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吕不韦,知乎历史上的吕不韦是怎样一个人bing
本文目录索引
1,知乎历史上的吕不韦是怎样一个人bing
1、吕不韦在政治上是个投机分子,“奇货可居”就是一笔最大的投资,是他成就了秦庄襄王,助力其登上了秦国王位,使得自己快速跃居到权利的巅峰。
2、在主政秦国期间,灭掉了周,攻取了山东多国大量的土地,为嬴政后续兼并六国打好了良好基础,期间还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3、嬴政与吕不韦的相权产生了冲突,后因嫪毐叛乱事受牵连(嫪毐为吕不韦举荐),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之后被迫在迁往蜀地的路上饮鸩自尽。
这就是吕不韦,轰轰烈烈,不得善终,从政者最大的悲哀吧。
2,历史上真的有吕不韦这个人吗?
吕不韦是战国晚期活跃于秦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位政治家。 吕不韦是由商人入仕的。他在参政之前本是“阳翟大贾”,靠“往来贩贱卖贵”致千金“家累”。他在经营邯郸之际,见质于此地的秦“诸庶孽孙”异人,便发出了“此奇货可居”的感叹。因为他在全面了解秦国国情后,深知异人此时虽“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但只要经过人为的努力,是有希望继嗣为君的。此时,秦昭王年已六十有余,异人之父太子安国君也已年近四十,王位的更替已是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情。加之太子安国君及所幸华阳夫人尚无嫡嗣,更使王位的再传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谁能成为华阳夫人嫡嗣,谁就能成功获取王位。更为重要的是,吕氏深知,做“建国立君”交易将会给他带来较之贩卖珠玉高出“无数”倍的丰厚利润,甚至“泽可以遗世”。 于是,他欲“倾家事之”以建异人之国。“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随后,他就紧锣密鼓的实施起来。他先是鼓动异人,告之“钓奇”之谋,并得到了“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承诺。接着,他就用金钱为异人购嗣。一方面,他用金钱包装异人,使其得以结交达官贵人,制造其“绝贤”的美名;另一方面,他用金钱收买华阳夫人,使异人得以顺利的“拔以为嫡”。通过吕不韦从“邯郸钓奇”到“委质子楚”,再到“华阳立嗣”这一系列的努力,异人终于公元前235年孝文王去世之际,荣登秦王宝座。“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国事皆出于文信侯。”吕不韦政治投机遂顺利实现,得到了是他经商所获远远不能迄及的丰厚回报。 吕氏这一购嗣举动,主观上遂了其赢“无数”之利的愿望,客观上也适时的促进了秦国的内部稳定。“孝文王元年,立即死。”在主死国疑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动乱。吕不韦为异人购嗣定国于不疑,解决了一场继嗣危机,这对于秦国的稳定、不间断的发展,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国位传给了年仅十三岁的幼儿秦王政,吕不韦顺理成章的担当起了抚孤重任。“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吕不韦成为了秦国实际掌权者。 当时,秦“为诸侯雄”,“六国日见衰颓,天下将趋于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这时吕氏 “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欲以并天下”便成为了吕不韦这一时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 吕不韦深知发展农业对于秦国的社会稳定乃至在实现天下一统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他不仅把重农作为富国强兵的根本,更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吕氏为政期间,努力教民务本,不作“以妨农功”之事。还“修利堤防,导达沟渎”,著名的郑国渠,即是在吕不韦任内所修。郑国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吕不韦深知得天下须得贤人之助。吕不韦在其当政后,不拘一格的选用了一批人才。“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这其中不泛贤良俊能之才,为秦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李斯,本为楚上蔡“闾巷布衣”,西入秦后,投到吕不韦门下当“舍人”,“不韦贤之”,任命其为秦王政的侍卫官“郎”,使他获得了向秦王政进言直陈的机会。又如蒙骜,本为昭王时的名将。吕不韦上任后,执行了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让“良将行其师”,任命蒙骜为将军。蒙骜也不负重望,在秦的兼并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吕不韦主张兴“义兵”,“攻无道而伐不义”。他在执政期间,继承了秦日益明朗的形势,以先进的军事理论为指导,兴起了一系列兼并战争,为秦的最后统一基本扫清了障碍。正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秦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造成了切断东方各国联系,包围三晋,便于各个击破的有利形势。这时秦的威势,正如时人所说,“注齐秦之要(腰),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不敢救也。” 