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名字的由来,“鸡鸣寺”有着怎样的由来?
本文目录索引
- 1,“鸡鸣寺”有着怎样的由来?
- 2,南京鸡鸣寺有怎样的历史?
- 3,鸡鸣寺的寺名由来
- 4,需要一份鸡鸣寺英文简介
- 5,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雷峰塔在哪
- 6,《白蛇传》起于哪个朝代。真的雷峰塔在哪
- 7,南京有哪些著名的寺庙
- 8,古都南京有哪些著名的寺庙?
- 9,鸡鸣寺是尼姑庵,为何还被人称为“寺”?
1,“鸡鸣寺”有着怎样的由来?
明代最著名的寺院就是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把故宇旧屋全部拆除,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 后来,鸡鸣寺经宣德、成化年间的扩建和弘治年间为时6年的大修,寺院规模扩大到占地6.6万多平方米。寺院依山而建,别具风格,共建有殿堂楼阁、亭台房宇达30多座。
2,南京鸡鸣寺有怎样的历史?
鸡鸣寺在南京玄武湖畔、鸡鸣山东麓。寺名从山名而来,山名因其形状而得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时,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曾经修建了大量的寺庙。鸡鸣寺就是梁大通元年创建的,初名为同泰寺,后又称法宝寺,明朝时重建后叫鸡鸣寺。梁武帝曾经4次到同泰寺里舍身当和尚,弄得大臣们只好拿出巨款为他赎身。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俘后忧恨成疾而死。陈后主当了皇帝以后,骄奢淫逸。589年,杨坚统一北方,发兵伐陈。陈后主自恃长江天堑可守,依然沉缅于酒色,歌舞达旦,把国事置之度外。后来,台城被杨坚军队攻破以后,陈后主才大梦初醒,惊慌逃窜,竟然携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避隋兵于景阳殿侧的枯井之中。隋兵发现以后,把他们三人从井中拉上来时,都吓得痛哭流涕,二位妃子的胭脂沾满井石栏,用白布擦都擦不掉,留下了胭脂痕迹至今。这其实是一个后人附会的传说。据史载胭脂井原名景阳井,在台城内,后被淹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的教训,就在鸡鸣寺东侧重新立了胭脂井。宋朝进士曾巩写了辱井铭,用篆文刻在石井栏上:辱井在斯,可不戒乎。王安石也在此留诗一首: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至于井栏上的胭脂色,实际是取有紫红色脉的石头做成。
3,鸡鸣寺的寺名由来
关于南京鸡鸣寺名称的起源有一说,就是认为是因寺前有鸡鸣埭而得名,清人余宾硕的《金陵揽古》中,有一条关于“鸡鸣寺”的记述,曰:“寺前有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也。”非常简单的记述,没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祯《登鸡鸣寺》的诗更有影响:“鸡鸣山上鸡鸣寺,绀宇凌霄鸟路长。古埭尚传齐武帝,风流空忆竟陵王。”其实,余宾硕的记述和王士祯的诗都误引了齐武帝习武鸡鸣埭的典故,造成了鸡鸣山、鸡鸣寺名称与鸡鸣埭密切关系,让人们以为“鸡鸣寺”之名是由鸡鸣埭而来的。造成了后来的误解。实际上,鸡鸣寺与鸡鸣埭相去甚远,“鸡鸣寺”的取名与鸡鸣埭无关,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说“鸡鸣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在迈皋桥附近”,显然,并非鸡鸣寺前有鸡鸣埭。真正的原因是,鸡鸣寺因鸡鸣山而得名,原来,该山为北极阁山,又名“鸡笼山”,此山早先是以学馆而闻名的,如《寰宇记》曰:“元嘉十五年(438)立儒馆于北部,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齐)竟陵王子良尝移居鸡笼山下,集四方学士,抄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后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国子监,就亲临鸡笼山去选址,后来在鸡笼山东麓选中了馆址,很可能是在竟陵王子“集四方学士”旧址上,但其山名“鸡笼”,显然不合圣意,就改名为“鸡鸣”,取的是“晨兴勤苦”之意。
4,需要一份鸡鸣寺英文简介
Jiming Temple (6th century site, 20th century buildings)
Jiming Temple was founded nearly 1,500 years ago during the Liang dynasty, when the empero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ongtai temple" atop Jilong hill. Tongtai, which means "unity then peace" was a phrase borrowed from the Sanskrit Buddhist sutras. Since then, the temple has frequently changed names as portions of the temple were repeatedly destroyed and rebuilt. During one such episode in the Chen dynasty, the Emperor hid with his favorite concubines inside one of the temple wells. As Sui soldiers smashed through the gates of Nanking, the Emperor and his concubines languished in the well until the walls of the well ran with red from the concubine's powdered faces. From that time, the well has been called the "rouge well" or "disgrace well."
None of the buildings are very old. A disastrous fire ripped through the temple in 1973, destroying all of the historic structures. Reconstruction began in the 1980s and was largely completed by 1989.
