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联合论坛,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 1,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有什么意义
- 3,《传习录》的注谁作得比较好?
- 4,如何系统的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想从基础入手,应该先读哪本书?有没有哪位老师带我入门?谢谢
- 5,阳明的心学是什么?怎样领悟?需要看什么书?主要内容是什么?请通俗的回答,不要很酸的套话。不要复制。
- 6,王阳明心学究竟是什么?
- 7,王阳明心学为何在我国失传,在国外却发展起来
- 8,心学的名词解释
- 9,学王阳明心学该看哪些书,如何提高自己古文水平
- 10,王守仁的心学是什么看《明朝那些事儿》
1,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方法论分别是什么
相同点: 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 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有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有什么意义
二程、朱熹提出“有理而后有气”、“理是本”的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情况。中医认为气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核心,气顺则身畅,气积则产生病。而有悖事实的程朱理学能在南宋发展,与当时国土沦陷二圣被俘,宋高宗赵构消极怯战的实情分不开,名将岳飞认为血气男儿当尽忠报国,曾悲切地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怒发冲冠》)。数年后,有弟子问朱熹:若岳飞不死可否直捣黄龙收复河山?朱子答:“将骄兵惰,未可知也”,可见朱熹并不看好岳飞能一雪靖康耻,收拾旧山河。朱熹认为养军队消耗财力,会减少其他方面投入,他说“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朱子语类》卷一百十《论兵》)。他还批评法家革新派是功利邪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的口号让主和派君臣找到安慰,却让多少立志恢复河山的血气男儿寒心。国将不存,留下是非道理等后人评说……这有何意义?因此程朱理学能在南宋兴起,是迎合了主和派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理学思想能在南宋兴起,与当时满朝消极怯战的心态分不开。“国虽亡,道理在”的理论是聊以自慰罢了。程朱理学的“理本论”观点有悖事实,思想理论也消极怠战,而被历史抛弃。若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也这消极抵抗思想,就没当今之中国了。
明代兴起的陆王心学却走向了另一个“心本论”的极端,直接忽视问题。心学认为,凡事的好坏在于自己的心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类似道家杨朱学派与佛学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回避问题不证视问题。罗钦顺、王廷相就曾批判心学所谓“万事万物皆出于心”、“是内非外”、“禅定而无应”等观点是道家杨朱学派吸收了佛学思想的异端。
理学、心学都是不适宜当下时代的唯心思想。区别在于唯心的程度,理学属于消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属于自负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能在南宋兴盛,离不开连年战火的外部形势,消极怯战的主和派又占据了主力,因此宋代理学的唯心思想受国情影响,是消极的客观唯心思想。
心学能在明代兴盛,得益于汉人成功驱除蒙元的实情,打得曾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无招架之力,自大自负的心态在明朝蔓延,因此明代心学的唯心思想也受国情影响,是自大自负的主观唯心思想。
一个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所处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尤其是哲学。迎合社会主流心态才能发展好一个思想,比如心学也是迎合了明朝君臣自我自大的心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也是迎合了特定时代的需要!
至于玄学是传统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分多个学派。理学、心学都吸收了一部分道家思想,心学就被视为改头换面的道家杨朱学派,而理学被视为偏向道家理论的儒家思想。所以都是唯心思想却唯心的程度和方向不同,心学是自负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是消极的客观唯心主义。
但儒家学术并不仅此理、心两派而已,还有第三派——气学,也称张王气学(张指张载、王指王廷相和王尚絅,其中王廷相集大成)属辩证唯物主义。王廷相(王浚川)是王守仁(王明阳)同时期人,气学理论也是相当丰富,不比王明阳心学著述少。可惜在当时明朝人骄傲自负都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下,和科技文化的局限性,唯物主义气学必然是不受推崇的。
王廷相弟子吴廷翰、儒学大贤吕坤、天工开物宋应星、一代大师王夫之、清代第一儒戴震都是气学思想家,对东南亚以及日本近代哲学影响非常大。因此在马克思列宁唯物主义成为中国当下主流思想的今天,重新研究气学意义重大!也有助于对儒家学术的传承。
3,《传习录》的注谁作得比较好?
