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播出?
本文目录索引
- 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播出?
- 2,舌尖上的中国共多少期
- 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播出
- 4,求舌尖上的中国各地小吃总结,比如什么地方什么小吃
- 5,求舌尖上的中国关于贵州美食的解说词!
- 6,舌尖上的中国2在那个台几点播出?
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播出?
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8年度推介盛典在北京怀柔雁栖湖举行。此次推介会上,纪录频道推出20余部纪录片。此外,《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发布会举行。 推介会上,20多部新片的总导演、制作人相继登台,向嘉宾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些新片涵盖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现实、科技探索四大类,取材多样,视角新颖,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2018年,《如果国宝会说话》、《航拍中国》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将率先在纪录频道推出。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最具知名度的品牌节目,其前两季已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纪录片节目。在活动现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制片人、总导演刘鸿彦率主创团队亮相,荷兰籍摄影师Banito Strangio分享了来中国拍摄的感受。与前两季最大的不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将在全世界框架下审视中国美食,会有更宽阔的视野,也会出现国外食物与国内食物的比照。主创团队们除了将视野拓展到海外,展示异域美食,探寻中国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与演变外,还会更多关注美食诞生的历史背景、渊源、纵向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层基因。 发布会尾声,《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宣布正式启动。该片共8集,每集50分钟,预计明年春节期间播出。
2,舌尖上的中国共多少期
共两季
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一共7集,已全部播完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完美收官,并继续在央视九套重播。
第二季依然是7集
《舌尖上的中国2》定位为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播出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知名品牌,前两季已成为全民热议的现象级纪录片节目。在昨天的活动现场,作为压轴环节,《舌尖》第三季制片人、总导演刘鸿彦率主创团队亮相,荷兰籍摄影师Banito Strangio分享了来中国拍摄的感受。考虑到第二天就是重阳节,摄制组特意安排厨师现场制作重阳糕、寿桃、钵钵鸡,嘉宾们一边品尝这些中国传统美食,一边欣赏《舌尖》第三季的拍摄花絮,现场气氛热烈。在激越的威风锣鼓声中,《舌尖》第三季宣布正式启动,掀起了本次推介会的高潮。据介绍,这一季的《舌尖》共8集,每集50分钟,预计明年春节期间播出。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携神秘美食温情回归
2017-10-28央视纪录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携神秘美食温情回归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北京秋郊的雁栖湖畔,秋色醉人,空气中似乎还弥散着昨天淡淡的糕香。
2017年10月27日, CCTV-9纪录频道2018年度推介盛典正在此举办。
会议现场,《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总导演刘鸿彦携神秘美食登台亮相,主打的第一张牌便是“重阳美食”。
农历九月九,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月和日皆为九,故为重阳。
重阳节,究竟起源于何时?
登高望远,吃蓬饵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
中国人为何又称重阳节为敬老节?
刘鸿彦导演现场带来的大寿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寓意?
如果要问《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到底要拍什么,刘导的回答只有一句话:“第三季的舌尖,我们想拍出中国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的样子。”
一块糕 如何能让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神韵
推介盛典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总导演刘鸿彦登台亮相后,便为现场每位观众带来一块神秘花糕。
中国地大物博,美食种类繁多,为何导演会选择给大家带来一块看似平淡无奇的花糕?现场,总导演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28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那么,这小小的一块糕和重阳节又有什么关系?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古人所谓的“食蓬饵”,饵便是此糕,又名重阳糕。我们也许只记得这首诗的上半句,“佩茱萸登高而望远”,却忘了古人亦有食蓬饵、饮菊花酒的美好生活情趣。借着这小小一块糕,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遥想古人邀请三五好友,佩茱萸食蓬饵饮酒唱歌作赋的美好画面,重温千年的文化传统。
今天的你,又是和谁坐在一起吃着重阳糕?是否想起了久别的亲人还是朋友呢?……
这就是这一季创作者们的良苦用心。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品尝着人生百味,享受着生命的美好。一块糕,让人感受古朴而美妙的中华神韵。
独家探访“舌尖”后厨 子母寿桃温暖人心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携带美食温情回归,刘鸿彦总导演现场不断放大招,每桌派送菊花茶、银杏果……还有哪些美食?记者独家探访了“舌尖”后厨房,一件庞然大物首先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物件是什么?
发布会现场,刘导为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竟然是一个大寿桃,还是一个会变魔法的寿桃,大桃子的肚子里居然“生”下了99个小桃子。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它叫子母寿桃。恰逢重阳节,重阳节又名敬老节,其象征寓意不言自明,现场观众不禁为导演的妙招深深折服。子母寿桃,三六九朝上走,五个蝙蝠,中间一个寿,寓意五福捧寿,祝老人幸福、健康长寿。
“尊老是我们中国人非常优秀的传统,带寿桃来分享给大家,是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把这个象征吉祥福禄的寿桃带回去转赠给自己家人,把我们的祝福也带回去。”刘鸿彦总导演说。
摄像师?厨师?到底他是谁
谈着创作理念,刘鸿彦总导演准备请上她的创作团队。一扭头,一位穿着厨师服的老外却托着一道神秘美食抢先登台了。
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手中的神秘利器上。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会议,饭点已过,人们早已饥肠辘辘,吃完了重阳糕、喝完了菊花茶,这次吃什么?
