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老伴叫什么,袁隆平的妻子简介
本文目录索引
- 1,袁隆平的妻子简介
- 2,为什么《袁隆平》电影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董婕?
- 3,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众星发声悼念:一路走好,你还记得课本上的他吗?
- 4,袁隆平逝世,他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 5,袁隆平简介夫人
- 6,袁隆平与妻子是如何度过漫漫岁月的?
1,袁隆平的妻子简介
学生发起爱情攻势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袁隆平在农校教书时,邓哲是他的学生。当袁隆平托邓哲的同学向她提亲时,内向的邓哲顾虑重重。“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但袁隆平似乎认准了邓哲——这个安静秀气的安江妹子做妻子。
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哲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在邓哲眼里,袁隆平是个浪漫心细的好丈夫。新婚没几天,袁隆平就兴致勃勃地邀请邓哲去游泳,这让邓哲颇觉意外。邓哲回忆说:那天袁隆平开会开到晚上11点,回到家非拉她去游泳不可。临出门前,袁隆平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邓哲问他游泳拿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鱼网,黑灯瞎火的要是游泳时碰到鱼钩,就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邓哲听完这句话心里暖和得很:“袁先生是个心细如丝的人。这个老公我找对了。”
1990年,袁隆平一家从地处怀化黔阳的安江农校搬到长沙市的新房。新家安了煤气热水器。每次邓哲洗澡,只要二三分钟没有听到流水的声音,袁隆平就会大声喊——“邓哲!邓哲!”起初,邓哲还埋怨,心想自己洗个澡还喊个不停,就含着怨气地回答他:“你喊什么,洗个澡都不消停。”袁隆平听到邓哲出声了也就不喊了。后来,邓哲才知道,袁隆平是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一段时间听不见动静就要喊她两声,只有邓哲应两句,他才能放心。邓哲嘴上嫌他“烦”,心里却美得很。
所有的问题都替你扛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在外人看来,袁隆平夫妇感情甚笃,是夫唱妇随的楷模。邓哲笑着说结婚过日子,哪有锅碗瓢盆不磕碰的。但这些磕磕绊绊的事情不是什么原则问题的分歧,只是立场不同,争争嘴而已。作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员,邓哲偶尔能听到来自同事们的声音,而这种声音袁隆平有可能是听不到的。好心的邓哲会把这些下情上达一下,不料却遭到袁隆平的“炮轰”,袁隆平让邓哲不要插手研究所的事情。邓哲则以自己是研究所的一员而争取“话语权”。“吵过两次,就两次。没有结论。我也不知道他听进去我的话没有,没有下文了。”邓哲说,夫妻俩从没有过大的争吵,工作上很少,生活中更没有。“我基本上都听袁隆平的,想吵架都没有机会。”
“人家把他说得太好了,很多不是他专业领域的事情,他也未必熟悉。”在湖南安江时,邓哲快生第二个小孩了,母亲来家里照顾她,需要增加一个床铺。邓哲在学校借了一张有架的床,只需要袁隆平抽时间按照结构拼凑拢来就行,“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袁先生做不来,怎么拼都不是张床的样子。”
邓哲和袁隆平结婚很长时间过的都是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安江工作时两口子一年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一起。直到邓哲50岁以后,全家才迁往长沙,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夫妻才真正朝夕相处。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在重庆市第三医院。他父亲身边的人给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来了病危电报。那时,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抽不出身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终。老人身边,其他后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亲在弥留之际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
袁隆平有三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是“属于他的”,老大长年跟奶奶生活在重庆,是属于奶奶的,老三从小跟着外婆过,属于外婆。只有老二,5岁的时候,袁隆平出差带着他去海南、广西生活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这么说,这个老二才是他爸的”。
袁隆平给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个男孩儿,分别取小名为五一、五二、五三。他说:“我家孩子是单一品种,都是雄性,要有个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有了大孙女又有了二孙女,两个孙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义又富有幽默感:大孙女叫袁有晴,因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当天,雨过天晴。第二个孙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这天正好逢农历的“雨水节”,便取名“袁有清”。他说:“这两个名字不但叫起来顺口,而且合起来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他对妻子的爱感动上苍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曾经有一段几乎令他心碎的“黑色”日子。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多年在南方育种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正月初二那天,妻子邓哲因突然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怀化地区医院抢救。祸不单行,紧接着,他80岁高龄的母亲也患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不起,岳母又患脑血栓住进了黔阳县医院。这突如其来的病魔的袭击,给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以沉重打击,忙坏了本来就不善于操持家务的袁隆平。
