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著名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采用的是什么系统
本文目录索引
- 1,著名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采用的是什么系统?
- 2,“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采用的是什么制导??
- 3,“响尾蛇”导弹是什么?
- 4,什么是“响尾蛇”导弹?
- 5,为什么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
- 6,空对空导弹为什么要以“响尾蛇”命名?
- 7,响尾蛇导弹的详细资料
- 8,为什么空对空的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
- 9,大自然的启示(响尾蛇导弹)
1,著名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采用的是什么系统?
导弹简介:
“响尾蛇”AIM—9是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红外装置可以引导导弹追踪热的目标,如同响尾蛇能感知附近动物的体温而准确捕获猎物一样。美国“响尾蛇”系列共有12型,早期的“响尾蛇”性能低下,如越南战争中发射100枚,只命中10枚,一次还敌我不分地打下了自己的飞机。AIM—9L属系列中的第三代,被称为“超级响尾蛇”,1977年生产,弹长2.87米,直径127毫米,速度M2.5,最大射程18530米,可全方位攻击目标,最善于近距格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成本低,“发射后不用管”。据不完全统计报导,在多次局部战争中,被它击落的飞机有200多架。该弹于1983年停产,被更先进的导弹取代。
“响尾蛇”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射程18.53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每秒850米,全弹品质对不同型号差别很大,B型最小,为75千克,D型最大为89千克,最大有效射程迎头攻击不大于12千米,尾追攻击约7千米。
“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系列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即AIM-9M系列。该系列弹长2.94米,弹径0.156米,弹重85公斤,最大飞行速度2.2倍音速,战斗部重13.9公斤,杀伤半径6~8公里,射程15公里,单发杀伤力概率为50%~70%,作战反应时间6~10s,火力转移时间4s,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舱面与弹翼前后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AIM-9导弹各型号均采用普通装药的破片杀伤战斗部,用来摧毁目标。该型导弹采用红外寻的制导,探测距离和灵敏度有很大提高,选用镭射引信,提高了炸点精确度,既具有近距离格斗的能力,又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战,被多国部队大量装备。
装备情况
“响尾蛇”系列空对空导弹主要装备美国空军和海军,用于截击或空战;还向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西班牙、瑞典、挪威、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销售。“响尾蛇”系列的各型号空对空导弹,先后装备于F-86、100、104、105、 F-111, F-4、5、8、14、15、16、18,“幻影” F-1、III,Saab35、37,“狂风”等战斗机;A-4、6、7、10,“美洲虎”、“鹞”、“海鹞”等攻击机。这些飞机有的还参加了世界各地的多次实战行动,使用了多种型号的“响尾蛇”导弹。
实战表现
几十年来,颇有威力的“响尾蛇”导弹经历了许多战争和冲突,身影也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可谓大名鼎鼎。
1981年8月,美国海军的两架F-14“雄猫”战斗机曾在1分钟内击落利比亚的两架苏-22式攻击机,使用的就是“超级响尾蛇”导弹。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军10架“海鹞”式战斗机发射27枚“超级响尾蛇”导弹,击落了24架阿根廷飞机。西方传媒称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中杀手”。 AIM-9“响尾蛇”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寻的空空导弹。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舱面与弹翼前后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除C型为雷达寻的外,其他型号的AIM-9导弹都是红外寻的制导。
制导控制舱内装导引头,主要包括位标器、电子组件和伺服组件三部分。红外位标器是由陀螺光学装置、电磁线圈、致冷器等组成,用于探测目标位置信息;电子组件由电子元件、连接件和固态电路组成,用其将目标信息转换成跟踪和制导指令信号;伺服组件主要包括燃气发生器、气缸、活塞、摇臂、电磁线圈等,用其把制导电信号转换成控制舵的操纵力矩。红外制导
2,“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采用的是什么制导??
