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门神是谁,最早的门神都是谁?
本文目录索引
- 1,最早的门神都是谁?
- 2,门神,门神是哪两个人啊,叫什么呀
- 3,请问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叫什么?
- 4,中国最古老的门神是谁,?
- 5,谁能列举一下历史上著名的门神?
- 6,历史上有名的八大门神,您最钟意谁
- 7,李世民为什么是门神
- 8,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叫什么
- 9,人们常说的四大门神是哪四个动物?
- 10,门神的来历,又谁,为什么是他们,谢谢了
1,最早的门神都是谁?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2,门神,门神是哪两个人啊,叫什么呀
一、是神荼、郁垒两兄弟。 1、神荼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人,最开始出现在上古神话中。 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故中国民间称他为门神。表达了古代人民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2、郁垒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古代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二、秦琼和尉迟恭。(秦琼敬德门神是流传于陕西省咸阳县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 1、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2、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平鲁区)人。中国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 扩展资料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於大门口张贴(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贴错门神”)门神的习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门神
3,请问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叫什么?
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是:神荼、郁垒、秦琼、敬德 神茶和郁垒,为上古时代的人物,在《山海经》、《风俗通俗》等书中都有关于他们二人的记载。在《山海经》中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可见神茶和郁垒二人其实最早是守鬼门的神明,后来他们的事迹慢慢流传到了人间,他们就逐渐成为了这繁华人世中家家户户的守护神。 秦琼和敬德为隋唐时代的人物。 秦琼,字叔宝,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 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扩展资料:秦琼与尉迟敬德成为门神的故事: 据传,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执鞭者是尉迟敬德。这个典故是小说西游记里的重要情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门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尉迟敬德
4,中国最古老的门神是谁,?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管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经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奠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5,谁能列举一下历史上著名的门神?
不同时期的门神
远古时期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唐代
2、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
钟馗
用来驱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国民间赫赫有名。中国民间自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恐吓妖魔,驱鬼辟邪的习俗,神荼、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而被奉为门神,就是一例。又如《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饰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元代以后
3、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此前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名氏《枫窗小椟》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赵与时《宾退录》云:“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直到明清以后,书中记载才明确为秦琼尉迟恭二人,如清顾禄《清嘉录·门神》中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蒂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连愈。”另据今人张振华常华《中国岁时节令礼俗》记载:“贴门神,历史悠久园地方不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至今仍有住户这样做,以祈人安年丰。”表明二神从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祀奉。
明清至民国期间
4、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有区别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重庆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编辑本段]其他
5、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
清绵竹印本门神秦良玉
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又有所谓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据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一载,道教则有专祀之门神,谓“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应该指出,以上三个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况如此),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如前所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均说当时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已是钟馗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贵戚家仍悬神荼、郁垒。此见《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清嘉录》亦有所记。
老少太监门神:
门神为老少太监,分辨老少太监的方法主要是从面貌的不同来区分:年长的太监脸上刻画出岁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监则面色圆润。在服饰方面,由上而下依序为圆「领衫」、「束玉带」、「蟒袍」,而脚穿的是「笏头履」。所执的侍器,两人亦有不同:年长的太监右手捧香炉,左手持拂尘;年轻的太监右手扶玉带,左手捧著瓶花。民间俗称二人所捧之侍器为「香、花」。
宫娥门神:
