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代谢途径,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
本文目录索引
- 1,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
- 2,胆固醇的来源有哪些?
- 3,脂肪代谢与胆固醇有什么联系,大家能告诉我吗?谢谢!
- 4,简述胆固醇在在体内的转变与排泄?
- 5,胆固醇代谢的原理
- 6,胆固醇的来源是什么?
- 7,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需要什么提供氢,它主要来自什么途径
- 8,脂肪的代谢过程是什么呢?
- 9,胆固醇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关系
1,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
血液中胆固醇仅有百分之10到20%是直接从食物中摄取,其他主要由肝脏和肾上腺等合成,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主要成分之一。 胆固醇的来源有两个部分,一是通过食物摄取的,称之为外源性胆固醇;二是我们身体自身合成的,称之为内源性胆固醇。通常情况下,外源性胆固醇与内源性胆固醇,它的比例为4:6。如果我们在饮食中一直回避食物中的胆固醇,那么,内源性胆固醇就会加大合成,那它的比值就会增加到2:8,甚至是1:9。 扩展资料 胆固醇的标准摄入量 胆固醇主要来自人体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如一个70kg体重的成年人,体内大约有胆固醇140g,每日大约更新1g,其中4/5在体内代谢产生,只有1/5需从食物补充,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200mg,即可满足身体需要。 胆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随着食物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吸收率还要下降,200mg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或3-4个鸡蛋的胆固醇吸收量。专家建议每天摄入50mg~300mg胆固醇为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胆固醇
2,胆固醇的来源有哪些?
血液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食物中来,一是在体内自己合成。人体胆固醇主要由机体自身合成,每天约可合成1克左右,仅从食物中摄取少量。正常人每天膳食中的胆固醇,主要来自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及肉等动物性食品。
人体除脑组织及成熟的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都可合成胆固醇。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场所,体内胆固醇70%~80%由肝合成,10%由小肠合成。
人体内的胆固醇在不断生成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耗,从而避免过量胆固醇在体内的蓄积,造成危害。胆固醇在肝脏中中转化成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正常人每天合成1.0~1.5克胆固醇,其中约2/5(0.4~0.6克)在肝脏中转化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促进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胆固醇消耗的其他途径还有:在肾上腺皮质合成醛固酮、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在睾丸可直接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雄激素,在卵巢和胎盘可合成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些激素统称为类固醇激素,它们在肝脏灭活后,90%由肾脏随尿排出。
3,脂肪代谢与胆固醇有什么联系,大家能告诉我吗?谢谢!
脂肪可分为单元不饱和脂肪, 多元不饱和脂肪, 饱和脂肪, 逆态脂肪以及胆固醇。平时我们从食物摄入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及肉类等都含有胆固醇。食入的脂肪组织,将其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以及胆固醇。另外胆固醇还可以在我们体内细胞中合成。胆固醇在特定条件下合成胆固醇酯,附着在血管壁和肝脏内。细胞内胆固醇来自体内生物合成或胞外摄取。血中胆固醇主要由低密底脂蛋白(LDL)携带运输,借助细胞膜上的LDL受体介导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当胞内胆固醇过高,可抑制LDL受体的补充,从而减少由血中摄取胆固醇。
现知遗传性家族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严重缺乏LDL受体,因此LDL携带的胆固醇不能被摄取,来自膳食的胆固醇不能从血液中被迅速清除,故血中胆固醇浓度过高,当体内总胆固醇过高,超过合成生物膜、胆汁酸及类固醇激素等的需要时,胆固醇及其酯则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巨噬细胞中(这些细胞是由迁移到动脉内皮下的血单核细胞分化而成的),引起内皮下变形,进而导致血小板在动脉内壁集聚。若同时伴有动脉壁损伤或胆固醇转运障碍,则易在动脉内膜形成脂斑,继续发展可使动脉管腔变狭窄。可见动脉粥样硬化与血中高水平的胆固醇有关,特别与存在于LDL中的胆固醇水平有关。
4,简述胆固醇在在体内的转变与排泄?