“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制导方式是:红外线导引(AIM-9C为半主动雷达导引) 。
响尾蛇在设计上借鉴了德国二战中研制的Enzian导弹设计上的一些独到之处,但是更多的还是革新,这些革新最终显著地提高了它的性能。首先,它的导引头结构酷似人眼的结构:使用一个矩形透镜(这个透镜的横截面应该是抛物面形状,类似于放大镜)替代了Enzian导弹控制系统中原有的“操舵”镜,前者被安装在响尾蛇导弹的头部,其对角线交点被垂直固定在导弹轴线上,透镜可以围绕这个圆心水平转动。
红外线感应器则被安装在透镜的后方。当透镜平面的长轴、导弹的中轴线还有从目标通过镜片折射到红外线感应器的红外线处于一个平面时,目标发射的红外线就可能被红外线感应器感知(当然早期响尾蛇红外线感应器视界很窄,导致目标离开导弹轴线不能很远,远了就不行了)。因此,透镜折射目标热辐射到达红外线感应器的连线和导弹中轴线之间夹角可以引导导弹飞向目标所在大致方向。
另外,AIM-9C是响尾蛇导弹系列里面最特别的一个次型。它的导引方式并非红外线导引,而是半主动雷达导引。
由于响尾蛇导弹只能由目标的后方锁定攻击,使用上的限制比较大,如果改用半主动雷达导引,配备AIM-9C的战斗机就可以采取对头攻击。当时美国海军舰载战斗机的主力之一是F-8十字军式战斗机,限于雷达的因素,F-8只能够使用红外线导引的响尾蛇,AIM-9C的计划就是针对提升F-8的作战能力而来。这个提升使得只能操作F-8的艾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上的中队具备类似大型的F-4幽灵II战斗机同等级的对头攻击能力。
3,“响尾蛇”导弹是什么?
“响尾蛇”是美国一种赫赫有名的红外制导导弹,为什么这种导弹会有这么个可怕的名字呢?原来,响尾蛇是一种捕捉食物本领很强的毒蛇,导弹专家根据响尾蛇用颊窝的红外敏感性探找攻击目标的原理,设计制造了一种红外制导的新式导弹。凑巧的是,正在这时,研制这种导弹的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附近发现响尾蛇,于是研究人员就把“响尾蛇”的名字送给了这种导弹。“响尾蛇”问世后,真正成了专事捅杀飞机的毒蛇,它战功卓著,又不断“脱壳”更新,“盯咬”有热辐射目标的本领越来越高强,至今已有十多种型号。当然,飞机被它“盯”上后,是决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对付的办法通常是采用急转弯,对着太阳飞行来摆脱,或喷撒诱饵燃料,形成燃烧区,以摆脱导弹的追踪。
4,什么是“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导弹是空对空导弹的一种,它是人们根据响尾蛇对红外线的感觉特别灵敏这一原理研制成的。 响尾蛇导弹之所以能自动追踪飞机,是因为飞机尾部喷出的气流温度高,放出的红外线自然就强,导弹头部装的红外探导装置接收的红外线也就多,然后通过导引机构来追踪这束较强的红外线,进而追到放出红外线的飞机,直到将敌机击中。 可是,当响尾蛇导弹接近飞机时,如果飞机突然来个急转弯,它尾部喷出的气流也随着变换了方向,这时导弹就很难接收到原先追踪的那束红外线,而此时太阳光发出的红外线就显得强了,于是导弹就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去,结果就无法击中飞机了。
5,为什么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
这里所说的“响尾蛇”是美国一种赫赫有名的导弹。50年代初,美国空军开始装备“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那之后,就像这导弹的名字一样,在世界上爆发的许多局部战争中,“响尾蛇”真正成了捕杀飞机的毒蛇。它战功卓著,又不断“脱壳”更新,至今已有十多种型号。由此形成了一个“响尾蛇”家族。 为什么这种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游动的时候,尾部的鳞片会因为摩擦而发出响声,“响尾”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科学家们作了个有趣的实验,就是把响尾蛇头部的感觉器官全部“包”住,只留出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这时,再把用黑纸包着的灯泡对着它,不通电时,响尾蛇一动不动;一通电,灯泡发热了,响尾蛇便马上惊觉,如果把灯泡向它靠近,它就会凶猛地向灯泡发起攻击。 科学家们进而又把响尾蛇的颊窝神经分离出来,用气味、光照、振荡等各种办法刺激它,那神经全无反应,可是一旦把发热的东西或人的手凑上去时,连接着颊窝神经的仪表上立即会显示出生物电流。这一切说明响尾蛇的神经能感知温度变化,它的颊窝是一个热测量器。 想不到生物学上的研究居然给导弹专家很大启发。他们根据响尾蛇用颊窝的红外敏感性探找攻击目标的原理,设计制造出了用红外制导的新式导弹。凑巧的是,正在这时,研制这种导弹的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附近发现了响尾蛇。于是研究人员就把“响尾蛇”的名字送给了他们所研制的导弹。
6,空对空导弹为什么要以“响尾蛇”命名?
