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是什么意思,求《康熙御制庭训格言》,也就
本文目录索引
- 1,求《康熙御制庭训格言》,也就是康熙皇帝语录
- 2,关于康熙的名言
- 3,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惟以读书为……如澄所言。的翻译
- 4,庭训格言叙述了康熙哪些观点?
- 5,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朝哪位说的?
- 6,“天子守国门”完整的句子有哪些?
- 7,西安历史的简介
- 8,康熙名言
- 9,有关读书的警句名言
1,求《康熙御制庭训格言》,也就是康熙皇帝语录
训曰:元旦乃履端令节,生日为载诞昌期,皆系喜庆之辰,宜心平气和,言语吉祥。所以朕于此等日,必欣悦以酬令节。
二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三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四训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四聪”,所以称大智也。
五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以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六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七训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所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八训曰:朕八岁登极,即只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其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在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九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十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也。
十一训曰:汝等见朕于夏月盛暑不开窗,不纳风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里,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十二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十三训曰:《书经》者,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之矣。”盖道心为人心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也,敬与诚也,言虽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皆令诵习。然《书》虽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间,实所谓贯三才而亘万古者也。言乎天道,《虞书》之治历明时可验也;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言乎君道,则《典》、《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言乎臣道,则“都”、“俞”、“吁咈”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言乎理数,则箕子《洪范》九畴可叙也;言乎修德立功,则六府三事、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在大贤希圣之心,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勉,惟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
十四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
十五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
十六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十七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己逸而必念人之劳,己安则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恫瘝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
十八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十九训曰:《虞书》云:“宥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二十训曰:曩者三逆未叛之先,朕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再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罪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二十一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二十二训曰:朕幼年习射,耆旧人教射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皆不可被蓄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
二十三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不访于人也。
二十四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二十五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二十六训曰: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也。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
二十七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不待思索矣。
二十八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二十九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三十训曰: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学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三十一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
三十二训曰:《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可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指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
三十三训曰:为臣子者,果能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太后驾诣五台山,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哉何处?焉得即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三十四训曰: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可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并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服不可以长久服之乎?
三十五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三十六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三十七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知之人,将冠帽置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亦最忌此。
三十八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三十九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和以通情分。严泽尊卑贵贱不逾,情通泽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四十训曰:学问无他,惟在存天理去人欲而已。天理乃本然之善,有生之初,天之所赋痹也。人欲是有生之后因气秉之偏动于物而纵于情,乃人之所为,非人之固有也。是故闲邪存诚,所以持养天理,提防人欲;省察克治,虽以辨明天理,决去人欲。若能操存涵养,愈精愈密,泽天理常存,而物欲尽去矣。
四十一训曰:曩者三孽作乱,朕料理均无,日昃不遑,持心坚定,而外昃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贴于景山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俱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令朕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四十二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并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敌抵?不日永兴之师捷间必至。陛下独不观乎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四十三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记之。
四十四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四十五训曰:世人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葘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四十六训曰:古人有言:“反经合理谓之权。”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世有变易,随时斟酌,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
四十七训曰:大凡贵人皆能久坐。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坐,此皆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信然乎!
四十八 训曰:出外行走,驻营之处最为紧要,若夏秋间雨水可虑,必觅高原,凡近河湾及洼下之地断不可住。冬春则火荒可虑,但觅草稀背风处,若不得已而遇草深之处,必于营外周围将草刈除,然后可住。再有,人先曾止宿之旧基不可住,或我去时立营之处,回途至此亦不可再住。如是之类,我朝旧例,皆为大忌。
2,关于康熙的名言
康熙名言名句
1、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2、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无知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八岁时就入小学,十五岁时入大学,目的是为了端正他禀性、习气中已有偏差的地方,防止他被物质欲望所诱惑,开启他的聪明才智,保持他的忠诚、有信,使他能时时处处不丧失这些品德。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追求真理的思想,也是永远不息,有如不知自己的年纪已进4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学问的人,他们选择认为是好的就坚持不懈,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教,恭顺有序,勤恳不懈,中间没有一丝一毫轻视和疏忽,才能每天都不断地进步。
3、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样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4、朕自幼登极,凡礼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5、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6、凡人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于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之。
7、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8、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之。
9、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10、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11、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天下不广?
12、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13、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14、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15、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16、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17、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18、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
19、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20、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21、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22、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懂,即贻百年之患。
23、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24、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25、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
26、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所谓“敬以直内”也。
27、人以改过为贵,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大小,皆不当罪也。
28、《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人苟能有决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29、《荀子》云:“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此二语简而要。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
30、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31、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32、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33、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得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
34、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35、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36、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37、读书以明理为要。
38、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39、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40、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41、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也不可急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皆不能溺我。
42、凡事暂时易,久则难。
43、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4、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45、己不知,焉能断人是非?