两位宫娥头上均作束发,且打双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纹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坠」。在服饰方面,身披「披帛」飘带,给人有一种轻盈的感觉;身穿「直领袄」,上有菱形花纹;衣着大袍,腹有「围腰」加「束」,「束」下悬有「宫条」和玉佩流苏。在所执侍器方面,左侧的宫女左手捧桃果,右手执玉如意;右侧的宫女右手捧高足的灯具,左手亦执玉如意。二位宫娥和老少太监所捧的侍器加起来,正好是民间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灯、果。
哼哈二将门神:
左边门的门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张,像是在大声喝道:哈!右门的门神则是翘起两指,彷佛发出哼!的声音。他们就是著名的守护神"哼哈二将"。
加官进禄门神:
门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与官谐音,鹿与禄谐音,组合起来便有了「加官进禄」的意思。
富贵进爵门神:
门神则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贵,爵比喻官爵,结合起来,便有「富贵晋爵」的意思了。
字匾门神:
演变成只有字匾,通常穷人家用字匾门神。
此现象说明,一种习俗形成后,是很难加以改变的。另一种情形是新旧门神同时供奉,前引《清嘉录》卷十二所记最为典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亦反映此情况,他说: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荼、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遂愈。”这些都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道教只是因袭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现今的门神
解放后,人们科学意识增强,迷信意识淡薄,有些地方,便把刘胡兰与赵一曼、董存瑞与黄继光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的画像、逢年过节,贴在大门上。这样以来,门神便不为门神,而演变为门画儿了。
如今,门画儿的张贴内容,更为广泛。如彩绘福寿图、五谷丰登图,六畜兴旺图、工农建设图、儿童欢乐图、火箭腾空图、十帅跃马图、拥政爱民图、军民联欢图等。
现在过春节,在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截然不同了,古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6,历史上有名的八大门神,您最钟意谁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门神为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中国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到了后来,更是五花八门新增加了许多门神。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门神吧。 一 神荼,郁垒 古代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相传远古时候, 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神荼与郁垒两便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而流传至今。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古代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二 钟馗 钟馗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后来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他的主要职能是捉鬼。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 春节时钟馗是门神,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普遍。 三 关羽和张飞 关羽,张飞这两门神,也是众望所归的。从刘备落迫的时候就一直跟着他,一点点帮刘备打下江山。如果诸葛亮,法正,庞统等是大脑中枢,五虎之首的关羽,张飞就无疑是左右臂膀,冲锋陷阵,他们不仅是将领,更是战神,可一人击退数倍敌人。如果没有他们这帮武将,诸葛亮等是再厉害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蜀国难立也。而关羽、张飞在不幸被谋害后,蜀国基本已丧失锐力,失去中流砥柱,国运岌岌可危。 四 魏征 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贞观之治”的主要谋划者和组织者。他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享誉中外,被世人推崇为“千秋金鉴”。历代文武大臣也把魏征作为忠臣良将的楷模。北宋包拯终生手持魏征的《论时政疏》,三弹张尧佐,成为万民敬仰的“包青天”。于是,人们在过年过节时就把魏征的彩绘像张贴在后门,以祈求平安。久而久之,魏征就成了后门门神。 五 秦琼、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从此这两人就成了中国民间有名的门神了。 六 包公 包公,即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他以廉洁清正、执法严厉、不畏权贵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主持正义、打击恶霸、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护神的理想化身。包公虽为文官,却并非小白脸,戏台、以及有关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他都是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七 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好一个心中无愧,文天祥的事迹被老百姓传唱,他的高贵品质让每一个中国人折服,人们把他作为门神,是对他一生的肯定和敬重。 八 海瑞 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也是明代之后被封的门神,深受百姓喜爱。 何谓门神呢,能封为门神的一般都堪称主上的左右臂膀,只要门神在,可保国家不倒,外敌难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
7,李世民为什么是门神
李世民不是门神。
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作为武门神普及最广。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转型”为门神是源于《隋唐演义》这部小说。《隋唐演义》里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其间杀人无数,既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李世民惧之,受不住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
小说毕竟是小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小说情节怎样编都可以,牵强附会,真实性不太可信。在历史上,秦琼与尉迟敬德这二位大将的确曾经被太宗皇帝下诏绘制成了图像,只不过没有像神话故事里那样将二位封为“御用保安”张贴在宫门口,而是被珍藏于凌烟阁中,凌烟阁是唐代专门存放有功之臣画像的地方。古时候的人也真有趣,将小说故事情节搬到现实中来当“事实”,由于古人的有趣,后人的跟风,于是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便“转型”为流传最广的门神,一直流传至今。
8,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叫什么
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是:神荼、郁垒、秦琼、敬德。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
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
9,人们常说的四大门神是哪四个动物?