在现代战争中,导弹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现代化武器。美军使用的响尾蛇导弹,是50年代开始研制的空对空导弹,至今已经历了三代更新。 这种空对空导弹为什么要以“响尾蛇”来命名呢?追根溯源,这里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呢。 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的尾部末端有一串角质环,在尾部摆动时,会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科学家研究证实,这种蛇有一种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变化的红外线感受器,长在眼睛与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由于响尾蛇具备了这种红外线感受器,所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也能百发百中地捕获鼠类、小鸟等小动物。 年代初期,美国的海军武器研究中心研制出一种空对空导弹的敏感器件,能够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导弹利用这种原理跟踪目标,与响尾蛇捕猎小动物的原理十分相似。于是,该中心的研究人员把这种带有红外追踪装置的空对空导弹,称作“响尾蛇”导弹。
7,响尾蛇导弹的详细资料
响尾蛇导弹可以指美国AIM-9“响尾蛇”短程空空导弹,是全世界第一种实用化的空对空导弹,第一种以红外线作为引导方式设计的空对空导弹,也是第一种有击落目标纪录的空对空导弹。
简介
美国三军通用编号:AIM-9“响尾蛇”(Sidewinder)空对空导弹是全世界第一款实用化的空对空导弹,第一款以红外线作为引导方式设计的空空导弹,也是第一款有击落目标纪录的空对空导弹。
响尾蛇导弹是美国海军空用武器中心所研发,使用单位遍及美国四大军种,外销数量与使用国家众多,对现役所有的红外线导引空对空导弹的基本设计概念都有深厚的影响,苏联的第一款红外线导引空对空导弹-K-13(北约代号AA-2空空导弹)实际上是仿造响尾蛇而来,苏联设计人员对响尾蛇导弹的设计也赞赏不已。
响尾蛇导弹落入中国与苏联手中的过程有着一个悲壮的故事。1958年9月,我军歼-5编队与台湾空军24架F-86编队在浙江温州地区上空遭遇,空军飞行员王自重因掉队被其中12架F-86围困。王自重单机击落敌两架F-86后,被F-86携带的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战中空空导弹取得的战绩。但当天F-86发射的AIM-9中有一发未爆炸,坠落后被我军民发现。这枚AIM-9被送往苏联,苏联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K-13(AA-2)空空导弹,我国的进口仿制品即霹雳-2空空导弹。但是在国民革命军的史料中,战斗的经过大致为,台湾空军第11大队的多架F-86F,在温洲湾上空获得重大战果,击落10架米格-17F,其中至少有2架是被李叔元中校与钱奕强上尉所发射的GAR-8飞弹(AIM-9B当时的编号)所击落,第一代的响尾蛇飞弹至此初试啼声。最重要的是,成功运用AIM-9击落解放军战斗机后,所有参战飞行员进行了合影留念,并无任何一人伤亡。孰真孰假,还有待分晓。
与此同时,原苏联先后派出两批专家来华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部分残骸实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试制成功了K-13型导弹。1962年,原苏联向我国有偿提供米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我国开始仿制K-13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雳"2号。
发展
原始编号XAAM-N-7的响尾蛇原型导弹于1953年9月试射成功,这一个次型后来更改编号为GAR-8,后又改为AIM-9A,又被称作响尾蛇1型。美国海军第一个接收AIM-9A的单位是大西洋舰队部署在伦道夫号航空母舰上的VA-46中队。这个中队于1956年7月14日正式在他们的F9F-8黑豹战斗机上使用响尾蛇导弹。同年8月太平洋舰队Bonhomme Richard号航空母舰上的VF-211中队与他们的FJ-3M战斗机接收到第一批的导弹。
美国空军则是在次年开始先在本土防空单位的F-104战斗机上面佩挂响尾蛇导弹。
首款实战型响尾蛇导弹,型号 AIM-9B 于 1956年进入美国空军服役。
AIM-9首次实战,由台湾空军的F-86军刀式战斗机,于1958年9月24日在台湾海峡上空的空战(史称“九二四温州湾空战”)中使用。
设计组成
AIM-9响尾蛇导弹主要有下列部件组成:
GOLIPUR系统
ERTXC-11-8
NCCARMY材料
KNLIS弹体
POL外壳
改进改型
AIM-9L为美国研制的"响尾蛇"系列导弹中第三代产品,是在9J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响尾蛇"导弹经过长期发展与改进,性能不断提高,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广泛的空空导弹之一。台湾自1950年代以来,先后订购装备过9B、9J、9N(2、7联队)和P4(1联队)等型号。1990年代又购买了900枚9L型导弹,主要装备F-16A/B型战斗机。
AIM-9B,1956年装备,第一种实用型弹。它只能尾追攻击慢速大型目标,易受干扰。AIM-9J,1977年装备,增大了射程,抗干扰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全向攻击能力。AIM-9L,1978年装备,具备全向攻击能力,提高了战斗部威力、速度,机动能力强。
