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故事,赴汤蹈火的故事
本文目录索引
1,赴汤蹈火的故事
1、故事1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着荆州,手下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没有同意,他要韩嵩到许昌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是让我去跳滚烫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2、故事2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 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 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 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扩展资料: “赴汤蹈火”主人公: 韩嵩,字德高,义阳人。少时好学,虽贫而不改易其操守。韩嵩知世将乱,故不应三公之命,只与同好数人隐居于郦西山中。黄巾乱起,韩嵩避难南方,刘表逼其以为别驾,转从事中郎。 刘表郊祀天地,韩嵩正谏不从,渐见违忤。后又奉使到许都见曹操,以观虚实。韩嵩回来后,深陈曹操威德,请刘表遣子入质。 刘表疑韩嵩反为曹操做事,大怒,欲杀韩嵩,然而刘表之妻蔡夫人劝谏道:韩嵩在荆楚地区很有声望,况且他说话坦率,诛杀他是没有理由的,刘表又考杀韩嵩之随行者,知韩嵩并无他意,方才止息。荆州平,韩嵩有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鸿胪印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赴汤蹈火
2,赴汤蹈火的成语故事
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这句成语出于《汉书•晁锗传》。
晁错,西汉初颍川人。
他本来是个学者,时,任太常掌故,曾根据伏胜的口诵,记录和整理了失传的《尚书》。
后又调任为太 子的家令,众人称赞他满肚子学问,叫他智囊。
太子即位为 以后,晃错的威望更加高了,任街史大夫,权力在百官之上。
他提出的意见,没有不采纳的。
当时,分封各地为王的刘家子弟,如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等,都渐渐不服朝廷,各自形成独立王国。
晁错便向汉景帝建议削减他们的领地,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
吴、楚各国对晁错因此深深怀恨。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急得从颍川老家赶进京去,对晁错说:皇上和各地诸王都是亲骨肉,你哪里管得了他们之间的事儿?晁错说:虽然如此,可是我要是不管,刘家的天下就要保不住了。
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你只知道保住刘家,就不顾我们晁家了吗!晁错的父亲,回到家里就服毒自杀 了。
后来,吴楚七国叛乱,汉景帝为了缓和危局果然把晁错处死了。
晁错对西汉王朝,确实算得是忠心耿耿了。
他生前曾上书三十篇,提出了许多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建议,可是结果却落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
他在一次建议中,主张鼓劢将士,保卫边疆,说道: 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应该适当升级;能攻破敌人城池和阵地的, 应该给予奖励;这样才能使将士们赴汤蹈火,甘愿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人流汤烈火,奋不顾身去为国家拚命!
3,赴汤蹈火成语故事
提出了许多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建议赴汤蹈火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急得从颍川老家赶进京去,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 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就不顾我们晁家了吗。 当时。 他本来是个学者。 吴。 后来,确实算得是忠心耿耿了;晁锗传》。 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甘愿奔人流汤烈火。 晁错便向汉景帝建议削减他们的领地,如吴王刘濞,分封各地为王的刘家子弟,你哪里管得了他们之间的事儿,都渐渐不服朝廷:皇上和各地诸王都是亲骨肉,任太常掌故,应该适当升级,晃错的威望更加高了,各自形成独立王国,主张鼓劢将士?晁错说,曾根据伏胜的口诵。 太子即位为 以后,记录和整理了失传的《尚书》,可是我要是不管,甘愿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 后又调任为太 子的家令,刘家的天下就要保不住了,说道。 他生前曾上书三十篇,回到家里就服毒自杀 了;能攻破敌人城池和阵地的。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任街史大夫, 应该给予奖励,吴楚七国叛乱,可是结果却落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众人称赞他满肚子学问、楚各国对晁错因此深深怀恨:你只知道保住刘家,叫他智囊,权力在百官之上;这样才能使将士们赴汤蹈火:这句成语出于《汉书?,西汉初颍川人,对晁错说、胶西王刘卬等等、楚王刘戊,奋不顾身去为国家拚命,汉景帝为了缓和危局果然把晁错处死了,时。 晁错,没有不采纳的。 他提出的意见!晁错的父亲:虽然如此。 晁错对西汉王朝。 他在一次建议中,保卫边疆
4,赴汤蹈火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今湖南、湖北).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实力最强的要数曹操和袁绍,他们分别使用伎俩争取刘表,刘表总是口头应允,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在混乱的局势中观望踟蹰(chí chú).
刘表的做法,引起他的属下不满.有一天,从事中郎韩嵩谏道:“曹、袁相持不下,将军举足轻重,应择善而从.若想有大作为,可乘两雄争斗之机举事;不然的话,也应择善而从.倘若继续犹豫暧昧,他们势必都会移恨于您,您也就无法保持中立了.”韩嵩又说:“曹操明哲,为天下贤俊所拥戴,势在必胜.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江汉,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仍狐疑不决,他问道:“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您替我前去观察一下他们的动静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虽赴汤蹈火,死无所辞.如果将军已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死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听了,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师后,拜见了曹操.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侍中并任零陵太守.韩嵩前去向刘表辞行.
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叛逆,于是召集部属,并令军队守卫在厅堂内,准备当众处斩韩嵩.
韩嵩一进来,刘表就骂道:“韩嵩逆贼,竟敢叛我!”
韩嵩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地说:“嵩早已有言在先.今日之事,是将军负嵩,不是嵩负将军!”刘表顿时哑口无言.
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声势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众人难以服从.”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成语“赴汤蹈火”由此而来,意思是,即使是滚烫的汤、炽热的火,也敢于去践踏,比喻不避艰险
5,赴汤蹈火这个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经过整理,可以了解,史上第一个在文集中使用“赴汤蹈火”的是三国的嵇康。原因呢,写过或引用过“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书籍、典故十分多,下举例说明: 首先,在《墨子》、《荀子》中已出现类似词语,但并未连用。 《墨子·兼爱》:“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兼爱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 《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所以,这两本书不是“赴汤蹈火”的成语的故事由来。 其次,从有记载的记录来看,《三国志》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赴汤蹈火”字样的。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其作者是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而嵇康(224年—263年[1]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所以呢,应该是嵇康第一次说出了“赴汤蹈火”这个词语,并且结合上下文来看的话,其意思也符合后世对这四个字的用法。 到了明朝,大家运用“赴汤蹈火”已经是约定成俗的意思了。比如: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自始至终,寂然无声。乃使执法往报吴王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 综上,这个“赴汤蹈火”成语故事的作者是:三国·魏·嵇康。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