神茶、郁垒`
秦琼和尉迟恭
门神、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版”。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春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 “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和价值观念。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广勤生产五 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10,门神的来历,又谁,为什么是他们,谢谢了
这是一组颇为有趣的中国神仙图谱,其神族历史悠久,庞大浩繁,古今中外其他神仙难以抗衡。但古今神明成千上万,祠堂庙宇数不胜数,却从未见过专为门神兴建的庙宇,更没有传世经文介绍他们的功绩劳苦。门神,是享受不到香火供奉的神族。请回家,贴到府,风风雨雨,严寒酷暑,一年到头,从鲜艳夺目到破旧不堪,也不再有人呵护问津。
与今天不尽相同的是,古代张贴门神并非可有可无的应景凑趣,而是有相应的规矩和制度。按照清朝内务府规定,在每年新旧交替的时节,需把门神画装裱张挂40天左右,之后还要交给内务府收藏,悉心保管。门神不属于佛道儒三教,既没有获得官方认可,也未列入国家正式祭祀的行列,为何清代内府却为此制定出详细的规范?追溯根源,原来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类似的情形。在《汉官名轶》一书中可以看到官方的明文规定,敬奉门神的费用被列入单项支出,供品丰厚,价格不菲。
夏商周:远古门神曾有虎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门神,门神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要了解其原委,还要从古代对门的特殊看法说起。按照原始先民的迷信观念,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疾病瘟疫,往往是一些恶神邪鬼在作祟。为获得安全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草或树枝编制成柴箔置于洞口,立一道实实在在的门,为自己辟出一片安全温暖的小天地。后因一扇门简陋,到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建筑格式已基本完备时,两扇可开可合的门出现了。古代风水学说形象地将家门比作人的口鼻息道,实与命运息息相关,绝不可等闲视之。因此古时修造宅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立门。旧时木匠行中流传一句谚语:宁造十座坟,不上一道门,意指安门 立户的规矩和禁忌极多。除了务求手工严丝合缝,更要烧香焚纸,求神保佑门缝紧闭,防止恶神邪鬼潜入家中。
光有门缝紧闭还不够,恶神邪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安全起见,还需安抚鬼神以求其勿扰人间。在3000多年前商朝宫殿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掘出许多埋葬骨骸的深坑,尤其是在门口附近。其中以青年男性居多,旁边往往散落有矛、盾之类的武器。据推断,他们很可能是当时的卫兵,被当作牺牲献祭于当时的安门仪式:用鲜血来恐吓地下的鬼怪,或把活人供奉给凶神以期庇佑。这种仪式的作用与今天建筑奠基礼类似。随着文明的进步,血腥的门前杀戮仪式有所减少,更有巫术色彩的方式开始登场。在屋顶建造龙子雕像,檐下悬挂辟邪器物,门上绘制神兽画像,这不仅是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结构部件,更是精神上的安全保障。在时代的呼吁下,专职司掌门户的神祗诞生了。
