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道旁李 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王戎不取道旁李 意思
王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不取道旁李”说的是一件王戎小时候的事,这件事也让王戎有了神童之誉。 这件事记载在《世说新语・雅量》篇中。说王戎7岁时,和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满了李子。于是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上去采摘。只有王戎视而不见,若无其事。人家问他怎么不去,他说:“这棵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果子,不用说,那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从此王戎就有了神童的美誉。 王戎不仅早慧,而且胆量奇大。也是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次,魏明帝曹叡命人把一只凶猛的老虎砍掉牙齿和爪子,然后放在笼子里,运到洛阳城内的宣武场上,让百姓前去观看。当时宣武场上是人山人海,像过节似的,王戎当然也跑去看热闹了。大家围在护栏外指指点点,十分兴奋。老虎何曾见过这种阵势,突然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咆哮。不仅咆哮,而且攀着护栏,做饿虎扑食状。人们都吓得魂飞魄散,呼啦一下全跑了。 只有7岁的王戎,却不慌不忙地站在原地,脸上没有一点恐惧之色。魏明帝在不远处的阁楼上望见这一幕,很惊奇,就派人去打听王戎的由来,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身材不高,但是长得神采秀彻,很讨人喜欢。他的眼睛很有神,人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就是说,他的眼睛精光四射,犹如山岩下的闪电一样。而且王戎还有个特异功能―“视日不眩”,就是能够直接看着太阳而不觉得眼花。 阮籍与王戎的父亲王浑同为尚书郎,阮籍便认识了15岁的王戎,两人虽然相差24岁,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阮籍每次去找王浑,说不了几句话便去找王戎,两人总是谈论好久才分别。有一次,阮籍甚至对王浑说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濬冲(王戎字)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也正是通过阮籍,王戎得以进入竹林之游的圈子。 王浑死时,他的门生故吏赠送了百万钱的丧仪,但是王戎一概不受,因此博得了清廉的美名。但是到了王戎晚年,却出奇的吝啬贪婪。 王戎的一个侄子要结婚,他只送给人家一件单衣作为礼物。可很快,王戎就后悔不舍得了,竟又找人家要了回来! 不仅对侄子吝啬,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是“一毛不拔”。王戎的女儿出嫁裴,临时向王戎借了一笔钱。后来女儿每次回娘家,王戎都没有好脸色。女儿太了解他了,赶忙还了钱,王戎脸上才有了笑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家里有好李树,结的李子好吃。家里吃不了,王戎就拿去卖钱。他担心买李子的人会留下核作种,就把每颗李子的核都用锥子钻破,破坏了李核再去卖。从此留下一个“钻核卖李”的典故。 王戎后来被封为安丰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但他总不满足,最大的爱好,便是晚上在烛光下,和夫人用象牙筹盘点家产,乐此不疲。
2,王戎不取道旁李讲了什么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 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扩展资料: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
意思是王戎不摘路边的李子,《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4,请问《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 简单点儿。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佚名 〔南北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作品介绍: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上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多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告诉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5,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文言文中,取之信然是什么意思?
【原句】取之信然。
【译文】摘取它(或:路边的李子)(来尝一尝)确实是这样(指的是苦的)。
【注释】
1、取:动词,摘取。
2、之:人称代词,它。指“道旁李”即“路边的李子”。
3、信:副词,确实;的确;实在。
4、然: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附录:
王戎不取道旁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到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几个小孩儿(一起)在外面游玩,看到路边(一棵)李子树上(结满了)很多果实(都)压弯了树枝。几个小孩儿(都)争相跑着去摘那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取路边的李子(来尝一尝)确实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