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的纪念章,SS打架了
本文目录索引
1,SS打架了
1、可能两个根本不是一个妈生的 身上气味不同 互相以为是异类 必然会撕咬
2、其中一个沾过别的有气味的东西 很强烈的气味会把身上的气味掩盖 也会互相撕咬
解决办法 -----尿
鼠尿气味重 涂抹之后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如果不好收集 告诉你个方法试试
用带锯末的笼子把两个老鼠分开养
过段时间 把攻击性强的老鼠的笼子的锯末放在干净的另个老鼠的笼子里
一段时间后 老鼠身上就有相同的气味了
但是 这样可能会引起第二只老鼠的不适
希望你的老鼠早日和谐相处
呵呵 ~ 我有朋友是开宠物店的 顺便咨询了一下他 如果以上方法还是不好用的话 请你再提供详细信息 我好咨询下他~~
2,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的背后的故事以及表达的心情
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3,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具体,真实的
1.主流版本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2.其他版本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 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 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 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扩展资料: 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 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