一、生成:胆固醇主要来自人体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如一个70kg体重的成年人,体内大约有胆固醇140g,每日大约更新1g,其中4/5在体内代谢产生,只有1/5需从食物补充。 二、转化: (一)转变为胆汁酸 胆固醇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是其主要代谢去路。正常成人每天合成的胆固醇有40%在肝中转变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道。胆汁酸能降低油水两相间的表面张力,在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转变为类固醇激素 胆固醇是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前体。肾上腺皮质以胆固醇为原料,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醛固酮、皮质醇和少量性刺激;性刺激主要在性腺利用胆固醇合成,如在睾丸间质细胞合成睾酮,在卵巢可合成雌二醇及孕酮。 (三)转变为维生素D3 人体皮肤细胞内的胆固醇经脱氢氧化生成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光照射后转变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在肝细胞微粒体经25-羟化酶催化生成25-羟维生素D3,后者经血液转运至肾,再经1α-羟化酶催化形成具有活性形式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 三、排泄: 排泄是指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把所产生的不能再利用的、过剩的以及进入人体的各种异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无法排出胆固醇。 扩展资料: 胆固醇的食物分布: 胆固醇虽然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之中,但是不同的动物以及动物的不同部位,胆固醇的含量很不一致。一般而言,瘦肉的胆固醇含量高于禽肉,肥肉高于瘦肉,贝壳类和软体类高于一般鱼类,而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则最高。 通常,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低于100毫克的食物称为低胆固醇食物,如鳗鱼、鲳鱼、鲤鱼、猪瘦肉、牛瘦肉、羊瘦肉、鸭肉等;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100~200毫克的食物称为中度胆固醇食物,如草鱼、鲫鱼、鲢鱼、黄鳝、河鳗、甲鱼、蟹肉、猪排、鸡肉等。 而将每100克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为200~300毫克的食物称高胆固醇食物,如猪肾、猪肝、猪肚、蚌肉、猪肉、蛋黄、蟹黄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胆固醇 百度百科-胆固醇转变
5,胆固醇代谢的原理
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原料是乙酰辅酶A,合成途径可分为5个阶段:(1)乙酰乙酰辅酶A与乙酰辅酶A生成二羟甲基戊酸(6C中间代谢产物);(2)从二羟甲基戊酸脱羧形成异戊二烯单位(5C中间代谢产物);(3)6个异戊二烯单位缩合生成鲨烯(30C-中间代谢物);(4)鲨烯通过成环反应转变成羊毛脂固醇(30C中间代谢物);(5)羊毛脂固醇转变成胆固醇(27C化合物)。胆固醇除作为细胞膜及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分外,还是许多重要类固醇如胆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性激素、雄性激素、维生素D3等的前体。生物体内许多生理活性物质如维生素A、E及K,胡萝卜素,橡胶,叶绿素的植醇侧链,多种芳香油的主要成分及萜类中的碳氢化合物;昆虫的保幼激素,蜕皮素等与胆固醇的生成相似;也是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衍化生成异戊烯醇磷酸酯。作为合成上述生物分子的结构单位前体。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也在肝脏内进行。胆固醇大部分可转变为胆汁酸。小部分经肠道内细菌作用转变为粪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胆固醇代谢失调能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血浆胆固醇含量增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大量胆固醇,是胆固醇在血管壁中堆积的结果,由此可引起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6,胆固醇的来源是什么?
您好,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大脑、神经组织、肾、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它有两个来源途径,一是体内合成,称为内源性胆固醇,占人体胆固醇的80%左右,其中肝脏是合成和储存胆固醇的主要器官;二是从食物中摄取,主要是动物脑子、动物内脏、奶油及肉类等食物。 胆固醇的作用: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所以,胆固醇并不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胆固醇的分类:胆固醇主要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者又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容易诱发冠心病、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后者又被称为“好”胆固醇,能促进外周组织中胆固醇的消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坏”胆固醇升高怎么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对人体有危险,应该及时干预,临床常用的药物是他汀,如瑞旨,降低“坏”坏胆固醇比较好。另外,合理饮食,控制胆固醇的摄入也是降低“坏”胆固醇的重要措施。
7,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需要什么提供氢,它主要来自什么途径
病情分析: 你好!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一种脂类。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它们以一定的比例组成微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胆汁酸含量减少,出现三种脂类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的胆固醇以脱落细胞、粘液物质为核心,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物质和抗成核物质,二者维持平衡状态。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因而易于成石。 指导意见: 你好,肝内胆固醇结果过高容易引起胆结石。饮食上低脂低胆固醇,多吃蔬菜。可以吃点利胆药,有可能胆固醇结晶消失。祝您健康快乐!
8,脂肪的代谢过程是什么呢?