“门神”二字,始见《礼记·丧服大记》。据郑玄著:“君释菜,礼门神也。”《礼记·月令》又载“孟秋之月其祀门。”礼记所载反应了秦以前的各种文明礼仪。当时帝王将相高于一切,所谓“门第者”,不仅高门大厦,更要在门上绘以图画。所画何物?传为周公旦所著的《周礼·地官·师氏》记载,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师氏是周朝的官名,掌三德、三行,虎门即路寝门,也就是周天子每天办公理政的地方。在这么重要的地方画虎,除显示天子威严,威慑庶民百姓外,尚存有以虎防虫兽侵害的原始俗信之意。
汉 代:门神鼻祖为荼垒
从文献资料来看,周朝的门神画未必是两只作对称状,也未必构成美术欣赏价值,只是为“明勇猛于守”。实际上,周朝以来,从春秋战国到西汉,门神的形象更多是富有象征意义和抽象的,除秦时曾有铜人立于宫门之说外,都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出现。直到东汉以后,才有人格化的门神诞生。这便是最老资格的一对门神,神荼和郁垒兄弟俩。然而探究他们的起源,却是古代的辟邪象征器物。
荼是《诗经》中有记载一种草药名称。中药医典里说它味苦,药性清,有清痰疏导之功用。据古文献记载,门上挂荼草辟邪是夏代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民风。这或许是因为荼草有刺激性气味,使许多小虫敬而远之。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在门口悬挂荼草便能避免瘟疫,百病不侵。于是,人们在荼草前冠以神字,在东汉时期,演化为门神神荼。
另一位门神郁垒则有些怪异。据说它起源于一种其貌不扬的甲壳动物,螺蛳。有考证者认为,垒字是象形字,即取三只螺蛳放在地上的形状。如果说荼是一种百虫 不侵的神草,多少还有点被神化的理由,螺蛳相比之下就要逊色多了。不过,正是这其貌不扬的螺蛳,却引发一位古代杰出工程师的灵感。相传当年鲁班造好一座大门,紧合门缝后觉得开门关门很不方便,于是便打算着手完善。四下搜寻灵感之际,见水洼里有几颗螺蛳在觅食,一有风吹草动就钻进螺蛳壳,紧闭大门。它虽然身体柔软,关门的力量却很是惊人。鲁班因此大受启发,制造出第一对铺首,意在借用它关门严密的意思。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但借用螺蛳象征门户紧闭却由来已久。在商代某墓宫的遗址中,人们曾发现大量螺蛳壳深埋在大门附近。有研究认为这是用来保证墓门紧闭,墓室安全的一种防卫巫术。 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郁垒也是悬挂在门口的常见辟邪象征,具体形状是将螺壳穿成一串悬在门前。
夏代的神荼,商代的郁垒,周代的虎 门,在汉代遇到另一种辟邪风俗,给古老的器物带来变身成人的契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方》中,记载了当时在门上方插桃枝的驱鬼之法,更精致一些的则用桃木削成人偶悬在门前。桃木在古代有“鬼怖木”之称,桃木驱鬼辟邪的信仰由来已久,且大多都关乎门户。马王堆中就出土过数十个桃木人偶,专家认为它的作用是驱鬼辟邪,保佑墓主安居黄泉世界。这是西汉文献记载悬挂桃木风俗的实物证据。东汉的一则神话将这几样神奇的器物整合在一起,最终塑造出神荼、郁垒这对最老资格的门神形象。
相传这世间本是人鬼混杂,共居一处,人们因此饱受鬼怪侵扰,苦不堪言。于是黄帝挺身而出驱逐恶鬼,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的方法是将人鬼分隔,人类居住于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大地中央,恶鬼则被放逐到山高谷深,草木不生的周边荒野。两个世界间仅有一条通道,位于度朔之山一棵遮天蔽日大桃树的东北处,供黄帝押送恶鬼之用。这条通道是恶鬼通向人间乐土的唯一通道,故被称作“鬼门关”。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日夜镇守,阅领万鬼。一旦有恶鬼妄图侵入人间,二神便立刻用苇索将其擒住,喂给饲养的两只猛虎。
这则神话首见于东汉学者王充的著作《论衡·订鬼》,引用了《山海经》里的故事。其后东汉诸书皆有记载,并增改了一些内容,如《重修纬书集成》中增加了桃树上金鸡啼日的情节;应劭的《风俗通义》则把神 荼与郁垒称作兄弟二人,但均万变不离其宗。
