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固定资产处置损益,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属于什么科目

本文目录索引

1,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属于什么科目

属于资产科目。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处置一般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 1、将固定资产清理时的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支付清理费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3、固定资产处置回收价值   借: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或原材料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固定资产处置实现盈余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资产处置损益 出售、转让——计入资产处置损益,报废、毁损——计入营业外收支 5、固定资产处置形成亏损时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扩展资料 一、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1、一般纳税人固定资产在2009年1月1日前购入或自制的,依照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其中:固定资产中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从2013年8月1日起,其进项税额准予抵扣,时间应以2013年8月1日前后区分。) 2、一般纳税人固定资产在2009年1月1日后购入或自制的,应区分: (1)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 (2)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纳入营改增试点之日前取得的固定资产,按照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 (3)纳税人购进或者自制固定资产时为小规模纳税人,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销售该固定资产的,可按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 (4)一般纳税人发生按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应税行为,销售其按照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可按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 (5)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其中2019年4月1日后适应税率为13%或9%。 二、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小规模纳税人(除其他个人外)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依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固定资产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属于什么科目

2,固定资产净损失计入哪个科目

因固定资产已丧失使用功能或因自然灾害发生毁损等原因而报废清理产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按照最新会计准则,出售处置固定资产净损益计入资产处置损益科目。
借:固定资产清理,
借:累计折旧,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出售固定资产,
借:银行存款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报废或者非正常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3,会计的资本跟资产什么区别?

以下是转的,希望有帮助。一、关于资本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2、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 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3、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返还性是前提,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机器和设备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5、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G(货币)——W(商品)——G�0�1(增殖的货币)。此处的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G—G�0�1只是此公式的简化)。二、关于资产 资本与资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内涵。资产,英文为 Asset,是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为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左侧,归企业所有。企业的所谓法人财产权,就是指企业对其控制的资产拥有的所有权。资本,英文为Capital,是企业为购置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出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它为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分别归债权人和公司所有者(股东)所有,企业对其资本不拥有所有权。 1、资产定义的重大进步  资产是六大会计要素之首,其他五大会计要素都与其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资产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界定,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得到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1992年11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实践证明,这一定义未能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的部分存货实际已经贬损,但仍以实际成本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再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而债务单位实质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原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企业资产虚增,利润虚增,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也同样存在,这些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议信息的失真。  上述资产的定义是1992—1993年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时确立的。这一定义明显地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客观存在的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市场经济所必然发生的诸多经济交易或事项,在当时还不可能充分反映出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还没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产定义的理论缺陷给通过虚盈实亏、虚增资产来粉饰业绩提供了会计技术上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6月21日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后的资产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从两个方面对原定义作了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第一点修正,主要是强调时间概念,强调企业不能根据可能发生的未来交易或事项而预计资产。第二点修正,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一个本质上的突破。所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某项支出如果具有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全部或一部分,它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否则,就只能作为费用或损失。同样,企业已经取得的某项资产,如果其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将其剔除。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库存已经失效或毁损的存货,它们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应该再作为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将本应列作费用的巨额支出长期作为资产挂账,虚增应收款虚增收入等等,这些做法一方面夸大了资产,另一方面也虚增了利润,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中国证监会曾为此处罚了几家上市公司。可见,一项资产要确认为资产,就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且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2001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所作的定义,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国资产定义的精华,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重大突破。  2、新的资产定义与谨慎性原则的一致性  如前所述,新的资产定义的二处重要修正,一是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二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正是通过这二点修正,使资产的定义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具有了内在一致性。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其判断的根本标准是资产的定义。如将不符合这一定义特征的待处理财产损失或库存已失效、毁损的存货从资产中剔除出去,使其从质的角度符合资产的定义,就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企业目前拥有的资产尚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一种未来的可能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对现实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资产的质量状况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从有利于未来着眼,不高估目前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目前的负债或费用,据此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企业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进行合理地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其从量的角度符合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  从资产的最新定义出发,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范围,对以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企业的“资产”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更加符合“资产”的本质特征。谨慎性原则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这一特征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在原来计提存货、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四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要求,从而使得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到八项,基本上包括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非现金类资产,也就是说除现金类资产外,对非现金类资产企业在会计期末都应作一个全面检查,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若发生减值则应计提准备。  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企业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生的盘亏,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  委托贷款计提的利息到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性计入损益。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性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含3个月),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与“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一特征相对应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如有销货退回可能的商品销售,将估计不会发生退回的部分确认为收入,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收入。如果企业不能合理地确定退货的可能性,则售出商品的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  对于收取的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如果所收费用能使会员在会员期内得到各种服务或出版物,或者以低于非会员负担的价格购买商品或劳务,则该项收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尚未确认的收入在“递延收益”科目中核算。  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收款期限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企业接规定应收取的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补助,应在实际收到时计入补贴收入。  与资产定义间接相关的涉及到资产计量的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基本依据还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以及能在多大程度在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例如、企业每期利息和折(溢)价摊销的资本化金额,不得超过当期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和折(溢)价的摊销金额。  此外,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债务重组、资产置换、或有事项等方面的规定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这些也与资产定义间接有关。  综上所述,新的资产定义准确地表述了资产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资产类项目的运用,正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各项资产符合资产定义的本质特征而作出的一系列规定。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较好地运用谨慎性原则,资产也就成其为真正的“资产”;不考虑或少考虑谨慎性原则,资产就会是有水份的“资产”。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意义,即挤出水份,还资产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来功能。