他除了紧急动员3个儿子分头服侍病人外,自己则忙不迭地跑三个地方轮流照料病人,从挂号、缴费、拿药,到买营养品、端屎端尿、端茶喂饭,忙得焦头烂额。好在安江农校的老同事曹胖公夫妇及李代举他们热心帮忙扫地抹灰,洗干净几大盆脏衣服,否则袁隆平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堆家务活。
那时,邓哲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不醒,将近半个月没有睁开眼睛,靠输液维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两位老人,晚上几乎夜夜陪伴在妻子身边。他深情地看着妻子孱弱苍白的脸,柔肠寸断,半是内疚,半是心酸。他喃喃地说,都是我不好,我不是好丈夫,你是累病的呀,可我没办法呀,我离不开杂交水稻,禾苗也离不开我呀,老天不公啊,熊掌和鱼不可兼得……邓哲,我在你身边,守着你,护着你,你就醒醒吧……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眶。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精心照料妻子,回报妻子这么多年对他对家庭的付出。他为她抹身子、换衣服,一勺一勺地喂鸡汤;为她背唐诗,讲故事,轻轻地用英语唱《老黑奴》。他知道妻子心里明白他在为她祝福、祈祷,为她做丈夫该做的一切……也许是苍天有眼,好人有好报,他的真爱和一片痴情感动了上苍,连死神也悄悄抽身而退,不久,邓哲终于睁开了眼睛,神情恍惚地看着丈夫,深情地吐出几个字:袁先生。
“谢天谢地,你总算醒了!”袁隆平高兴得孩童般地笑了,笑得格外开心。接下来,他按照医生的嘱咐,每隔一小时帮妻子翻身,为她按摩。一个月后,邓哲出了院,并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2006年邓哲和单位同事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她的腿严重骨折。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哲,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赶到了西安。“在电话里听秘书形容我的病情,他还是担心。只有亲眼看见我的情况他才能松气。这么多年了袁先生这份细心的爱还是蛮感动我的。”邓哲说。
邓哲63岁时学会了开车,考的是自动档的Z牌照。“当初征求袁先生意见,他还是特别支持。我学了一个月,很轻松过关。”但是袁隆平虽然鼓励妻子学车,却不太主张她常开,更不敢请老婆当自己的司机。邓哲说有一次两口子去城里办事,袁隆平坐过一次她开的赛欧车。虽然邓哲开得有板有眼,但是袁隆平心里还是发虚。“他害怕坐我的车,可能我年纪大,他不放心。”会开车的邓哲想自己开车出去遛遛却没那么容易,因为袁隆平总要看看四周,只要家里有年轻人可以当司机,邓哲就别想摸方向盘。
“袁先生现在对我管得越来越严了。”邓哲爽朗地笑道,紧接着她幸福地补充了一句:“有人管你,说明疼你,是好事。”
2,为什么《袁隆平》电影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董婕?
《袁隆平》电影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董婕,是因为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这可能也是导演另有深意。 现实中袁隆平爷爷的妻子叫邓则。邓则(既是袁隆平梦想的支持者,也是他梦想的陪伴者。 袁老曾经说过,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他的时候,邓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也是邓则始终和他在一起。 因为遇到邓则之前,袁隆平有过两段感情经历,都无疾而终。有人这样描述,暗恋没敢开口,初恋被迫分手:大学时代,袁隆平有过一段非常青涩的恋情,是典型的暗恋;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安江农校任教,又有过一段几乎就要成功但最终还是功败垂成的爱情。 后来,袁隆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龄剩男,没人愿意嫁给他,直到34岁才遇到他生命中一生爱人。袁隆平也善于抓住机遇,和邓则相恋一个月就闪婚,从此相携相扶,一生陪伴。 《袁隆平》: 《袁隆平》这部电影根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 《袁隆平》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袁隆平不平凡的科研道路以及他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多彩人生。该片以鲜活艺术手法再现了袁隆平院士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情操。 该片在传记片的拍摄手法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叙事新颖,创作理念融浪漫与现实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形象。而该片的拍摄和发行放映,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在全社会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3,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众星发声悼念:一路走好,你还记得课本上的他吗?