镇守鬼门的任务是如此艰巨,而黄帝对神荼郁垒又是如此信任。在民间门户上画上二神画像,把守家门镇鬼驱邪,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神荼、郁垒传奇的登神之路,堪称后世丰富多彩门神文化的开篇佳作。
两晋南北朝:武将门神添莲花
今日门神画中的神荼、郁垒大多是金盔金甲的造型。但从汉代流传下来的画像来看,当时二神却是手持苇索,宽袍大袖的布衣形象。那他们是何时穿上盔甲,化身武神的?这还要从两晋南北朝时说起。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宫门神拓片,为我们展现了当时身穿精制盔甲的武将门神形象:身披叶纹重甲,胸前有两片圆形护镜,足蹬皂靴,左手持盾,右手持戟,高鼻方脸,环眉浓眼,短须猥张,威武非常。据考证,武将盔甲上的花纹装饰并非虚构,而是当时一种先进的战斗装备,名唤明光铠。胸前两片护镜需用水磨工艺磨成镜面光亮。在实战中除护心之外,还能反射阳光,使敌人因目眩而失去战斗力。这 种铠甲极为昂贵,当时只有将军才准备配备。
令人颇为费解的是,这种盔甲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便已发明,那时神荼郁垒已大行其道,为何偏偏不见他们身穿盔甲的形象呢?有人猜测,这或许东汉和之后人们更津津乐道于突出鬼怪气息,认为只有古朴怪异形象的神仙作门神才够威力;而北魏时期的拓跋氏人更为务实,在那烽火连年,兵荒马乱的时期,古代神仙太过飘渺,还是武器精良的将军更实在,更能给自己带来真真正正的安全感。
但光有精良装备还远远不够,神本应超凡脱俗,才能博人信赖。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北魏时期已蔚为可观,佛教的诸多元素渗透到本土艺术,为古老的门神增添了全新的法力。
从北魏到北齐,历代帝王开凿了大量佛教石窟,以天王、力士的形象雕在门口作门神,保位诸佛菩萨。这些石雕画刻造型华丽优美, 无不显现当时丹青高手和专业工匠所能达到的高超艺术水平。
佛教本来并无“门神”一说,只有护法神,是低于佛、菩萨、罗汉的一类神。按佛经记载,护法神个个身怀绝技,武艺超群,职责是保卫诸佛菩萨。他们很多是一度流浪江湖的鬼怪妖精,可自从听过佛祖讲经之后,大受感化,大彻大悟,发誓要献身佛教。他们最爱听人诵读经文,善男信女不论身份高低,只要虔诚诵经,护法神便会下降凡尘环绕左右,保护他不受侵害。
佛教护法神身份的引入,为门神这种古老文化带来全新的内涵。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后期墓门壁画中,两名武将顶盔贯甲,仗剑守门,神气十足,人物上方有凌空的飞天舞姿,已是带有佛教影响的门神画。而在上文提到的明光铠将军门神画上,将军身前莲花填满画面,更是为其平添了一丝佛教的神圣色彩。这是首度出现在门神画中的佛教造型元素。
唐代:文臣武将多花样
到了唐代,佛教艺术形式上更趋汉化,寺庙和塔上的门神画花样颇多,而且有些是出自名家手笔,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长安和洛阳寺塔上的门神画家与内容。大门上要画珠珞压发,足踏妖怪的药叉(神荼郁垒),旁边还往往有一对绣衣长裙,拱手相对的仕女门神,这是大门有武士,内室有仙女的门神画格局之初始。此外,厨房门上要画“神擎美食”,库房门上也要画上“手擎天德瓶,口泻诸珍宝”的门画。按说佛教本是弃家修行,一无所有,何须门神守卫?此类题材的门神画,已消解了释迦牟尼舍弃王位而成佛的本义,滋生的却是美食、金银珠宝泻入仓库之类的凡尘思想。
但最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两位将军门神的角色分派上。北魏时期的将军门神,呈左右镜像对称,几乎完全相同的,都是须发竖立,虎视眈眈的形象,而唐代的门神则是一披甲缨盔的武将与簪冠朝服的文臣,一个性情暴烈,一个温文尔雅,仿照的是皇帝御前文臣武将分班站立的情景。这种格局是唐代门神画的一大创新,从审美上趣味,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使画面富有韵律感,更加丰富耐看。