5,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雷峰塔在哪
雷峰塔在杭州西湖。 雷峰塔简介: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又称西关砖塔。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塔为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在汉族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其子祭塔,雷峰塔倒塌,终遇救。 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现已重建。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铜领域第一人朱炳仁担纲铜总工艺师,使这座塔成为了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6,《白蛇传》起于哪个朝代。真的雷峰塔在哪
《白蛇传》的故事早期因为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在唐朝,就有蛇化为人形与人发生关系的传奇,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蛇精与人结婚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故事中的小青在原来故事中不是由青蛇精变成的,而是青鱼。这在《双鱼扇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有明确的描写。而许仙的名字最初是许宣,后来才变为许仙的。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现代,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内容。此外,还有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亦是根据白蛇传创作的,而后经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拍摄后搬上银幕。台湾明华园戏剧团的白蛇传歌仔戏露天表演,常在端午节前后演出,故事内容无较大的改编,但在舞台设计上与传统戏剧表现的设计,有许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桥段更出动消防队的洒水车,还有吊纲丝的设计,制造出白蛇与青蛇腾云架雾的感觉。
这个故事经过了近千年的演变,除了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渐的演变。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黄妃塔”。它是由吴越国王钱?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珍藏有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龙莲座释迦牟尼佛坐像等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还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北宋宣和二年(1120),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
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从此,雷峰塔和西湖北岸的保?塔,被称为“雷峰如老衲;保?如美人。”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屡屡遭到盗挖。1924 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
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
??雷峰塔新塔于2002年10月25日如期落成,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通高71.679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登上雷峰新塔,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
7,南京有哪些著名的寺庙
1、南京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2、南京鸡鸣寺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3、南京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 《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灵谷寺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量殿(又称无梁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公塔。灵谷寺玄奘纪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师顶骨纪念塔中有玄奘顶骨舍利。 4、南京宏觉寺 宏觉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镇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 宏觉寺背依牛首山,面对云台山,左右群山环抱,地理位置绝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南唐二陵。宏觉寺是金陵名刹,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所建,原名为佛窟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改名,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 5、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定林寺 定林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金陵名刹、“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位于方山的定林寺为下定林寺。 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来自天竺的达摩祖师留在国都建康(南京)期间,曾到下定林寺举行佛事活动,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到了明、清时期,下定林寺香火很旺,随着庙舍不断增建,规模越来越宏大。 扩展资料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下,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且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历经战火。 栖霞山寺风景区总面积约批860公顷,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两涧即龙山、虎山、中峰、桃花涧、中峰涧组成。因山中盛产各类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故又名摄山。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 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旧屋,扩大规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后来古寺毁于咸丰战火,虽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已大大缩小,但香火却一直旺盛不衰。 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诚法师的带领下,依明清时规模形制,鸡鸣寺逐步恢复并对外开放,成为南京一重要寺院。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剧组因当时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来到南京古鸡鸣寺借用药师佛塔来拍雷峰塔相关剧目。 鸡鸣寺山门位于鸡鸣寺路左侧石级上,山门正中书写“古鸡鸣寺’四个金字,步入山门,左为施食台(志公台)。施食台前为弥勒殿,其上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楼,殿内供奉着两尊由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和观音镏金铜坐像,并新塑了观音应身像三十二尊,供奉于殿内。 大雄宝殿之东为凭虚阁遗址,西为塔院。塔院内全部采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艺,青石铺设地面,药师佛塔为1990年重新建造,观音楼左侧为豁蒙楼,楼甚轩敞。 豁蒙楼东即为景阳楼,楼上有对联一副云:“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这副对联包含着关于鸡笼山、台城、玄武湖、同泰寺和胭脂古井等遗迹的故事。这两座名楼为供人凭栏远眺之处,今已分别辟为茶座和素餐馆,一面临窗。 参考资料:栖霞寺-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鸡鸣寺-百度百科
8,古都南京有哪些著名的寺庙?
古都南京不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南京佛教寺庙达500多所,僧尼达10多万人。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就是对当时建康佛寺盛况的真实写照。南京众多的佛教寺庙大多毁于兵灾或战火,后来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极少数。除鸡鸣寺外,清凉寺、鹫峰禅寺、栖霞寺最为著名。清凉寺位于南京城区西部的清凉山南麓,是南京最悠久的梵刹之一,素有六朝胜迹之称。清凉寺的前身是兴教寺,由五代十国时期的权臣徐温始建。
9,鸡鸣寺是尼姑庵,为何还被人称为“寺”?
历史上,集明寺的前身是从孙吴时的徐寺到东晋永康间,这座山是由明洪武之后的山,五座佛教寺庙和吉明寺创建的,和尚神庙的住持。直到1958年,寺庙的结构才被调整为尼众。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修女也在殿中,男和尚也在“庵”和“寺庙”中,就像西南的南京城“金粟”一样,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和尚, 南京历史上,尼众也被称为圣殿。 1958年以前为比丘寺的集明寺是和尚的寺庙,南京自1955年以来,寺庙已经进行了调整。我本来打算在栖霞或灵古寺组织道场尼众,因为宗诚县长尼众到郊区不安全,所以建议在济明寺内安排尼众神庙。这个城市采纳了它的意见,到1958年,正式对城市神庙南京的设计进行调整时,集明神庙被指定为尼众。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尼众下放了林场青龙山, 宗诚之后,师父带着11 尼众返回,决心恢复并重建鸡神庙,宗诚老师太孤独之后,师父莲华继承了方丈并完成了重建任务,鸡鸣寺成为目前的规模。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除旧房屋,扩大规模,并重建寺庙。 朱元璋标题是“赤明寺”,经过明宣德,成化,弘治年的扩建,该院子是大型的,占地面积超过100英亩,后来,古庙在咸丰战役中被摧毁,尽管在同一年进行了重建,但规模已大大减少,但香气却很旺盛。 在孙吴时中,在鸡鸣寺附近建有一座名为“七轩寺”的寺庙,在吉龙山北侧以栖玄塘为名,南方王朝宋文帝 刘义隆第七位皇帝王建平刘宏是沉谦俭周人,对父王充满信心,并在北部山东的鸡笼中奖励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