说起袁隆平,相信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他一生的成就无数,可谓真正的国士无双,正是有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几代人的终生奋斗,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救命”的大恩德,他把一生都放在了这个事业上,这位解决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的科学家必然流芳百世,值得一生尊重和铭记。 袁隆平 1930年,袁隆平出生,十几岁时,仍处于日寇入侵下的中华大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在袁隆平年近而立之时,新中国又遭遇了建国后的最大粮荒——“三年自然灾害”,亲眼目睹饥荒危害的他深受触动,毅然决定抛下手头红薯、西红柿育种栽培的工作,投身到当时国际上尚处一片空白的杂交水稻研究。 此时的袁隆平,是中国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拥有一份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体面稳定的工作。为了让大家“有饭吃”,袁隆平放下一切,从头开始,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中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结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稻种。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推翻了此前在国际上被奉为经典的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1972年,杂交稻正式被列为中国科研重点项目,1973年,袁隆平团队培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超级人口大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度来说,粮食就是命,更多的粮食,就能救更多的命,袁隆平,就是那个救命的人。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大约得过20多个奖项,除了中国颁发的之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给他颁发的。袁隆平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袁老一生都遵照着父母对他名字的厚望,既过着平凡的生活,又从事着伟大的事业,一生奋斗在为科学为人类发展的奉献中。对事业的热爱,让一个人驰而不息,永远没有所谓的“暂停键”。 我们缅怀和纪念袁隆平,不仅仅是在纪念他个人,也是在感谢千千万万为中国的粮食事业作出贡献的人。袁隆平在生前也说,他的成就属于团队。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袁老的团队之外还有团队,所有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奉献出自己青春和事业的人,都是我们需要感谢的人。 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 在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所有这些科研人员的台前代表、精髓人物。他不仅属于他自己,也代表他的团队,更代表所有千千万万为之奋斗的科研人员,更进一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即不怕困难、排除万难、追求真理、造福国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我们在缅怀袁老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意义所在。 众星发声悼念:一路走好 在袁隆平离世的消息公开后,娱乐圈也有不少艺人发声悼念,尹正发文:“爷爷,您功德无量,说什么都显得薄,连留您都不好意思留。”杨迪发文:“国士无双,袁爷爷一路走好”、“地动山摇,众同胞平安健康”。傅园慧发声:“谢谢袁爷爷让我们都能吃饱饭,爷爷走好”。 李佳航发文:“袁老千古,深痛悼念”。蒋勤勤发文:“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依然不愿相信,感谢您来过,袁老,走好。香港知名影后惠英红说道:”袁老爷子,您的功德将永远流传在世,功德无量,我们永远记得您!您一路走好! 除了以上的明星之外,还有马克、钟楚曦、冉莹颖、贾玲、尹正、潘粤明等人都纷纷在网上发文悼念袁老的离开。除了明星们之外,这一天但凡是上网的人几乎都怀着一颗悲伤的心,面对着不愿意去面对的现状。相信袁老在看到这么多人的送别后,在天堂会感到欣慰吧! 袁隆平一直有个梦想,高产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在禾下乘凉,袁隆平爷爷早前的采访中说道:现在不是长命百岁,现在要超百岁。实在令人惋惜。袁老这样的国家功臣才是最值得推崇的偶像。虽说已无法向他说声感谢,但他所留下那份不畏艰难,奋力向前,实干出真知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4,袁隆平逝世,他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了“野败”,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并原创性的利用其获得了第一个三系不育系。并且直到今天,他的“野败”都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袁隆平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也让人望尘莫及。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3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实现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应用……前后不到六年时间,成为了国际上都尤为震惊的杂交水稻育种“中国速度”。 