不过在唐代都城,自家大门的式样并不能随心所欲。政府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大红色是很尊贵的颜色,即使王公贵族之家也需经过皇帝恩准后方可使用,否则便会引来杀身之祸。黄色是宰相府邸大门的专用色。至于普通百姓的家门,一律只需漆成黑色。门上的彩绘装饰也有等级规定,用什么图形,用几种颜色,像现代各种色彩斑斓,描金绘银的文臣武将画,是断然不敢贴上门去的。因此汉代流传下来的种种辟邪物在唐代仍然大行其道,桃木板仍承担着门前守卫的功能,而另一种神秘的画符也开始流行。
唐代传承汉代门上画虎之余又有所变化,即画虎时在虎额上书一字“聻”,谓“阴府鬼神之名,可息疟疠”。这一风俗始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它来自《旧汉仪》中记载:古代驱逐瘟疫有这几个角色参加,“桃人,苇索,沧耳,虎”。沧耳似乎为一种植物,由于汉书是竖排书写 的,段成式以为沧耳是上下结构,读音为渐。后人以讹传讹,又把沧字错写作渐字,这是一种说法。张续的《宣室志》则做出另一番解释:“裴渐隐居伊水,善洞视 鬼物。时有道士李君见于伊上,寄书博陵崔公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朵’。时朝野咸闻渐耳之说,而不审所谓,竟书其字于门,以辟祟疠。”如按张续所说,人 们误将制鬼的裴渐,错当做裴渐耳,竟将聻书在虎头上,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门神画。
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捉鬼喂虎,到唐代有增添了另一种捉鬼来吃的门神,钟馗,省去了喂虎的情节,从此出现了面貌丑恶之人守门捉鬼的门神画。初创作者乃大画家吴道子。钟馗本无其人,只因唐玄宗李隆基登游骊山,失眠卧病在床,梦中总有小鬼大呼小叫,苦不堪言。某日正懊恼之际,突见天降一大鬼,脚踩手撕将小鬼一一制服,后捉一小鬼大啖。唐玄宗连忙上前答谢,发现大鬼正是数日前在殿试中因相貌丑陋被取消录取资格,撞柱而死的丑陋书生钟馗。钟馗解释道:玉帝知道他的冤屈很是同情,委任他为阴阳两界捉鬼的专职斗篷官。 唐玄宗于是招来还价吴道子,告之其梦,请吴道子为其画像。吴道子“奉旨倘若有睹,立笔图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
以上记载始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从沈括文中得知:禁中旧有吴道子《钟馗》,卷首上唐人的题记。唐朝的《钟馗》是为了“岁暮驱除”,并告知天下。到了宋 代,不仅禁中岁暮雕版印刷,赐给朝官,而且民间也大量印卖,这便开创了所有门神中最为另类的一种。
不僧不道,不官不民,衣衫褴褛,状貌可怖,鬼气十足的钟馗,却为历代画家、画工所喜爱。尝试画钟馗的画家大都是刚正之士,或生活遭遇不平,与那些受压迫的民间画工一样,借钟馗誓除去天下妖孽之恨,画钟馗以泄愤懑之气。
宋 朝:赵云伍员登神位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混战割据的局面,人物生活得以安定,生产也渐渐好转,尤其是造纸、印刷术的发展,使门神画开始大量印刷,普及各地。孟元老在描写汴梁开封城内王公贵族与下层庶民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为我们介绍了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都市生活。有场场爆满的书场剧场,有人满为患的茶楼酒店,有四时的新鲜瓜果,和盛行民间的种种年节风俗。“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旭……”说明在公元十世纪的中国,民间雕版印刷门神画已十分普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此时,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出一对本该风马牛不相及的门神组合:赵云和伍子胥。这两人一位是三国时的白马将军,一位是战国时惨死的忠臣,到底是怎么被放到一起做了门神?这还要从宋代说书人传讲的一则故事说起。
一次宋真宗在武庙里举行祭祀活动。有大臣奏本,说伍子胥曾经鞭打楚王的尸体,赵云也曾当众呵斥主公刘备的夫人,这都是大逆不道、欺君犯上的行径。两人在武庙里享受香火祭祀不很适宜。
