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泰戈尔诗三首,泰戈尔诗三首的赏析

本文目录索引

1,泰戈尔诗三首的赏析

《金色花》《告别》《榕树》是泰戈尔的作品。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940),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和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创作甚丰,共写下12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50部诗集,20余种戏剧,还有游记、书简多卷。其中最突出的是散文诗创作。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古檀迦利》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搧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写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

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不仅如此,作者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

《榕树》一诗中,榕树也是朋友,也懂得孩子奇妙的心理。在这三首诗中,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地展现了孩子们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引领我们飞翔到新月般天真美好的儿童世界里,重温童年的梦。

泰戈尔诗三首的赏析

2,泰戈尔诗三首的赏析是什么

《金色花》《告别》《榕树》是泰戈尔的作品。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940),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和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创作甚丰,共写下12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50部诗集,20余种戏剧,还有游记、书简多卷。其中最突出的是散文诗创作。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古檀迦利》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搧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写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 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不仅如此,作者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 《榕树》一诗中,榕树也是朋友,也懂得孩子奇妙的心理。在这三首诗中,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地展现了孩子们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引领我们飞翔到新月般天真美好的儿童世界里,重温童年的梦。

3,什么是诗歌的情感基调

诗歌常见的感情基调: 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等。 感情基调即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心中的所触所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出来,而读者再读诗歌时也会产生一个从心底而来的共鸣。 扩展资料: 有关情感基调诗歌: 1、昂扬基调: 王勃的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此开阔和昂扬,离别又何妨,只要心意相通,就是知己,重情感,轻距离,经受得起考验的友谊不因距离而消逝,反而愈加温暖和珍贵。 2、悲情基调: 李白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单影只,依依惜别,深情款款,回味无穷,高山流水遇知音,羌笛之声是怀友诗中的背景音。 3、豪迈基调: 辛弃疾的壮志豪情:“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他回忆友人张亮舞剑起誓的英姿,道男儿死心如铁,意气风发,以手补天,挽救苍生,扭转乾坤,颇有挑灯看剑,吹角连营的豪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调

4,为什么说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具情感性的代表体裁?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具情感性的代表体裁。诗言志,志是诗的思想内核,而情感却是它的表达形式。古人所谓“五情发而为辞章”、“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的“为情造文”都是说“情”在吟诗著文时的作用。感情在诗中相当于它的灵魂,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它对诗歌的影响几乎是第一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三百零五首诗,几乎都是抒情诗。西方诗歌的发生与发展与中国诗歌有些不同,它是先有史诗,后有戏剧诗,最后才有抒情诗。但无论它的形式呈什么形态,有一点是与中国诗歌一样,即具抒情特色,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情感奔涌,虽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浪漫特色,但实质还是济救苍生的思想。

5,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的五个好要求80的字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决疑问~

《金色花》《告别》《榕树》是泰戈尔的作品。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940),


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和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创作甚丰,共写下12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50部诗集,20余种戏剧,还有游记、书简多卷。其中最突出的是散文诗创作。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古檀迦利》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诗歌开篇扣题,以一个“假如”搧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这是一幅怎样的母子情深图啊!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采。诗人想像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这时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写作的倩影――极力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朴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
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不仅如此,作者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
《榕树》一诗中,榕树也是朋友,也懂得孩子奇妙的心理。在这三首诗中,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地展现了孩子们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引领我们飞翔到新月般天真美好的儿童世界里,重温童年的梦。

希望您能满意~

6,《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中描绘了哪几个画面?有什么好处

表现了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他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孩子调皮又懂事的形象就表现了出来。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爱是交流的,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难点精讲

7,五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第22课主要内容

1.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教师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口吻,简要、生动地讲述哥白尼小时侯的故事,进而揭示课题“学与问”,再以“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发问,这样既揭示了课题,又提出了课文的重点和学习的要点。  (2)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自读全文,结合自学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每个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学与问”之间的联系。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时要注意:“缤”是前鼻音,“瞬”是翘舌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逐段让学生朗读课文。着重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了,要提示学生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如:“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精读感悟。  第一个“说”的活动,学习内容为第一、二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连成一段话说一说。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后,进入第一、二自然段学习。学习这两个自然段,仍以“说”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自读这两段课文后,以科学家哥白尼为例说一说“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体会好奇的“问”是成功的铺路石的道理。  第二个引读活动。学习内容为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生: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又怎样?生:(略)小学生呢?有了问题可以怎样?又可以怎样?只要怎样?不管怎样?都可以?……都应该……古人说……  再让学生同桌相互引读,选一组同学引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学生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必须随时随地拜能者为师。  第三个讲故事活动。(学习内容为第四自然段)  我们有问题要请教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还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结合起来,请准备把沈括的饿故事讲给大家听。从故事复述中让学生领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义及形成这一现象的饿原因。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提出问题—请教好学—放在心上—亲临现场)这样把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学习。  3.写字指导  主要指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这些字虽然都是左窄右宽,但左右部件所占比例有不同,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把握。  4.实践活动  可开展搜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小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作些准备。也可以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自《语文教学参考》  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8,语文八年级下册作业本第一单元复习和谷的游子吟答案

游子吟

和 谷

到省城工作之后,有了妻室儿女,便很少能回故乡看看。每当我触到“乡情”的字眼,就不禁默吟“慈母手中线”的诗句,久久地陷入思念的意绪中。

渭河北岸的故乡,土地瘠薄,人们生活一向很是简朴。记得童年的时候,是不曾披过一件“洋布”的,自春到冬,总穿着一身母亲织的土布。上小学时的书包,也是红蓝网格的粗布做的,却孕育了我童年的梦。

