸上,感觉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平时我们健康人小时候学习说话还有点难度,而这种完全靠触觉来学习的方法,艰难度可想而知。可海伦却靠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说话,几乎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平时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而海伦。凯勒遇到的困难可大了,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与困难做斗争!俗话说得好,“苦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海伦。凯勒你多么坚强!你没有被命运屈服,你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改变命运!创造了奇迹!海伦。凯勒你多么伟大,你作为一个盲聋哑人,竟能如此利害!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与它做斗争!海伦。凯勒,我崇拜你!
3.我最崇拜的人—张海迪
张海迪是我最敬佩的人,因为,她的事迹让我感动。当我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以后,便被她执著的精神打动了,立志要做一个像张海迪那样的好同志。
张海迪,从小便患有残疾,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医生说,这种高截瘫病人最多活不过27岁,张海迪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但却不甘心庸碌一辈子,她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让人们记住她,张海迪。
张海迪决心学好医术,减轻别人的病痛,她为了学好医术,在小动物身上做实验,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张海迪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医术了。
因为张海迪平常很乐于助人,所以,周围的人有什么困难都找她寻求帮助,又一次,一位老人拿着一瓶进口药,来找她,请她帮忙翻译,但是张海迪也看不懂,她看着这位老人失望的走了,便下决心学好外语。经过她的努力,她的外语已经学得非常好了,她翻译了外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拿着译稿去找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位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这就是张海迪,一位不愿意向命运低头的姑娘,她一直激励着我们。
4.我最崇拜的人
在历史里,曾经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我们人类造福,像“炸弹大王”诺贝尔,让黑夜亮起来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元素周期侓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创立“日心说”的科学巨人哥白尼……
在其中我最尊敬的人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他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获得发明专利的就有1328项。平均每15天就会有一项新发明。在发明的高峰期,更是三天两头就有一项发明,他因此被誉为“发明大王”,他的发明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在小时候好奇心特强。无论什么事都会问为什么,而且只要有可能,他喜欢动不动就做实验,为此经常闹出大笑话来。有一次他看见热气球会飞就想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会不会也飞以来,他让同伴吃下了一种会产生气体的药粉,结果差一点就闹出人命,他爸爸也狠狠地打了爱迪生一顿,但他的好奇心却没有因此而减弱。他在上课时也经常会问一些连老师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就骂他“笨蛋”“低能儿”等,最后被学校开除了,不过他妈妈也是一位教师,从此以后就是他妈妈在教他了。
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要数发明了电灯了。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用的是昏暗的煤油灯,在他仔细的研究了一个刺眼的电弧光后,就宣称要发明出光线柔和的电灯,他找了1600多种耐热金属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但都失败了。终于有一天爱迪生想到了用棉纱试一试,之后他们日夜盼望的情景出现在了眼前:灯泡发出了金色的光芒。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电灯的发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