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科学家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这些并非易事。袁隆平先生率领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一一攻克。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魂系水稻,“90后”稻神从来管不住他迈向稻田的腿 “袁隆平院士是‘90后’了,但他从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杂交水稻浸入了他的血液,是他的命根、他的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说。 与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玉林。老先生离开后,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都是老先生的那句话。那是他为老先生看守水稻试验田时,不少个日子里的上午9时30分左右,老先生在办公室打给他的电话:“小彭啊,你看田里是不是……” 但凡这种时候,他都知道自己“犯事儿”了,自己照看的水稻试验田,一定被火眼金睛的老先生看出了毛病。 “90后”老先生,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没有谁,比他对杂交水稻更执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院士办主任辛业芸说。
5,袁隆平简介夫人
学生发起爱情攻势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袁隆平在农校教书时,邓哲是他的学生。当袁隆平托邓哲的同学向她提亲时,内向的邓哲顾虑重重。“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但袁隆平似乎认准了邓哲——这个安静秀气的安江妹子做妻子。
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哲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在邓哲眼里,袁隆平是个浪漫心细的好丈夫。新婚没几天,袁隆平就兴致勃勃地邀请邓哲去游泳,这让邓哲颇觉意外。邓哲回忆说:那天袁隆平开会开到晚上11点,回到家非拉她去游泳不可。临出门前,袁隆平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邓哲问他游泳拿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鱼网,黑灯瞎火的要是游泳时碰到鱼钩,就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邓哲听完这句话心里暖和得很:“袁先生是个心细如丝的人。这个老公我找对了。”
1990年,袁隆平一家从地处怀化黔阳的安江农校搬到长沙市的新房。新家安了煤气热水器。每次邓哲洗澡,只要二三分钟没有听到流水的声音,袁隆平就会大声喊——“邓哲!邓哲!”起初,邓哲还埋怨,心想自己洗个澡还喊个不停,就含着怨气地回答他:“你喊什么,洗个澡都不消停。”袁隆平听到邓哲出声了也就不喊了。后来,邓哲才知道,袁隆平是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一段时间听不见动静就要喊她两声,只有邓哲应两句,他才能放心。邓哲嘴上嫌他“烦”,心里却美得很。
所有的问题都替你扛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在外人看来,袁隆平夫妇感情甚笃,是夫唱妇随的楷模。邓哲笑着说结婚过日子,哪有锅碗瓢盆不磕碰的。但这些磕磕绊绊的事情不是什么原则问题的分歧,只是立场不同,争争嘴而已。作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员,邓哲偶尔能听到来自同事们的声音,而这种声音袁隆平有可能是听不到的。好心的邓哲会把这些下情上达一下,不料却遭到袁隆平的“炮轰”,袁隆平让邓哲不要插手研究所的事情。邓哲则以自己是研究所的一员而争取“话语权”。“吵过两次,就两次。没有结论。我也不知道他听进去我的话没有,没有下文了。”邓哲说,夫妻俩从没有过大的争吵,工作上很少,生活中更没有。“我基本上都听袁隆平的,想吵架都没有机会。”
“人家把他说得太好了,很多不是他专业领域的事情,他也未必熟悉。”在湖南安江时,邓哲快生第二个小孩了,母亲来家里照顾她,需要增加一个床铺。邓哲在学校借了一张有架的床,只需要袁隆平抽时间按照结构拼凑拢来就行,“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袁先生做不来,怎么拼都不是张床的样子。”
邓哲和袁隆平结婚很长时间过的都是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安江工作时两口子一年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一起。直到邓哲50岁以后,全家才迁往长沙,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夫妻才真正朝夕相处。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在重庆市第三医院。他父亲身边的人给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来了病危电报。那时,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抽不出身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终。老人身边,其他后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亲在弥留之际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
袁隆平有三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是“属于他的”,老大长年跟奶奶生活在重庆,是属于奶奶的,老三从小跟着外婆过,属于外婆。只有老二,5岁的时候,袁隆平出差带着他去海南、广西生活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这么说,这个老二才是他爸的”。