一、脂肪的消化
由于脂肪消化酶与脂肪本身在溶解性方面的差别,所以,脂肪消化过程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克服脂肪不溶于水的特性,努力地增加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显然,由脂肪的特性所决定的接触面积的扩大只有建立在将脂肪高度分散的基础上。消化道的“机械性搅拌”,加之随同脂肪一起被摄入的其他食品成分以及消化液的分散作用和乳化作用,可以基本上将脂肪分散均匀。在这一过程中,乳化作用始终是十分重要的。主要的起乳化作用的物质大致有随同食物一起摄入的成分如卵磷脂、消化液成分(主要是胆汁,并且具有激活脂肪消化酶的作用)和脂肪消化产物(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
经过分散的脂肪,主要在小肠内发生消化作用,由来源于胰液和小肠液的脂肪酶或脂酶催化,生成甘油二酯、甘油一酯、甘油以及游离的脂肪酸等。脂肪消化后的主要成分为甘油、脂肪酸以及甘油一酯。它们将主要在胆汁酸等成分的帮助下,形成大约由1000—100000个分子构成的聚集体,也就是所谓的脂肪微团。这利,微团在被吸收前,将保证整个消化产物在水环境中的稳定存在。
二、脂肪的吸收与重新酯化
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过程,尚不太清楚。当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从微团中释放出来时,在小肠粘膜细胞中,它们可以重新使甘油一酯酯化。这种小肠内甘油三酯的重新生成,主要通过所谓的甘油一酯途径进行。
三、脂肪的中间代谢
脂肪消化时,生成的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将进入中间代谢过程。其中甘油一酯和部分脂肪酸还未经转运,即在小肠粘膜细胞内重新发生酯化,生成了脂肪。被吸收转运的甘油和脂肪酸成分,则在机体肝脏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中发生代谢。一般情况下,脂肪组织和肝脏是主要的脂肪合成代谢场所,而肌肉、心肌和骨骼肌则是主要的分解代谢部位。
l、甘油的代谢
甘油通过二步反应后,首先转变为磷酸二羟基丙酮,然后再直接进入糖酵解等中间代谢过程。
2、脂肪酸的分解
脂肪酸发生分解之前,先经过活化,然后再循不同的途径进一步进行代谢。
最重要的获取能量方式,是在肝脏或其他组织的线粒体中所发生的脂肪酸β-氧化作用。一般,脂肪酸会转变为乙酰辅酶A,进入到三羧酸循环中,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全部分解过程的完成,会提供很多的能量。
3、脂肪酸与脂肪的合成
在肝肌、脂肪组织和乳腺部位,机体可以利用乙酰辅酶A来合成脂肪酸,然后通过直接的氧化机制,经相应的饱和脂肪酸制得不饱和脂肪酸。从目前已知的结果来看,这是一个与氧化分解不同的复杂的过程。脂肪的合成主要发生于肝脏、脂肪组织和小肠粘膜细胞。其中,肝脏和脂肪组织利用甘油磷酸途径合成脂肪,而小肠粘膜细胞的重新酯化反应则采用甘油一酯途径(也称甘油单酯途径)。
4、脂肪的动用
在正常情况下,脂肪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都同时进行,净结果往往不存在机体脂肪组织的动用。但是,当能量摄取不足时,机体将产生动用脂肪组织细胞中的甘油三酯的净结果。在脂肪的动用过程中,限速步骤是水解甘油三酯的特异性酶。饥饿时,这种酶的活性增加,以大大高于正常情况下的速度,水解产生游离的脂肪酸和甘油,并将它们从脂肪组织扩散进入血液。游离脂肪酸还可以和血清蛋白形成复合物,被运送到其他组织中,,最终为肌肉组织和肝脏获取和代谢,成为饥饿时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脂肪的动用,即机体脂肪组织在饥饿时或能量不足时的净动用结果,也是饥饿法减肥的基本依据。
粘的 你要专业的????那就给我个邮箱我发给你
9,胆固醇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关系
在高等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这三大类物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1、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同点
(1)来源相同
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都有三条途径:食物中消化吸收、其他物质转化、自身物质的分解。
(2)都可以作为能源物质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都可以进行氧化分解,作为能源物质使用。但它们供能有着先后顺序,它们按照糖类、脂质、蛋白质的顺序供能。
(3)在动物体内可以转化
糖类可以直接转化成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也可以直接转化成糖类和脂肪,但脂肪不能直接转化成蛋白质。
(4)代谢终产物
和是三大营养物质相同的代谢终产物。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不同点
(1)能否在体内储存
糖类和脂肪都可以在体内储存,但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储存。
(2)代谢终产物不完全相同
糖类和脂肪的代谢终产物都是和,但是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除了它们外还有尿素。
(3)在体内的主要用途不同
糖类主要是氧化分解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脂肪主要是在体内再次合成为脂肪储存起来,蛋白质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之后,主要用来合成生物体内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某些激素等。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1)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和蛋白质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都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的不含氮部分进而转变成糖类;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通过氨基酸转换作用形成非必需氨基酸。注意: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
(2)糖类代谢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化成脂肪,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脂肪酸也可以转化成糖类。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
(3)蛋白质代谢和脂质代谢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动物体内的脂肪不能转化为氨基酸,但在一些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以转化;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进而合成脂肪。
(4)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之间相互制约
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蛋白质的分解才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就由脂肪和蛋白质来分解供能,因此患者表现出消瘦。
4、正确区分脱氨基作用和氨基转换作用
脱氨基作用是将氨基酸的氨基脱去形成含氮和不含氮两部分,它是破坏氨基酸的过程,因此使得氨基酸的数目减少了。氨基转换作用是指将一种氨基酸转变成另外一种氨基酸,因此氨基酸的数目并没有减少。但是在生物体内并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能通过氨基转换作用生成,例如人体就有8种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形成,称之为必需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