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张生与崔莺莺,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谁给我讲讲

本文目录索引

1,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谁给我讲讲

1、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2、张生
张生是一个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它把爱情看的比功名重要,轻贱名利、忠于爱情。他还有一股“风魔”的傻气,比如第一次见到红娘就自报家门,傻的可爱被红娘称为“傻角”。但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所以红娘又叫他“银样蜡枪头”。

3、红娘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职责就是服侍和管制着小姐莺莺。促使红娘改变自己的态度,背叛自己的“职责”是源于一场兵变的灾难。

佛殿相遇后,崔、张的爱情在“地下”悄悄地发展着,他们“月下联吟”、“道场顾盼”,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风波,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总以为美满姻缘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赖婚”之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从此红娘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小姐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当张生由衷感激地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反驳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在红娘无私的竭尽心力的帮助下,老夫人终于让步,崔、张这对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观之,红娘本不是一个好管天下姻缘的“多事”人,她所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旁观者变为“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认为小姐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所以,红娘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而红娘这一个人物的内涵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她与中国古代的“媒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说。“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双方之间专门从事穿针引线工作的搭桥者,并且以此谋生,而不是“无私的辛劳”。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经媒婆的“手续”,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会承认的。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谁给我讲讲

2,张生与崔莺莺故事情节简介

出自《西厢记》 元·王实甫作。 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 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 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拓展资料: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相较于《莺莺传》简单描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西厢记》的情节无疑要丰富得多,人物形象也立体生动得多,更容易博取读者的好感。《莺莺传》里的张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崔夫人这种封建家长,甚至对莺莺始乱终弃,令人厌恶。 但《西厢记》里的张生却勇于追求爱情,且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既可爱又感人。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强烈,在与张生互生情愫后,她全然不顾世人的眼光,主动接近张生。送张生进京赶考时,她对张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归来。 这种毫不掺杂物质诱惑的纯洁爱情观,令人动容。除了男女主角外,《西厢记》里的红娘形象也相当突出,她本受崔夫人之命,去监视小姐的一举一动,结果却成了帮助小姐追求自由爱情的好帮手。她聪明机灵,有智有谋,周旋在张生和崔夫人之间,每每都会将强横的崔夫人逼得无言以对,说她是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军师,一点儿都不为过。两人最后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要多谢红娘从中穿针引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厢记

3,、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局到底怎样?

《西厢记》是元朝剧作家王实甫所作。讲述了书生张生张君宝和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俩人永结良好! 张生和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但无奈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崔莺莺一直不敢和张生走的太近,况且崔莺莺早就和人定了娃娃亲。后来孙飞虎将兵半万围攻普救寺,扬言抢崔莺莺做压寨夫人。情急之下崔莺莺以身相许,说谁能献计退兵就倒贴嫁妆嫁与他,崔夫人也同意了。此时张生献计,着故交白马将军杜确杜君实普救寺解围,孙飞虎兵败被俘。后来孙夫人毁约,要崔莺莺与张生以兄妹之谊相称。张生为此大病一场。红娘同情二人的爱情,担当了二者之间的信使之责。后来东窗事发,崔夫人知道了这件事情,斥责了红娘和崔莺莺。红娘、崔莺莺、张生说服了崔夫人···然后张生进京赶考,中了状元。郑恒见自己不如张生,就主动放弃了崔莺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4,关于崔莺莺张生爱情故事的传说与结局你能发现哪些线索?

关于崔莺莺张生爱情故事的传说与结局,我能发现的线索如下:
第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唐代有个姓苏的翰林,在他赠给张籍的诗中有“诗人老去莺莺在”的句子,并且加了注,说所谓张生就是张籍。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元稹所写的莺莺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其中有“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的情节,那就是说,时至贞元十七年张生尚未中试。而唐代《登科记》载张籍贞元十五年即已登科,所以,说张生就是张籍,在时间上有点合不拢。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张生不是别人,就是作者元稹自己。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有人认为元稹就是张生,首先是感觉到《莺莺传》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的真切,觉得事非经过,难以写得这样哀怨动人。
  其次,则发掘了不少相关的证明材料:其一是元稹生平与张生年龄上的元稹吻合之处。生于大历十四年,到小说中所说的贞元十六年正好22岁,与西厢故事中张生的年龄相同。其二是元稹生平与故事情节上的吻合之处。韩愈在元稹妻韦氏的墓志中写道作婿韦氏时,微之始以选为校书郎。”元稹官授校书郎是在贞元十八年,他24岁的时候,这与西厢故事中说后岁余,生亦有所娶者也”的描述正好相吻合。
  另外,元稹为他的姨母郑氏作墓志,其中说道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这个说法,与西厢故事中张生为保护崔氏一家出力的情节相吻合。
  其三是元稹生平与故事中人物关系的吻合之处。元稹写的《陆氏姊志》中说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居易为元稹母亲郑夫人所作的墓志也说她是“郑济女”。这就是说,元稹的母亲是郑济的女儿;而唐代崔氏家谱载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也就是说,郑济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崔鹏。
  崔莺莺是崔鹏的女儿,和元稹是中表亲,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相同。元稹在写给白居易的百韵诗中提到幼年与蒲中诗人杨巨源友善,日课诗。”小说中也提到,张生有个“好属词”的朋友杨巨源。
  其四是从元稹的诗歌中可以找到很多有关莺莺的隐语,比如他的《莺莺诗》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斜阳。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频动横波嗔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因此,断定张生就是元稹自己,只不过他为隐讳起见,改了一下姓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