在吕不韦的主持下,到公元前239年,天下一统于秦已是大势所趋。吕不韦目光并不短浅,他又着手准备统一后天下的治理方略。《史记·吕不韦传》载这时吕不韦是“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该书是他“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而总结出来的以达“天下治”的“君子为国”之术。 这是他从政治、文化上着眼而建功立业,取得了比第一阶段“奉先王”更为突出的成就。他也因此获得了更为丰厚的回报。政治上有“仲父”之尊,经济上不但“食蓝田十二县”,“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还以河间十城作为封邑。这时吕不韦的威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曾专断一时的应侯范睢都无法与之媲美。即如张唐所言:“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吕不韦权大势胜,功高震主,用权又专,必犯秦王政之大忌。 秦王政是一个专横独断之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是一个“贪于权势至如此”的权力欲极强之人。卧塌之侧,且容他人酣睡?他绝不会甘心大权旁落,因而吕氏势在必除。 更何况,吕氏以一部《吕氏春秋》来宣扬自己治理天下的主张。而通过该书,秦王政很清楚的知道吕不韦和他在思想上已经是怎么也不能解的一个死结。如吕氏主张分封。“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秦王政则赞同韩非观点,坚决反对“战胜而大臣尊,益地而私封立。”吕氏主张虚君实臣,“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秦王政则主张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统治手段上,吕氏主张首德次刑,实行德政,“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秦王政则主张严刑峻罚,“事皆决于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在文化政策上,吕氏主张以“齐万不同”统一思想,秦王政则主张“非秦记皆烧之”,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在经济政策上,吕氏主张重农但不抑商,“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三者全面发展。秦王政则主张“上农除末”。吕氏主张纳贤,认为人君“其本在于得贤”。秦王政则妄自菲薄,“得志亦轻食人”。等等,都显示了吕不韦和秦王政在思想和政见方面的冲突。 更有甚者,书成之后,吕氏大肆宣扬,令人公布于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大有树立理论权威,迫使即将亲政的秦王政成为其政治理论的实践者之意味。这对于天生刚戾自用的秦王政,无疑是难以忍受的。因而,“秦始皇要除掉他是理所当然而亦势所必然。” 嫪毐的叛乱正好给了秦王政一个剪灭吕不韦的契机。嫪毐是吕不韦有染于太后,恐秦王政发觉祸及自身,采用“金蝉脱壳计”,进献给太后的一个假宦官。嫪毐依附于太后很快发迹,不仅和吕不韦分庭抗礼,还在秦王政有所察觉他与太后淫乱的丑行后,阴谋发动叛乱,被秦王政处死。接着,秦王政又乘机以吕氏为嫪毐举荐人为辞罢免了吕氏相位,令其就国河南。又过了一年多,“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政“恐其为变”,乃赐吕氏情断义绝之书,令“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在秦王政一连串政治迫害下,“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
3,秦始皇赢政真的是吕不韦的儿子吗?
秦始皇赢政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秦始皇赢政的父亲是秦庄襄王。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出生,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 吕不韦则是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扩展资料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当时吕不韦为秦相,独擅大权。秦王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岁即将亲政,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当初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后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须、眉毛就献给太后,供其淫乐。 秦王政渐长,嫪毐他们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王政准许,于是他们搬到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嫪毐也以秦王政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 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告诉秦王政,秦王政得知后非常生气,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而当时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4,历史上的吕不韦是怎样的人?