一到秋天,队上分了棉花,多半是因受旱未绽的棉桃。阴雨天,就和母亲在土窑里剥棉桃,撕开来晾干。遇赶集的日子,我牵着母亲的衣襟,背着大包袱到弹花店去。弹花是不收加工费的,带走花絮,留下花籽即可。而花籽是可以榨油的。

归来,折一支高粱秸,就着青石炕沿,撕开一片片花絮铺了,卷在高粱秸上,滚几下,就成了一个圆筒。这种玩活,我是乐于干的,而且很在行。那一片片洁白的棉絮,薄得像鸟儿的羽翼,又使我时时想到天上的云朵。

母亲则搬了纺车来,给弦上涂了蜡,给锭子抹了油,便盘腿吱咛咛地纺起线来。左手指那么轻巧地绕动了纺车,右手捏着我卷好的花筒,直侧着身子扯到背后去,又回一下纺车轮,将抽开的细丝缠在旋动的锭子上。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节奏和音响是那么单调,在我听来,却似乎是世界上最好听最深情的音乐。

尔后,择个响晴天,母亲又将线穗穿上轴儿,在窑院里立成一排,牵住各自的头绪,合成了线团。再浆洗过,梳理匀称,一丝一缕地绕到织布机上去。

于是,母亲便坐在了织布机前,抛着梭子,踏着脚板,经经纬纬地交织着生活的希冀。灯下,窗前,百八十天才能织得完它。而我,这阵儿是帮不上母亲一点忙的。我觉得母亲为了儿女们,实在是太劳累太疲倦了。

质朴无华的土布,为我遮体御寒,伴我长大成人,给了我温热,给了我母性的力量。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那年冬天,我从陕北旅行归来,途经故乡小住。

离家这么些年了,母亲还是那样,在灯下缝缝补补个没完。见我的棉袄破了一处,硬要我脱了补补。望着母亲显然苍老了的容颜,我有些不肯。她那有点斑白的鬓发,似乎是纺线织布粘上的绒絮,永远也拂不掉了。她脸上织满了皱纹,又像土布似的粗朴。

母亲从那个用了几十年的旧笸篮里拿出针线,还是那么个木片做的线板,抽出一丝线来,穿呀穿的,触到了眼前,却怎么也穿不到针上。

我看母亲扭过身去,抹着泪,我的鼻子也酸楚了。母亲年轻时那纺线织布的利落劲,已经成为往事了。

前些日子,我给母亲买了件棉上衣。寄去了不几天,妹妹写来信说,母亲嫌“洋布”穿上扎眼,还是亲手织的土布好,让给我未过门的弟媳妇穿了。

读信时,我的孩子要我给找条线,说到郊野里去放风筝。我不知找了根什么线,把孩子打发走的,心绪却被线儿牵回了渭河北岸的故乡。

我想,母亲斑白的鬓发,丝丝缕缕,此时也许正飘绕在故乡山塬的风里。也许她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

我信手铺纸挥毫,录了一首久已藏在心底的稔熟的诗,贴于书桌前。这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82年5月于西安后村

14.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故乡“土布”制作的过程,围绕这一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从“剥棉桃”开始,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乡“土布”的制作过程。

(2)作者在文中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答案: (1)剥棉桃、弹花、卷花筒、纺线、合线团、浆洗梳理、绕线、织布。(加上“晾干”等也可,允许使用衔接性词语。用语过繁应酌情扣分。)

(2)详细叙述这一过程,意在表现母亲为织土布所付出的辛劳,突出母亲质朴、善良、为儿女吃苦耐劳的品格。

15.综合全文文意,简要分析文章最后引述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在文中的作用。(3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点明本文文题;②借这首歌颂母亲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的内涵;③赞扬了伟大无私的母爱;④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和思念。

16.分别鉴赏下列文中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任选其中两句作答。)(2分)

(1)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

(2)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许她(母亲)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及修饰手法的运用。

答案: (1)将表现人的“胖”和“瘦”的两个词活用在“线穗”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二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辛苦纺线的过程。

(2)将土布的丝缕比喻为琴弦,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热情赞颂了通过“土布”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母爱。

(3)从母亲的角度,设想母亲此时的状况,更加深切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种主客体置换的方式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与此手法相同。)

17.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单调”和“最好听最深情”本是对立的词语,但文中同时用它们形容母亲纺线的声音,却又是贴切谐调的。

B.文中写“我”小时不曾披过“洋布”,现在母亲仍嫌“洋布”扎眼,这其中虽包含着排斥新事物的狭隘,但更多的是表现了故乡人质朴的感情。

C.文中不少比喻句很有表现力,有些喻体“就地取材”,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经过精心锤炼,如用“绒絮”和“土布”分别喻母亲的“鬓发”和“皱纹”。

D.“线”是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文中的线有实有虚。实的线即“慈母手中线”,虚的线则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E.这篇散文文风朴实,不讲究精巧的布局,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与作者在文中要抒发的淳朴而深厚的感情正相一致。

解析: 本题考查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B.“我”小时候不曾披过“洋布”是因为贫穷,“排斥新事物的狭隘”偏离文章立意;E.不能说文章不讲究布局,从首尾呼应和中间行文来看,文章是讲究布局的,只是不过分追求布局的奇巧罢了。

答案: BE

9,古诗《鸟》的全文

1.《鸟》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宇宙万物都有血有肉的皮,是一样的生命,没有孰轻孰重的道理。 我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等待母亲的归来,弄不好一石数命啊! 创作背景: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赏析: 1.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2.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3.如果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平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他曾经以为生命的不平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平等。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那是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朱门桃李双争艳,贫家薄衫难遮寒。劝君莫有穷富论,一般骨肉一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