4,怎么计算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一般就是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贷的差额。 结转清理净损益就是在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会发生清理收入,会发生清理支出和损失,所以要把收入和支出进行对照,结果也许是收入大于支出,也许是支出大于收入,所以叫它净损益,清理结束时要转出来,就叫结转清理净损益。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如果该科目是借方余额: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如果是贷方余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扩展资料相关分录如下: 1、报废设备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3、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固定资产清理

5,固定资产净损益如何计算

固定资产净损益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的净损益=处置固定资产收入-处置固定资产支出-(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 扩展资料: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根据它本身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情况;有形磨损又称物质磨损,是设备或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因自然力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上的损失。按其损耗的发生分为两类。 Ⅰ类有形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中,因磨擦、腐蚀、振动、疲劳等原因造成的设备的损坏和变形。针对Ⅰ类有形磨损,应注意在设备使用的同时,降低其磨损速度,减少和消除非正常损耗。要合理使用设备、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及时检修。 Ⅱ类有形磨损是设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造成设备实体锈蚀、风化、老化等的损耗。这类损耗与设备的闲置时间有密切关系。针对Ⅱ类有形磨损,应注意加强管理,减少设备闲置时间,做好闲置设备的养护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固定资产

6,固定资产出售净损失计入什么科目

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计入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固定资产处置,即固定资产的终止确认,具体包括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 转让和出售固定资产后,所因此产生的固定资产的收益或损失,都应计入资产处置损益科目。 如果固定资产产生处置净损失,借记“资产处置损益”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如果固定资产产生了净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固定资产处置 即固定资产的终止确认,具体包括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 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清理的净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1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有的话) 贷:固定资产 2发生的清理费用等 借: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3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 (1)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税款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残料入库 借:原材料 贷:固定资产清理 4保险或过失人赔偿的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 因固定资产已丧失使用功能或因自然灾害发生毁损等原因而报废清理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收支。 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正常原因)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非正常原因) 贷:固定资产清理

7,怎么写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的会计分录

一、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其会计分录为: 1、属于筹建期间的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固定资产清理 2、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其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3、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其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二、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收益,其会计分录为: 1、属于筹建期间的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长期待摊费用 2、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扩展资料 固定资产的处置 1、报经批准出售、转让固定资产,首先按照出售、转让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资产处置费用”,然后再将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转入借方,再按照资产的账面余额冲减“固定资产”。 2、 报经批准对外捐赠固定资产,先冲减已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账面余额,然后按照支付的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最后将借贷方差额借记“资产处置费用”。 3、 报经批准无偿调出固定资产,同样先冲减已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借贷方差额借记“无偿调拨净资产”科目。同时按照支付的相关费用,借记“资产处置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用会计分录大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固定资产

8,现金流量表中的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是什么意思?

就是处置这些资产时产生的利润或亏损。 亏损用正数表示,利润用负数表示。 如何制作现金流量表 从资产负债表上找到货币资金期末数和期初数(一般企业并无其它形式的现金等价物),把现金流量表最后面的现金的期末余额和现金的期初余额填上,算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2.再到主表上先填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两大项; 3.上面做好后,现在可以倒挤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了。(根据公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现在先不忙着去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部分中各明细项目,而要先去填后面补充资料中从净利润开始推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那部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前面倒挤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正确性; 5.最后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部分。

9,利得包括出售固定资产收入和无形资产收入吗?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营业外收入核算的科目,都是利得。但是出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并不是利得,只有当出售的时候,产生的与原价值的差额才是利得。 例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的价值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如: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和罚款收入等。 但是出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并不是利得,只有当出售的时候,产生的与原价值的差额才是利得。 利得不一定会影响利润,如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但不管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还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最终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无形资产的处置一般包括无形资产的出售,出租及报废。 企业出售或报废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企业出租无形资产也就说让渡无形资产使用权形成的租金收入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不属于利得。 扩展资料: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债务重组利得、企业合并损益、盘盈利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政府补助、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款收入、捐赠利得等。 1、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和无形资产出售利得。固定资产处置利得,也就是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和报废固定资产的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新准则已将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归入新的利润表项目“资产处置收益”,位置在其他收益之上。)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与关联方交易除外)。指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费用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3、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它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所得价款扣除其相关税费后的差额,大于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与所计提的减值准备相抵差额的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业外收入

10,出售无形资产形成的净损失应计入什么科目?

出售无形资产形成的净损失,计入资产处置损益科目。 出售无形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减去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净额。纳税人“营业外支出”会计核算科目中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数额。 企业发生的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企业应设置“营业外支出”科目,本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 扩展资料: 企业转让固定资产时,先结转固定资产原值和已提累计折旧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收到双方协议价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最后结转清理损益,计入资产处置损益,不再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 企业处置无形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等,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借记“累计摊销”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贷记“应交税费”、“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其账面差额,贷记或借记“资产处置损益”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只有当无形资产报废时,按其账面价值转作当期营业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