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年轻人躺平什么意思,如今的社会中,年轻人躺平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如今的社会中,年轻人躺平是什么意思?

躺平的意思是减少自己的欲望,不再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享受当下,学会满足现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妥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下,不再挣扎,他们会觉得房价的上涨与他们无关。在许多城市,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许多人会选择送外卖或从事与专业不匹配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它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觉得学习毫无意义,从而降低他们奋斗的欲望。这也间接导致了年轻人对躺平的热爱,这让人们不得不担心00后是否会比90后更严重。 年轻人真的相信躺着能解决问题,他们最终会后悔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年老的父母,以及子女的各种花费,最后需要依靠自己。人一生中最容易挣扎的年龄是25岁到35岁之间。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如果你选择躺平,你将失去最好的挣扎。过了最好的奋斗年龄,就没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很容易接受命运。在一定的年龄奋斗,就是比年轻时奋斗十倍。躺下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可以作为年轻一代的宣泄,但它不能真正的堕落和放纵自己。人纵情享乐,是很难奋斗的,是铁石心肠。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或者遇到了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才有可能点燃一个人的斗志。 年轻一代思想更独立,喜欢追求自由。00后比95后更重视自由和独立。95后比90后更重要,很多父母仍然局限于老一辈的教育模式。父母没有满足现代孩子的发展需要。很多人因为童年,生活条件并不好。做父母,觉得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但是今天的孩子,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富足的生活,而是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最重要的是,要影响年轻一代,就要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改变社会阶层。这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现在做不到。需要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压力。 躺平只是一个网络代词,但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积极的意义。躺平的积极意义:是一种情感宣泄,让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可以随心所欲,轻松自如。也可以积累一定的财富,只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去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意义。意义会让你积极地思考,让你成长。也能改变你的坏习惯,接受你现在无法改变的事情。社会是绝对公平的,但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自己的未来。努力工作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不会为将来的失去而后悔。平淡不是羞耻,羞耻的是自己一无所有,为自己的懒惰寻找理由和借口,放弃努力和奋斗。真正的躺平,应该是,面对风雨后的生活,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强者,依然站着,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就自己而言,没有什么,没有勇气去抗争生命,选择逃避。

如今的社会中,年轻人躺平是什么意思?

2,请问“躺平”是什么意思?

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社会评价: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3,躺平是什么意思?

年前,一些报刊的编辑部组织专家评选出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或网络流行语,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卷/内卷、躺平、破防、cmo(负面情绪)、yyds(永远的神)、社恐/社牛等被多次收录到不同版本的“十大”之中。
今天我们选取其中部分“热词”,来聊聊它们背后蕴藏的心理问题,并请心理专家为大家提供应对之策。
躺平:
本质是对抗焦虑和压力
“躺平”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
其实许多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并未真正“躺平”,他们只是在用自嘲的方式反抗当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度的“内卷”竞争。
“躺平族”其实从未相信“躺平”能“赢”,今天的“躺平”只不过是为明天更好地奋斗而养精蓄锐,大家生活、工作都有目标,只是通过外在形式上的“丧”——“什么都不想干”、“干脆躺平算了”来放松紧绷的精神。
心理学上,类似这种应对压力的态度,叫“防御性悲观主义”,这类人“凡事先往坏处想”,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往往通过运用“降低期望”“防灾演练”等做法,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患未然之上,来消除心中的慌乱不安,并预防危机的发生;故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可能会变糟的事情上,并以此为动力来努力做到更好。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应对策略。
建议:“要花卷儿,不要内卷;要躺赢,不要躺平。”这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送给2021届毕业生的一句话。试着用两种方法缓解压力或许比“躺平”更有用:
——掌控感。不要非等到自己认为的完美时间、掌握了所有技能,才开始行动,即使做得不够好,但随着事情的推进发展,你还可以及时改进。
——与合作伙伴一起应对。增强与他人互动、彼此相互支持帮助,比如生活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骑行、跑步,或者参与救助流浪小动物、关注环保的公益组织等,在团体的合作互动中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伙伴的关注支持,这都有利于焦虑的缓解。
(心理咨询师-何林蔚)
Emo:
适度自恋缓解负面情绪
emo 的全称是 Emotional Hardcore ,意思是情绪上来了。一般主要指一些负面情绪,如悲伤/伤春悲秋、抑郁、失望等,在深夜容易被激发。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当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适当的负面情绪能让自己更好的向前走,但若过度emo,易让人崩溃,若一直处于一个极度沮丧的状态,只会让自己陷入彷徨与怀疑。
建议:推荐三个负面情绪的解决方法:
——学会适度的自恋。有时适度的自恋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让人幸福感爆棚,感到生活充实自在。因此在生活中要多寻找自己的优点,多肯定自我。
——用看书、跑步转移负面情绪。当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可以进行思维阻断训练,如进行看书、跑步、听音乐等行动来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阻断负面情绪的效果。
——用“疑惑十字符”多角度思考。它是一个四象限坐标轴,横轴的左端指“生活中的失败”,右端指“生活中的成功”,纵轴的上端指“有很多缺点和错误”,底部指“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遇事时,可以全面通盘考虑,多角度、全面理解事实,适当量化各种因素,把它们放入坐标轴内,找到正向积极的一面。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郭田荣)
鸡娃:

给自己和孩子多点“糖”
近年来,升学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这种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调侃为是在“给孩子打鸡血”,简称“鸡娃”。
家长“鸡娃”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攀比心理,不少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会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所以不必在意起跑线。教育的目的是充实自己,不是碾压别人。眼界决定境界,如果心里只有比较,眼里只有竞争,那么一辈子都会无法自拔。其次,对孩子要求过高其实是父母自己过度期待的内化与投射。不少家长潜意识里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成绩单,将个人价值与孩子联系在一起,把孩子看作梦想的延续。
建议:多给自己和孩子加点“糖”。
——学会给自己“糖”。那些活得过度焦虑的妈妈往往最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自己的生活消费总是捡最便宜的,为孩子上辅导班却一掷千金,在鸡娃这件事上尽职尽责。要改变这种理念,学会做一个“懒妈妈”、快乐而非完美的妈妈。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妈妈都值得及时去满足自己,买个花,喝杯奶茶,享有独自的时光或者是学习课程等等。只有妈妈滋养了自己,才有力量和好心情带给家人。
——多给孩子加点“糖”。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规律和节奏,孩子每天的生活需要有点“糖”。这个糖有可能是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喜悦,有可能是课外阅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一起做某件事情带来的温馨感。虽然这些不能获得更高分数,但这种感受却会落在孩子的心里,滋养孩子一生。
(心理咨询师-茗荷)
野性消费:
留意感官营销等消费陷阱
野性消费是指不受约束的消费。
毋庸置疑,“买买买”是可带来幸福感的,不论是冲动消费的一时快感,还是精打细算的勤俭持家,金钱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充当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消费时,不能盲目,避免陷入商家“圈套”。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并非是理性的,而是常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心理规律和现象,比如感官营销:声音、光线、气味等都会影响购物行为;心理账户;人们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等。
建议:消费之前尽量保持理性,以自己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杜绝“买买买”成瘾,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购物前做明确的购物清单,并严格执行。用几天时间给自己想买的东西分类后,再决定是否要买:我想要但我不需要的;我可能需要的;我真的需要的。
——转移注意力。 让自己更忙一些,减少逛街和浏览购物平台的时间。
——养成记账的习惯。经常统计最近的花费,并客观分析其合理性。也可以找一个成熟、克制力强的小伙伴时刻监督自己。
——改掉睡前购物的习惯。购物确实能缓解某时刻的焦虑情绪,但不建议在睡前保持亢奋的购物状态,影响正常作息。因为不论是哪种情绪,睡前剧烈的脑力活动已经使大脑处于工作和兴奋的状态。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海生)
来源/大众卫生报
编辑/廖芸卿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