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索引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 2,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体内容是什么
-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5,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提出时间为1979年12月6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小康社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节点: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节点,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补充和完善,首次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正式提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有评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订立的一份“军令状”,也是一份庄严的“历史契约”。
2,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哪一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提出时间为1979年12月6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小康社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的意义 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保证全面小康的“成色”,全面小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全面小康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体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根据这一指标,有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与现实情况进行了比较,目前差距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普及率(7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大学入学率(45.0%)和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7%),而其他一些指标差距都不算大。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即五位一体的布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就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全面。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制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扩展资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应该注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满足需求而进行文化生产。 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文化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决不能随着时代发展亦步亦趋,而应该与时代保持一定的间距,从而能够在对现实实践的批判中,发挥理性监督的功能,促使实践发展不至于误入歧途。 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既要考虑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也要注重对一些不合理的文化需求进行引导和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第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如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期待的那样,在小康社会中,人民过着富足和殷实的生活,因此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内涵。 第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范围更加宽广,增加人民群众发声的渠道,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染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和谐社会。第五是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扩展资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治国的要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次重要会议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的保障,促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个战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