吕不韦-历史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论名气,比不上那些功名显赫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也比不上一代贤相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吕不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用一两句话都很难把他说清楚。但是,如果把吕不韦放到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就会发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他的一生,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有功,也有过。吕不韦吕不韦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第一,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异人的爷爷秦昭王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老国王,父亲安国君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却迟迟没有确立嫡嗣,王室的此种状况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争斗,将会导致秦国内乱,甚至使秦国形势发生逆转。吕不韦通过游说秦国,打通关节,说动了华阳夫人并由她说服了安国君,确立异人为嫡嗣。吕不韦此举虽然具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丞相职位辅佐异人,把握朝政,使秦国在秦昭王、安国君死后没有停步,继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第二,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一部战国史,从始至终战争不绝,一场大战伤亡的人数往往在数十万以上。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俘竟有40万人被坑杀!此战是古往今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亲历了战争给赵国造成的创伤。他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他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应该说,吕不韦的战争观是进步的,他在执政中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战争,以减少损失。前247年,东方五国联合抗秦,吕不韦设计将联军首领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搞坏,信陵君被撤职,联军遂告瓦解。 第三,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嬴政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嬴政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吕不韦与赵姬(影视剧照)说起吕不韦的过,莫过于他在处理和赵姬的关系上不干净利落,一刀两断,以致一错再错,酿成大祸。本来,当年他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称王,赵姬为王后,身为丞相的吕不韦就应彻底了结与赵姬的情缘,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哪知他对赵姬还一往情深,赵姬对他亦恋恋不舍。尤其异人死后,赵姬守寡,两人更如干柴遇烈火,甚至光天化日,肆无忌惮!这让日渐懂事的嬴政怎么看?这让朝廷官员、民间百姓怎么看?精明的吕不韦后来也发现自己已经引火烧身,“恐觉祸及己”,主动停止了和太后的往来,但是他又推荐大阴人嫪毐,结果引狼入室,一错再错,终于落得灭顶之灾。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他没有在治国的大政方针上出现失误,是从政的高手;却在情感的小圈子里丧失理性,迷失方向,导致身败名裂,令人深思。
5,历史上的吕不韦是怎样的人?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其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吕不韦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扩展资料: 历史上吕不韦的贡献: 1、编写《吕氏春秋》:吕不韦在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让自己手下的谋士门客一起编写了这部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被排列在杂家这一行当,其中杂的意思就是内容很多,兼收了许多事物,对众家的文化进行了取其长处的吸收,并用统一的思想进行连接和贯穿。 2、战争上的贡献:吕不韦坚决反对在战争中不管不顾的大规模杀人,尤其对待俘虏要讲一点人道。还提出,打仗进入他国时,不要损害别人田地里种好的庄稼,不抢别人喂的猪牛马等牲畜,更不能胡乱烧毁老百姓的房屋住宅,不乱看路边的树,更不能去挖别人家的坟墓。 3、稳定社稷:那个时候的秦国有很多的皇位继承人,吕不韦担心内乱好久引来外面的人导致内忧外患,于是说服大家,把在赵国当质子的异人接了回来,立为太子,阻止了内乱。吕不韦作为丞相左右辅佐,把这秦国治理的也是相当的强大,为后面秦始皇统一中原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不韦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6,吕不韦怎么死的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的,它或许有多个答案。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1.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呢? 吕不韦是个商人,一个投机商人,一个成功的投机商人。他的成功之处是把资本投到了未来秦国王子楚的身上。几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投资运作这只潜力股,最后获得超高的回报。可以说这是这个商人最成功的一笔投资。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那么吕不韦这几十年的努力铺垫,也算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了。没有他,就没有子楚的后来,没有子楚的后来,当然就没有秦始皇了。嬴政的母亲赵姬也是吕不韦为其父子楚找来的嘛。 这是从历史发展贡献的角度看吕不韦。 2.从道德角度看,吕不韦与这个赵姬赵太后一度关系暧昧,不清不楚,虽然后来秦始皇长大了,他用嫪毐进宫侍奉赵太后,与其保持距离,断了关系,但在秦始皇眼里,这个被称为“仲父的”吕不韦不是什么好东西。而即便用当时的道德标准,嫪毐秽乱后宫也是不光彩的丑事,那么始作俑者吕不韦自然不是什么好人。而这一切与权力之争却也算不得什么,真正让秦始皇对吕不韦、嫪毐动杀心的是吕党与嫪毐的后党两个集团对秦始皇构成了重大威胁,所以最终被铲除。 如果说前面吕不韦帮助了秦国发展壮大,那么后面吕不韦的所为就是对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形成了阻碍,又走向了反面,吕不韦有违政治道德,从某个角度看,又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坏人了。 当然这都是事后才可以这么说说了。 万一吕不韦掌握了政权,历史发展的更快一些呢?也未可知。 历史是无法假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