46、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47、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3.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才,而惜之也。
48、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荣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49、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50、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51、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
5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53、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54、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55、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是故《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诚至言也。
56、惟持善心,行合道理。
57、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58、凡爱人爱物,皆爱也。
59、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
60、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61、人生凡事故有定数,然而其中以人力夺天工者有之。
62、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孔子云居易以矣。皆圣洁之大道,何足惧乎?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几其长也,亦无非常。
63、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
64、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65、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66、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67、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68、为人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以此存心可也。
69、喜庆之辰,易心平气和,语言吉祥。
70、立定脚跟,战胜私欲。
71、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72、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73、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74、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
75、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逢是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76、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敝也。
77、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78、为学之功有三等焉。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
3,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惟以读书为……如澄所言。的翻译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惟以读书为……如澄所言。”的翻译: 王俭自以为学识广博,读书超过陆澄。陆澄说:“我年轻时没有别事,只把读书作为自己的职业。况且我的年龄已是令君的两倍,令君年纪轻轻便执掌皇家政务,即使看一遍就记熟了,然而看见的书卷文轴也未必比我多。”王俭召集学士包塞等举行盛大的商讨会,陆攫待王俭说完,然后再谈遗漏的数百上千条,都是王俭没有看过的,王俭才感慨心服。王俭在尚书省,拿出衣箱几案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分门别类编撰相应的从前的事例,事例编撰多的就多分舱,每位都得了一两件,陆澄后到,更拿出各位不知道的每类几条事例,把各位学士得的服饰夺下带走了。 陆澄转散骑常侍,秘书监,昱郡中正,光禄大夫。后加给事中,中正职依前未变。随后领国子祭酒。竞陵王子良得到一古代器皿,口小腹方而底是干的,可容纳七八升,拿去询问陆澄,陆澄说:“这个器皿北方人叫作服匿,单于曾把它送给苏武。”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字,虽然模糊,但可识别,跟陆澄说的一样。 原文: 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澄。澄曰:“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叹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吴郡中正,光禄大夫。加给事中,中正如故。寻领国子祭酒。以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将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4,庭训格言叙述了康熙哪些观点?
近日,据日本16世纪抄本整理而成的唐太宗李世民家训《帝范》在国内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该社中国古代家训系列丛书“先贤诫子书”系列中的一本,《帝范》和清朝康熙皇帝所著的《庭训格言》合为一册,称为“帝王编”。 唐太宗和清康熙皇帝均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君,两人都开创了一个辉煌的王朝。但两人的家训《帝范》和《庭训格言》则风格迥异。《帝范》逻辑更严谨,文采更华丽,而《庭训格言》虽然称之为“家训”,实则为康熙第四子雍正皇帝对其父日常训诫的整理,形式更灵活,内容无所不谈,口语化特点突出。但二者都可谓帝王的人生经验总结,一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值得隆重介绍的是,本次出版的唐太宗家训《帝范》乃是日本16世纪抄本整理出版,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全本。唐太宗李世民为一代英主,文治武功非常显赫,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帝王之一。他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期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所学,将基业永远传下去。在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自己御笔撰写的《帝范》十二篇赐给当时的太子李治,把自己他一生统治天下的经验都记录在其中,希望太子能够认真领会为君之道,称:“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 《帝范》问世之后,影响非常广泛,被视为唐太宗一生智慧的总结,不断有人进行注解、刊行。但随着朝代更替,历史变迁,至宋时已佚其半。元吴莱征云南僰夷时,始得完书。后编入《永乐大典》,清乾隆间四库馆臣复从中辑出。而目前国内出版的《帝范》,多采用《永乐大典》或《四库全书》辑本,其中艰涩不可解处甚多,当为辑录时缺失或错讹。唐时日本和我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对唐朝的文化非常崇拜,因此《帝范》得以在日本较好地保存了下来。清时,《帝范》有日本宽文本传入国内,为日本保留下来的全本,罗振玉先生据此对《永乐大典》本进行校勘。而近些年,《帝范》在日本的其他传本也不断被发现,而迄今为止可考年代最早的为16世纪抄本。该抄本书后有日本庆长年间(约相当于明朝万历年间)汉学博士、吏部郎中清原秀贤的题签:“右一册者,苟人君之仪则也,如画出一个贤君矣。” 据悉,这一版本的《帝范》除了原文以日本16世纪抄本为底本整理外,还收入了《四库全书》为《帝范》整理的注解,该注解也是四库馆臣在原有《帝范》各注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全面的《帝范》注解。 (先贤诫子书系列帝王编《帝范 庭训格言》,作者:(唐)李世民 (清)爱新觉罗?玄烨著,李孝国 董立平/译注,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定价:39.8元)
5,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明朝哪位说的?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由后人总结而成的。 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句话其实是相当于为明朝定下了国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影响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阶层空前膨胀和精英阶层确立了独立性,无论是经济上的独立性还是思想上的独立性都在不断加强,单个精英或精英团体与君主或皇帝的利益,与帝国的利益越来越难协调一致;而君主的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下降。 因此,出现了明朝皇帝越来越难以控制文官集团,越来越难以随心所欲。维护君主,打击精英,反历史潮流而动,严重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成为历史必然。
6,“天子守国门”完整的句子有哪些?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完整的说应该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在网络时代,爱好明朝历史的网友们自发总结归纳出来的,其出处应该是三处。 1、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来自明成祖朱棣。 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句话其实是相当于为明朝定下了国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2、“天子守国门”出自《正说清朝十二帝》 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 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 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3、“君王死社稷”出自《礼记》。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明朝国号来源: 相传,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而南京大学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另有观点认为,明朝国号出自《周易·乾·彖》“大明终始”,与元朝国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百度百科——明朝
7,西安历史的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曾用名:大兴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9大区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别是我国历史上较辉煌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汉长安城、阳陵、茂陵等文化遗址。汉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汉承秦制,在长安建立了持续200余年的西汉政权和空前强大的西汉王朝。汉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因此,外国把研究中国的学问叫汉学。 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遗址。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续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所以,以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扩展资料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参考资料:西安-百度百科
8,康熙名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立定脚跟 战胜私欲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存诸心 体诸身 求实得于己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不忍舍处 方得书味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进德修业 依于经史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为山九仞 未可偏废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为学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穷理求知 行事得之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忍耐一时 便觉无事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即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尽其人事 以听天命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
学以养心 亦可养身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神静心和 心和形全
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9,有关读书的警句名言
有关读书的警句名言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若禅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