AIM-9L"响尾蛇"导弹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翼展0.635米。弹重86公斤。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8.53公里,发射高度300-20000米。飞行速度2.5马赫。制导方式为被动红外。战斗部炸药为高爆炸药2.74公斤。杀伤半径10-11米。
1958年9月24日,台湾空军出动24架F-86,携带"响尾蛇"导弹窜扰大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中队长王自重驾机与12架F-86格斗,击落2架台机后,终因寡不敌众,座机被"响尾蛇"导弹击中。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空空导弹的首次实战运用。
详细参数
组成部分
若要完全实现此功能,响尾蛇导弹需要九个主要组件:
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驱使导弹在空中飞行。
后稳定翼:提供必要的升力保持导弹飞行高度。
导引头:观察从目标发出的红外线。
制导控制电子设备:处理来自导引头的信息,并计算导弹的正确飞行路线
动作控制部分:根据制导电子设备发出的指令调整导弹前端附近的飞行翼片。
飞行翼片本身:控制导弹在空中的飞行方向——就好像飞机机翼上的副翼,运动的飞行翼片在导弹的一侧产生拉力(增加风的阻力),使其转向该方向。
弹头:实际摧毁敌机的爆炸装置。
引信系统:当导弹到达目标时引爆弹头。
电池:为弹载电子设备提供电源。
结构性能
性能参数
“响尾蛇”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射程18.53千米,最大飞行速度每秒850米,全弹品质对不同型号差别很大,B型最小,为75千克,D型最大为89千克,最大有效射程迎头攻击不大于12千米,尾追攻击约7千米。
“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系列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即AIM-9M系列。该系列弹长2.94米,弹径0.156米,弹重85公斤,最大飞行速度2.2倍音速,战斗部重13.9公斤,杀伤半径6~8公里,射程15公里,单发杀伤力概率为50%~70%,作战反应时间6~10s,火力转移时间4s,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
8,为什么空对空的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
这里所说的“响尾蛇”是美国一种赫赫有名的导弹。50年代初,美国空军开始装备“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那之后,就像这导弹的名字一样,在世界上爆发的许多局部战争中,“响尾蛇”真正成了捕杀飞机的毒蛇。它战功卓著,又不断“脱壳”更新,至今已有十多种型号。由此形成了一个“响尾蛇”家族。 为什么这种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游动的时候,尾部的鳞片会因为摩擦而发出响声,“响尾”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科学家们作了个有趣的实验,就是把响尾蛇头部的感觉器官全部“包”住,只留出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这时,再把用黑纸包着的灯泡对着它,不通电时,响尾蛇一动不动;一通电,灯泡发热了,响尾蛇便马上惊觉,如果把灯泡向它靠近,它就会凶猛地向灯泡发起攻击。 科学家们进而又把响尾蛇的颊窝神经分离出来,用气味、光照、振荡等各种办法刺激它,那神经全无反应,可是一旦把发热的东西或人的手凑上去时,连接着颊窝神经的仪表上立即会显示出生物电流。这一切说明响尾蛇的神经能感知温度变化,它的颊窝是一个热测量器。 想不到生物学上的研究居然给导弹专家很大启发。他们根据响尾蛇用颊窝的红外敏感性探找攻击目标的原理,设计制造出了用红外制导的新式导弹。凑巧的是,正在这时,研制这种导弹的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附近发现了响尾蛇。于是研究人员就把“响尾蛇”的名字送给了他们所研制的导弹。 “响尾蛇”导弹问世之后,为了适应新的作战对象,虽然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多数“响尾蛇”仍然是采用红外制导来追逐目标的。只不过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盯咬”有热辐射目标的本领越来越高强了。
9,大自然的启示(响尾蛇导弹)
大多冷血动物都是通过冷热感知的,每种生物的热量是不同的,响尾蛇就是通过热量的变化来确定捕杀猎物的,响尾蛇导弹就是追踪热源的空空导弹,每架飞机(尤其是喷气的战机)都会产生热量,就会被追踪
20世纪50年代,导弹专家博格纳受眼睛已经退化的响尾蛇利用热敏感器官扑食小动物的启示,在导弹的头部装一个类似响尾蛇“颊窝”的红外线装置,发明了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亲~, 。◕ˇ◡ˇ◕。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
不明白欢迎追问,满意请点击设为满意答案,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