宋真宗思索一番,说他们虽然有此过错,但也堪称一代英雄。作为一个折中的办法,将两人塑像移出,安放在武庙门口接受祭祀。这可能给当时汴梁的舆论界造成误导,以为皇帝加封他们两人为武庙的门神。民间开始纷纷效法,于是这两位本不相干的古代英雄,并肩携手进入了门神班底。
对汴梁的纸画店铺来说,年底的门神画是桩大买卖,潜在的市场是巨大的。理论上有多少人家就有多少院门,每扇门上都该有 一张门神画。当然这也只是画店老板的如意算盘,因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北宋商业发达,商铺林立,而绘画雕版费时费力,一旦开印,数量成千上万,万一卖不动,损失也着实不小。门神画的大众商品属性,使它成为反应宋代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要想成为畅销货,就要有最吸引人的卖点,需把握当 时流行的风向标。北宋靖康元年,汴梁居民宅院中流行一种特殊的将军门神,既不是神荼郁垒钟旭,也不是佛教里的护法天尊,而是北方宿敌金国的将军模样。当时 的文献记载:“门神多番养,戴虎头盔,而王宫之门,更以浑金饰之”。
这年正值靖康之变的前一年,边关频频告急,骁勇善战的金兵频频以少破多,重创宋军,战事进展正是汴梁市民关心的话题。这类金兵门神迎合时下百姓关注的焦点,所以销量极佳。多年后,一位南宋的有识之士回忆起当年这段不祥的预兆,唏嘘不已,谓之“虎头男子是虏,金饰更是金虏在门”,果然是亡国的预兆啊。
元代门神:酒坊新添四公子
元代统治者为蒙古族,所居穹庐毡帐,向无挂门神之风俗,谈及门神画的文字资料寥寥无几。但元大都的酒坊很多,这与皇帝就是一大酒徒有关。酒坊通常装饰华丽的门神画,以招引那些贪杯好酒之徒。《析津志辑佚·风俗》描述道:“酒槽坊,门首多画四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以红漆阑干护之……间又画汉钟离、唐吕洞宾为门额……”四公子都是春秋战国贵族中轻财重义,饮酒好客之人,所以画在门首用红漆栏杆保护。而吕洞宾成仙后“三醉岳阳楼”,是一酒仙无疑。钟离权于酒肆遇吕洞宾,岂非酒客?元代建大都后,国内外商人到京贸易者无数,然识得汉字者寥寥,故不知大街上商家所售何物。以画四公子,吕洞宾汉钟离等神仙人物于门首、门额处,实为门神题材广增而又起广告作用之开山。
由于成吉思汗信奉全真教派,元代统治者颇为推崇道教,道观增多,山门塑神,效法佛寺,增添青龙、白虎二神像。青龙、白虎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青龙白虎一东一西,而道观庙门南向,故以二灵作门神。其二 神的名称可在明代的姚宗仪《常熟私志》中所见:“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又为白虎监兵神君”。至今山西洪洞一带元朝古道观山门左右,仍可见青龙白虎的门神壁画残迹。至于孟章与监兵神君的来源,可能于神荼、郁垒无异,都是人们拟定,无确实根据。
明代:历史名人充门神
明初,社会发展稳定,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之景象远胜前朝,绘制印刷方面也突飞猛进。当时,从皇宫大内到乡镇山村,每逢岁除人们无不用门神画来点缀年画,喜迎新春,不仅美化了百姓家门,增添民俗文化色彩,同时文学及其他艺术亦受其影响出现了以门神为题材的新作品。
明代门神画的一个特点就是古代名人走马上任,如前朝的赵云伍子胥,唐代药王孙思邈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琼与尉迟恭,可谓享誉全国,家喻户晓,堪称天下第一门神。明清年间 绘刻的年画中,依照《西游记》中尉迟恭、秦叔宝执金瓜钺斧,介胄整齐的装扮:“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他们为何变身门神?因为他们武功盖世,天下无敌,还是两人正好同朝为官,私交甚笃?要理清天下第一门神真实的来龙去脉,还需从唐太宗李世民在民间的特异形象说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 不仅亲手打下江山,还开创了令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堪称英明皇帝的典范,但是在民间故事里,唐太宗的麻烦也最大。为了打天下,他杀了太多人,为了夺皇位,他甚至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还胁迫老父唐高祖退位,这些都有史书记载,无法敷衍。很多唐太宗的故事,都是由这道硬伤生发出来的。最早版本的故事,甚至在他去 世几十年后的武则天时代就已出现。敦煌发现的唐太宗游地府写本,故事核心,旧事狠抓杀掉兄这块心病,又是面见阎王,又是被判官连连追问,最后他以皇位受命于天,和开创贞观盛世为万民造福作为交换,才被重新放回阳间免予治罪。这时唐代故事的梗概,尚无秦琼和尉迟恭作门神的说法。宋元时期的民间故事里,加入了秦琼和尉迟恭作门神的情节。
