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起至,长征从几年几月几日开始,到几年几月结

本文目录索引

1,长征从几年几月几日开始,到几年几月结束

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各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扩展资料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历史事件)

长征从几年几月几日开始,到几年几月结束

2,红军长征从几年几月开始,到几年几月结束?

红军先后有四支部队进行了长征,分别是下面的: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3,红军长征是从那一年开始,那一年结束吗

  红军长征是从1934年开始,1936年结束。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4,红军长征哪年哪月到哪年哪年月 历经几个省

一、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二、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扩展资料: 长征的意义: 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强无畏的象征。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书中写道,“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 二、长征谱写了人类伟大精神最壮丽的史诗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在其所著《中国人民解放军》书中说,“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象决定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西蒙娜・戴博瓦尔则在他写的《长征》中说:长征己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长征是英雄主义的最高典范 1975年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中国外交部为他来访举行的宴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是长征结束四十周年,这个日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今晚在座的参加过这一史诗般征程的人们具有深刻的意义。 这一事件也向全世界证明了那些从事长征的人们的勇气和眼光,他们的胜利证明了要取得伟大的成就,信心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1981年9月基辛格的继任人兹・布热津斯基携带全家人亲自考察访问了长征经过的贵阳、遵义、安顺场、泸定桥等地;在娄山关上布氏自豪地对陪同人员说:“我是登上娄山关的第一个美国人。” 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 红军长征表现出来的把人民和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对党的坚定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奋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长征是中国革命和历史的伟大转折点 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和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下发生的。红军长征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了中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5,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和地点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1934年10月 红军长征开始的地点: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扩展资料: 长征的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6,长征的起止点和时间!

长征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长征起止点:瑞金--甘肃会宁。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7,红军长征是哪一年开始的?

长征(历史事件)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8,红军长征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两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 扩展资料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品格的集中展示,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红军力量锐减,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长征过程中,红军要同凶恶的敌人、严重的饥寒、肆虐的疾病等进行殊死搏斗。然而,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然成功坚定信念的鼓舞下。 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队伍,看似羸弱不堪,实际上却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革命队伍。他们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跨越重重关山,最终到达胜利彼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9,红军长征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下旬,结束于1936年10月,整整2年的时间。最为直接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失败,红军在中央苏区已经无法立足,被迫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 长征初期,红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转移到湘江地区。由于“左”倾机会主义受到很大损失。在面临覆灭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改变方向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攻克黎平,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转战湘南、贵州、云南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于6月到达甘孜,同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第二、六军团及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 第二、四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通过草地,翻越岷山,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扩展资料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遭到重大损失。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弃了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