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什么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什么?

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为圆明三园、夏宫,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什么?

2,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原因: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扩展资料: 盛时圆明园: 圆明园由紧相毗连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朝五代皇帝历时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 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的赐园。 雍正即位后,在园南部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 乾隆在位60年,他除了对圆明园继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东侧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 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时,又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山、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山庄与木兰狩猎,却仍不放弃对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是清代五位皇帝长年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的地方,即所谓“以恒莅政”,或称之为“凡莅官治事,一如内朝”的一座大型宫苑,前后长达130余年之久(1723年到1860年)。 清王朝统治中国268年,全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实际上是由圆明园与紫禁城共同构成的。它与大内(紫禁城)的不同之点,在于宫苑结合、以苑为主,是封建帝王“避喧听政”、“宁神受福”的理想场所。并形成了独特的帝后园居、官员奏事、禁园管理和护军拱卫制度。 清帝每年都有大半时间居住园中,并在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设置有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各部院衙门的办事机构,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3,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什么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圆明园。
圆明园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4,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

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扩展资料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年),后经几代皇帝精心营造,使它成为我国园林史上乃至世界园林史上的一座丰碑。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占地约5200亩。 它不仅荟萃了许多江南名园的胜景,还集纳了许多欧洲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堪称中西合璧的杰作。 园中有景点100 处,数以千计的宫殿、楼阁、亭台、馆榭由长廊、墙垣、桥梁、湖沼、河泉,以及千姿百态的石山岗阜、仪态万方的奇花异木相勾接,金碧辉煌,宏伟瑰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圆明园

5,我国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哪个园林

清王朝鼎盛时期,北京西北郊出现了一座被欧洲人誉为“万园之园”的世界名园: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在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之后,野蛮地纵火焚烧。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

清王朝覆灭后,军阀、官僚、政客肆意掠夺遗址上的遗物,圆明园遗址成为一片废墟。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40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圆明园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风雨沧桑,对于搞好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

京城西北郊的海淀在古代曾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湖泊区。由于这一带景色优美,元、明以来,贵族、官僚相继在这里建造园林。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水曹郎米万钟在北海淀建造了一座园林,取海淀一勺之意,名曰勺园。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武清侯李伟在勺园的上流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园林,取水木清华之意,名曰清华园。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忍受不了北京夏天的炎热,准备择地筑城避暑。康熙中叶,在明代清华园的旧址上兴建了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在玉泉山修建了澄心园(后改静明园),在香山修建了行宫(后改静宜园),在热河修建了避暑山庄。1709年,康熙将畅春园北一里许地名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这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它的面积约600亩。1722年,康熙病逝,胤�即位,改元雍正。1725年,雍正在圆明园原有亭台邱壑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分列朝署”,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有28处重要的建筑组群。从此,圆明园成为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之一。

乾隆即位的时候,清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100年,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特别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乾隆的大兴土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了追求山水之乐,乾隆先后改建和扩建了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西北郊兴建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的机会兴建了清漪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山五园”。在“三山五园”中,乾隆对圆明园的经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并没有扩大圆明园的地盘,而是在原有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并增建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乾隆对圆明园的扩建,主要是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修建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这三座园林连成一片,总面积达5200余亩,同属圆明园总管大臣管理。我们今天讲的圆明园,实际上包括长春、绮春二园在内。

圆明园是一座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兼有御苑和宫廷两种功能。

为了适应清统治者政治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圆明园的建筑数量多,类型复杂。殿、堂、轩、馆、廊、榭、亭、桥、楼、阁、厅、室,应有尽有。建筑布局采取小分散、大集中的方式,把绝大部分的建筑物集中为小的群组,再分散配置于全园之内。圆明园的建筑,个体形象小巧玲珑,千姿百态,尺度比外间同类型的建筑要小一些,而且能突破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大江南北的民居特色,出现了许多平面形式如眉月形、字形、工字形、书卷形、口字形、田字形乃至套环、方胜等等。除少量殿堂外,建筑的外观朴素雅致,少施彩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谐调。建筑群体组合更是富于变化。全园100多组建筑群无一雷同,但又万变不离其宗,都以院落的格局作为基调,把我国传统院落布局的多变性发挥到了极致。

圆明三园共有100余景,除少数宫殿、庙宇和特殊功能的建筑外,造景取材极为广泛。有的模拟江南风景,有的再现前人诗画意境,有的移植江南名园,创造出一处处“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的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

在圆明园中,还有一处被称为西洋楼的欧式建筑。这处建筑包括6幢洋楼,3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沿着长春园北墙呈带状展开。

这6幢洋楼是: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宴堂、远瀛观,都是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但是,在细部和装饰方面,也采用了许多中国的手法,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但是,西洋楼占地仅有120亩,是长春园的九分之一,圆明三园的2%。圆明三园中,98%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所以,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把雅典的巴黛农神庙与中国的圆明园分别作为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代表,称西方艺术是理念艺术,东方艺术是梦幻艺术。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6,圆明园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哪一个园子?

  圆明园就被称做“万园之园”。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 绮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铜像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用青铜制造。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7,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是因为什么?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是因为它集天下园林之大成,汇集南北、中西特色建筑。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46年),占地350公顷,相当于5个故宫的占地面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扩建于雍正,鼎盛于乾隆,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毁灭。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园子,这时的圆明园只是畅春园一处园林,“圆明园”这个名字是康熙起的。 雍正登基后,在圆明园南部增加了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其后在赐园的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建筑水榭楼台、曲水回廊等景观。此时圆明园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既有宏伟庄严的宫殿,也有灵动精致的亭台流水,圆明园的格局在这时基本完成。 乾隆时期的圆明园达到了鼎盛时期,除了扩建和调整圆明园景观外,还扩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并称为圆明三园,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 所以乾隆时期的圆明园建筑群是兼容并济的,既有北方建筑的厚重,也有南方建筑的精致。同时乾隆还在长春园北侧引进了一片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不过这片建筑群虽然以西洋的方式呈现,但仔细看不难发现很多中国的传统手法,这也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体现。 乾隆是一位非常热爱艺术的皇帝,而艺术其实是没有界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圆明园在他手中,才能集天下园林之大成,无限隽美,成为万园之园。 扩展资料: 圆明园建筑形式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型、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8,被称为“万园之园”的是

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为圆明三园、夏宫,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抢掠;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

9,清朝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是指的哪个园林

颐和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