到明代的《三教九流搜神大全》,二位将军的故事变成了这样:唐太宗有一次得了怪病,夜里总梦见鬼魂在宫里 攀梁爬柱,抛砖弃瓦,搞得唐太宗多日不得安睡。眼见唐太宗面色晦暗,衣带渐宽,两位老臣自告奋勇,要为皇帝守夜站岗。老将值班,鬼魂惊怕,唐太宗才得以安眠。连续三日夜班之后,唐太宗念两位老臣年迈,心有不忍,遂请丹青高手细细绘制两位将军的画像,悬挂于寝宫门口。鬼魂见之不辨真假,从此不敢进门骚扰。
虽然唐太宗功过相抵,但在老百姓的观念里,杀兄弟胁父无论如何也是一个无法开始的心结,于是这一代明君,在说书艺人的故事里往往成了备受良心折磨的皇帝,时时饱受冤魂侵扰,使他成为最需要保护的对象。而秦琼尉迟恭正好又有过沙场救主的荣耀经历,这使得宫门捉鬼救主的故事更具说服力。
另一个选中他们的原因,还在于门神画艺术内在规律。一个黑脸,一个白脸,一个性情暴烈,一个温厚斯文,这是唐以来就形成的经典范式。史上的尉迟恭是来自西域的胡人,所以脸如锅底,蒜鼻大口,竖眉豹眼,满脸胡须的黑脸将军非他莫属。秦琼在真实历史上的为人评价不佳,倒是在隋唐演义等小说里,他性格宽厚温和,颇像刘备,白脸将军,果真合适。
皇帝的故事总是能吸引听众,更何况是脆弱的皇帝。一位保守内心折磨的一代明君,两位青史传名的开国元勋,一文一武,一黑一白的绝佳拍档。秦琼尉迟恭当选最佳门神的传奇历程,堪称造神运动的又一经典。
明代戏曲之中多有关于门神的题 材。如杂剧《闹门神》中,作者借用新年换门神的民俗。剧情大意十分简单,新门神到任,旧门神却不肯让位,钟旭、灶君、和合、紫姑等诸神多方劝告,最后还得请出九天监察使,方才将旧门神遣走。喜剧一方面讽刺了那些任期已满却贪图权势不肯让贤的官儿,一方面也反映了门神画每年都被扯碎满地,踹化成灰,是没有什么神灵可言。门神至此,可谓威名扫地,祭祀门户的习俗,也渐渐无闻了。
清代:门神也要赶潮流
清兵入关后,太宗皇太极积极吸收汉文化,至康熙皇帝时,宫中岁时俗例皆沿袭明制。清代是民间美术的繁荣时期,体现在木板门神画方面,就是门神画坊多,产量高,品种多。清代门神画已不见神荼郁垒二兄弟,皆以历史小说人物为主,形式也非同以往只画将军手持金瓜钺斧呆板对立。据刘继兴考证,民间供奉的门神还有《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赵公明,东周的孙膑庞涓,西汉的萧何韩信,东汉的姚期马武,晋代之温峤,大唐开国元勋神箭手谢映登和金兰之友王伯当,北宋孟良焦赞,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水浒传》里的李逵花荣、解珍解宝、吕方郭盛。以上历史小说人物皆成对作门神,都是同一朝代并有相应的故事情节。此外还出现了女将作门神的情景,如刘金定(《三下南唐鼓词》)、穆桂英、秦良玉等等。
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最有趣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
清代中期以后,戏剧的发达为门神画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持。那个年代,戏剧是最高级的艺术,而戏剧名角也如今日的影视明星一般,受到诸多粉丝追捧。门神画艺术为不落人后,也加入了这场特殊时尚追逐。其时的画店往往高薪聘请著名画师,专门留神京城各大戏院。一旦有名家上演新戏,立刻将精彩场面绘制下来,送回画店即可开印。不消数日,人们便可在市面上买到最新式样的戏剧门神画,其运作流程很像今日的娱乐新闻报道。所以清末福察敦祟于《燕京岁时记》中说:“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 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