原来这是一道四川百年传统美食——钵钵鸡,以陶器钵盛放配以麻辣为主的作料,加上多种调料的去骨鸡片拌和而成,皮脆肉嫩,麻辣鲜香,甜咸适中。
这道菜将此次的美食盛宴推向了高潮,总导演的台上发言几度被中断,刘导非常体贴地说:“要不,我暂停发言让大家尽情地吃5分钟? ”
这时,台上的高个子老外脱下了厨师服。总导演揭示了他的真实身份:“不要以为他是这家酒店的行政总厨,这是我们的外籍摄影师Benito Strangio,来自荷兰。他来到中国,与《舌尖上的中国》结缘,跟着摄制组上山入地下海过河,无所不能。他说他喜欢中国食物,每次拍完都会有好吃的等着他。他也勇于尝试各种地方美食,对中国美食,他持有一种非常开放的心态。”
舌尖团队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班,老班他甚至还挑战了四川的辣味美食——卤鸡脚,“吃得非常痛苦,虽然嘴上忍不住,但是已经被辣得不行了,全程几乎都是哭着吃下来的。”刘导笑着透露。
谈及此季拍摄外籍创作人员的加入,刘鸿彦总导演表示,因为来自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希望能够在影像的表现上寻找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我们中国人拍自己的食物会有一些惯性或者说视觉疲劳,如果通过另外一种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这些食物,包括我们的故事、我们的人物和时代的变迁,可能会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到场的还有从拍摄地赶回来的沙洛、骆永红、张木等几位导演。他们在这一季舌尖节目的创作中,经历了总导演刘鸿彦怎样的折磨,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即将在央视网上线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官网将为你一一道来。
刘鸿彦总导演认为,“在飞速发展的当下,每一个人都需要用一种方式守住自己,其实食物是最好的方式。有过一些科学的调研,通过嗅觉和味觉对人的提示,能让人记忆迅速地回到6岁到10岁的童年时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看到很多食物会立刻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妈妈的味道,想到了厨房。这个也是我们这一季希望能够继续来把它坚守下去的一个主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食物来寻找我们的心安之处,我希望这个能够跟当下现代人有更多的共鸣。”
激情女鼓手?不,她才是纪录频道的真正幕后推手
推介会现场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舌尖》第三季的启动仪式。热情洋溢地敲完大鼓,放下鼓槌走下台的纪录频道总监梁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她表示,曾多次探班《舌尖》第三季剧组,一遍遍不忘记嘱咐的,依然是要求主创团队要透过美食,探访它们背后的温情。
据了解,《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钟,将于明年春节期间与观众见面。
4,求舌尖上的中国各地小吃总结,比如什么地方什么小吃
1,曲阜熏豆腐,山东曲阜 曲阜熏豆腐,又称“孔府熏豆腐”。驰名中外,为山东独具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风味口感独特,凉拌、炒、炖、煮均可,又可下酒作为佐餐。 2,油旋,山东济南 油旋,又叫“油旋回”,是山东济南特色传统名吃,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 3,麻仁奶糖,湖南长沙 麻仁奶糖是湖南长沙著名的特色小吃。麻仁奶糖主要以白砂糖、葡萄糖浆、奶油、奶粉、芝麻,可可白脱油、味精、食盐、香草粉等为原料。 4,三丁包子,江苏扬州 三丁包子,是一道传统特色小吃,江苏扬州名点。特点是面粉的发酵方式和馅心的精工细作。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本地软而带韧,食不粘牙。 5,蛎饼,建福州 蛎饼(diā-biàng福州方言),又叫海蛎饼,福建福州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具有浓郁的福州味, 圆形,色呈金黄,可单独食用。
5,求舌尖上的中国关于贵州美食的解说词!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讲啦贵州美食,旁白: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碧波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45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河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魄。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 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祖居兴化农村的夏俊台,可能是家族中最后一位从事农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安然享受这里的一切,天然的垛田、芋头、以及他和妻子的家。。 青藏高原,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部,它的北面,雅鲁藏布江从雪山冰峰间流出,奔向藏南的谷底,开辟了西藏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 村外,人们种植的青稞就要成熟了。在寒冷的极地,人们需要借助饮食来补充生命的能量。4000米以上的海拔,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富,有限的食物当中,青稞,成了人们最依赖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北京,繁华的国际化都市。林立的高楼,围绕着古老的紫禁城,也围绕着不同气质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贵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拥有一片自己的菜园。于是,贵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顶。 种子在地下静静地沉睡着,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点绿意,屋顶上的鱼池还留有去年冬天的残冰。夏天一到,贵春的屋顶完全换了容装。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将远道而来的蔬菜带回家,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6,舌尖上的中国2在那个台几点播出?
《舌尖上的中国2》共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于2013年1月10日在京正式启动,该片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1点档、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22点档同步开播,同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平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