袁隆平给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个男孩儿,分别取小名为五一、五二、五三。他说:“我家孩子是单一品种,都是雄性,要有个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有了大孙女又有了二孙女,两个孙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义又富有幽默感:大孙女叫袁有晴,因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当天,雨过天晴。第二个孙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这天正好逢农历的“雨水节”,便取名“袁有清”。他说:“这两个名字不但叫起来顺口,而且合起来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他对妻子的爱感动上苍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曾经有一段几乎令他心碎的“黑色”日子。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多年在南方育种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正月初二那天,妻子邓哲因突然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怀化地区医院抢救。祸不单行,紧接着,他80岁高龄的母亲也患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不起,岳母又患脑血栓住进了黔阳县医院。这突如其来的病魔的袭击,给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以沉重打击,忙坏了本来就不善于操持家务的袁隆平。
他除了紧急动员3个儿子分头服侍病人外,自己则忙不迭地跑三个地方轮流照料病人,从挂号、缴费、拿药,到买营养品、端屎端尿、端茶喂饭,忙得焦头烂额。好在安江农校的老同事曹胖公夫妇及李代举他们热心帮忙扫地抹灰,洗干净几大盆脏衣服,否则袁隆平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堆家务活。
那时,邓哲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不醒,将近半个月没有睁开眼睛,靠输液维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两位老人,晚上几乎夜夜陪伴在妻子身边。他深情地看着妻子孱弱苍白的脸,柔肠寸断,半是内疚,半是心酸。他喃喃地说,都是我不好,我不是好丈夫,你是累病的呀,可我没办法呀,我离不开杂交水稻,禾苗也离不开我呀,老天不公啊,熊掌和鱼不可兼得……邓哲,我在你身边,守着你,护着你,你就醒醒吧……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眶。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精心照料妻子,回报妻子这么多年对他对家庭的付出。他为她抹身子、换衣服,一勺一勺地喂鸡汤;为她背唐诗,讲故事,轻轻地用英语唱《老黑奴》。他知道妻子心里明白他在为她祝福、祈祷,为她做丈夫该做的一切……也许是苍天有眼,好人有好报,他的真爱和一片痴情感动了上苍,连死神也悄悄抽身而退,不久,邓哲终于睁开了眼睛,神情恍惚地看着丈夫,深情地吐出几个字:袁先生。
“谢天谢地,你总算醒了!”袁隆平高兴得孩童般地笑了,笑得格外开心。接下来,他按照医生的嘱咐,每隔一小时帮妻子翻身,为她按摩。一个月后,邓哲出了院,并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2006年邓哲和单位同事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她的腿严重骨折。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哲,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赶到了西安。“在电话里听秘书形容我的病情,他还是担心。只有亲眼看见我的情况他才能松气。这么多年了袁先生这份细心的爱还是蛮感动我的。”邓哲说。
邓哲63岁时学会了开车,考的是自动档的Z牌照。“当初征求袁先生意见,他还是特别支持。我学了一个月,很轻松过关。”但是袁隆平虽然鼓励妻子学车,却不太主张她常开,更不敢请老婆当自己的司机。邓哲说有一次两口子去城里办事,袁隆平坐过一次她开的赛欧车。虽然邓哲开得有板有眼,但是袁隆平心里还是发虚。“他害怕坐我的车,可能我年纪大,他不放心。”会开车的邓哲想自己开车出去遛遛却没那么容易,因为袁隆平总要看看四周,只要家里有年轻人可以当司机,邓哲就别想摸方向盘。
“袁先生现在对我管得越来越严了。”邓哲爽朗地笑道,紧接着她幸福地补充了一句:“有人管你,说明疼你,是好事。”
6,袁隆平与妻子是如何度过漫漫岁月的?
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老先生是我们每个人都敬佩的人。因为没有袁隆平老先生就没有现在我们的粮食,袁隆平一生都放在了水稻的研究上一生清贫。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女人。而袁隆平老先生的妻子是邓哲女士。支持袁隆平研究水稻,为了让袁隆平安安心心的研究。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庭的责任。漫长的一生中,两人一起携手度过各种难关,相伴相知,互相理解一起度过这漫漫岁月。 在袁隆平老先生与妻子邓哲结婚的时候,两人是师生恋并且是闪婚。在晚年时,袁隆平先生身体不好的时候,需要人照顾,是他的妻子邓哲女士一直在他的身边照顾着他。而袁隆平先生先生的遗憾,就是没有让自己的妻子穿上婚纱。两人一起相伴相知,在年轻的时候认识结婚。相爱相知了60年,他们的爱情也是让我们很感动的。我想袁隆平到先生的成功也是离不开邓哲女士的支持。 袁隆平先生与邓哲女士的认识,是袁隆平相亲相亲对象没有看上袁隆平,因为年轻的时候的袁隆平不修边幅,一心放在研究水稻上。在介绍的时候,袁隆平说看上了介绍人,也就是邓哲女士。当时两人是师生,邓哲女士也担心师生恋年龄相差太大。两人在30天内闪婚,69年的婚姻生活,两人相伴,走过风风雨雨。 他们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袁隆平先生研究水稻的时候,老了身体不好的时候。妻子邓哲一直陪在他的身边的人。夫妻二人一起携手走过风风雨雨。在袁隆平先生看来,让他幸福的是一生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且很成功,而自己的妻子也一直陪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