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除良币"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 1,"劣币驱除良币"的含义是什么?
- 2,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3,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4,什么是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试举例分析。
- 5,历史上有哪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经典例子?
- 6,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1,"劣币驱除良币"的含义是什么?
"劣币驱除良币"的含义: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 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反而充斥市场。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 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现象。 扩展资料: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 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 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劣币驱逐良币
2,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3,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 扩展资料: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参考资料:劣币驱逐良币——百度百科
4,什么是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试举例分析。
定义: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举例:
在16世纪的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此处的良币指的是不含杂质的货币。)
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丶美国丶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後,就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此处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势的货币。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1 个金币熔化之後能换取超过10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10个银币熔化之後能换取超过1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
5,历史上有哪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经典例子?
一、大钱驱逐小钱。 王莽时期,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其中第二次发行了大钱,但大钱的价值并不值本身金属份量。他的原意是盘剥百姓,于是老百姓就不再使用五铢钱,更多的人则是私铸大钱,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这种价不符实的大钱了。 后来,宋朝的"庆历重宝"、"崇宁重宝"、"大观通玉",清咸丰帝的"咸丰大钱",民国阎锡山的铜元等,都采用差不多的原理,铸造与金属本价不符的大钱,淘汰了小钱的流通。 二、铁钱驱逐铜钱。 梁武帝大量用铁铸币,于是人们都把足值的铜钱,作为良币藏了起来。商人们更是用铁钱大量收购铜钱,造成"钱文大乱"。 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推而演之,并不仅仅限于货币现象。他的本质是,如果坏的东西可以与好的东西并行存在,并且价值相等,甚至更高的话,好的东西就会逐渐被淘汰掉,只剩下坏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逆淘汰的过程。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6,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来源就是金币的纯度问题,即当有人往市场上投放百分百纯金的金币的时候,会混入一些杂质将其变为百分之七十级别的金币。表面上看金币还是具有购买力的金币,但实质上原本的七个金币可以变成十个金币。市场上就没有百分百纯金的金币,此时劣币驱逐良币。
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2-1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