《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传习录》的版本情况大体如下: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开始,陆续记录下王阳明论学的谈话,取名《传习录》。正德十三年(1518年),另一学生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录的部分一起出版,仍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年),南大吉增收王阳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以原名出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编成《传习续录》出版。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又增收黄直所录。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编书信部分的8篇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这就是《王文成公全书》本的《传习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作为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了叶绍钧的校注本。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著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近年来,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4,如何系统的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想从基础入手,应该先读哪本书?有没有哪位老师带我入门?谢谢
首先是为什么想学呢?这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一门学问。学校不用考,和主流价值观也有很大的不同,学了王学,也不能拿来作为聊资,更不会成为你可以炫耀的资本。你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条崎岖的路。
如果以上这些话还不足以打消你的念头,那么我告诉你,整个阳明学几乎都是围绕两本典籍展开:大学和孟子。这是阳明学的根本。也就是所谓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后,你就可以翻阅<传习录>,在学习传习录的时候,你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你可否把那些东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才是阳明学的精髓,因为阳明学是生活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你可以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不是自己记得阳明说过对少话,而是你所知道的那些,有多少做到了。正如阳明自己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要详细参考书目,我可以列给你。
感于君心拳拳,故而叨叨,望以我之昏昏,可与君共为昭昭。
5,阳明的心学是什么?怎样领悟?需要看什么书?主要内容是什么?请通俗的回答,不要很酸的套话。不要复制。
阳明的心学是人生哲学,是良知之学,是让你通过对良知的认识去了解人生的意义。 你只能在生活中去反思,去思考,去知行合一,事上磨炼,才能领悟。可以看《问》,《传习录》。
主要内容有万物一体论,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心外无理。心与性。
学习阳明的心学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识才能懂,建议从他的生平开始了解。阳明先生的人生故事很有启发性。
6,王阳明心学究竟是什么?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fGVr1UFcfEnYDwHwq2yWA 提取码:e90a 度阴山 王阳明心学的俗世智慧教给你的不仅是俗世智慧,还有俗世境界.阳明心学就是一门俗世智慧,它能在错综复杂的尘世中指引我们一条光明的道路,如果构建这条道路,就是这个音频的来源——阳明心学的俗世智慧。在这个音频里,我分四课来讲述阳明心学的俗世智慧。较后一课,我要讲的是一种人类的俗世境界,那就是此心不被动。 课程目录: 1第1集 发刊词 2第2集 思想不是免费的 3第3集 我们最大的敌人 4第4集 大树理论 5第5集 鬼是由良知制造的 6第6集 经历之后才能真知 ......
7,王阳明心学为何在我国失传,在国外却发展起来
在我国失传有很多的原因,历史风云变幻,大规模清洗是很平常的,能够保留下来的学派少之又少,简单说来,心学失传主要经历了以下几场灾难:
1、阳明死后心学门派过多,说法各异,影响了真正的嫡传心学传播。尤其是明末的思想混乱更直接导致了心学混乱,例如李贽之学虽极大促进了心学发展,但其过于激进的思想不但彻底冲垮了理学的残垣断壁,同时顺手也毁掉了嫡传心学,而他自己的学说过于激进,有很大局限性,无法得到官方推崇,于是自己的思想也失传了(所以理学自宋始,至明终,称宋明理学)。
2、清军入关。由于清朝的一统中原,思想逐渐开始恢复平静,结束明末的混乱,但是清朝入关后朝廷又重建了所谓的理学,仍以理学为科考正宗,为了当官,读书人也就不学心学,再加上清朝的一些新学派的出现,便将心学慢慢送进了低谷......
3、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应该是心学的一大曙光,随着清朝灭绝,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开始寻找思想救国,心学曾在那时兴起一时,但是俄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这开始成为读书人的最新研究方向,心学再度陷入低谷。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切的成功加上后来的文革,使得唯心主义学说彻底变成了中国的老古董,不再被承认,这又是对心学的致命一击,此后,心学陷入低谷,直至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导致一些人的道德沦丧加速,中华传统绝学又开始兴起,只有当现代新儒学包括心学在内的中华传统哲学复兴,才能说中国文化开始恢复到鼎盛时代。
至于心学为什么会传至日本,主要因为清朝,因为学心学的读书人在面对原则问题往往很有气节,所以清军大举入关时,大批心学人自愿投入到反清复明当中,但历史不可以逆流,失败的心学传人不愿降清,只得流亡海外,其中以朱之瑜(即朱舜水)为代表到了日本,心学的反传统特点以及普及性(泰州学派擅长群众性讲学)在日本下级力量中有很大影响,直接助推了倒幕运动,因此其后开始明治维新时也合理运用了心学思想,而这造成的结果是强大的日本带着心学的精髓于1895、1900、1937对我国进行了疯狂打击,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两次外族对中国人的屠杀均是日本发动(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曾参与甲午海战后功盖日本日本海军的东乡平八郎更是以“一生俯首拜阳明”而著称。其后心学在日本发展迅速,直至今日,余威未绝。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他们巧用心学思想作为群众基础,为日本的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朝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17世纪被他们一手逐出中华大陆的心学竟会在200多年后随着日本的坚船利炮给予中国一个大大的痛击。
中华民族应当从中得到教训,阳明心学永远是王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8,心学的名词解释
[xīn xué]
心学
编辑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中文名
心学
创始者
程颢
代表人物
陆九渊、王守仁
代表著作
《陆九渊集》,《传习录》
主要观点
本体论、工夫论
9,学王阳明心学该看哪些书,如何提高自己古文水平
学古文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所以你最后先去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他的个人经历。本人超推荐《明朝那些事儿》,那是一本可以笑着看完的史书。至于提高古文修为,我建议你先看短篇的,捧着一本古汉语词典,积累一下词汇,半年后再看王阳明的专注,应该会容易理解一点的。心学是一门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问,我不建议你去看翻译本,直接看古本,虽然说可能一词多义或者一句多解,但是相信心中的那个意思,那就是心学的精髓。
10,王守仁的心学是什么看《明朝那些事儿》
这个英文版的估计不太可能有。阳明心学在日本和韩国等地影响很大,对日本明治维新有很大促进作用。国内建国后,心学有点不合主流辩证唯物的基调,长期饱受争议。在国内也是这两年才被普通老百姓熟知,主要是当年明月的一本《明朝那些事儿》的功劳。阳明心学提倡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断在事上磨砺,减少自己的私心和物欲。我们一般的学习是不断向外格物致知,不断探寻外物的事理,是在做加法。阳明心学向人的内心修行,不断做减法。阳明心学集合儒释道三家精要,是实现自我精进执法。要在起心动念处作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