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是哪四大,佛学中常说的四大皆空,是指的哪四大啊?
本文目录索引
- 1,佛学中常说的四大皆空,是指的哪四大啊?
- 2,佛学上说的四大皆空具体指的是什么?
- 3,佛教中的“四大皆空”是指哪“四大”?
- 4,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 5,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 6,何为四大皆空
- 7,何为四大皆空,六根清净?
1,佛学中常说的四大皆空,是指的哪四大啊?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
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
,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
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
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
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
「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
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
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
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
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
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
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
,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
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
,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
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
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
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
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
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
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
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
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
,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
一蕴而已。
2,佛学上说的四大皆空具体指的是什么?
佛说人生: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佛说:缘起即灭,缘生已空。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的,不能强求。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佛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佛说:人就是苦今生修来生。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佛说: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当小我消失变成无我时, 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的身心。 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佛说: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邪恶了。佛说: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佛叹道: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佛说:宇宙与人,皆有五类:色、受、想、行、识,合为五蕴。物质世界的五蕴炽盛,引诱着人的五蕴炙盛,于是种种贪欲翻卷了起来,将人掀入欲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谓的只取一瓢饮,成了昏黄卷册中一句死气沉沉的偈语,丧失了当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芦苇,再渡不起我们沉重的身躯
3,佛教中的“四大皆空”是指哪“四大”?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 扩展资料: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实《道德经》里面给出来标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4,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四大皆空”中的“四大”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因素,佛教认为其中“地”支持万物、“水”收摄万物、“火”成熟万物、“风”生长万物。除“四大”之外,与它相似我们所说的五行等等。 “四大皆空”是一个佛教用语,很多人都会将它的“四大”误解为“酒、色、财、气”,但其实“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因素。 不过这“四大”的观念并不能说是由佛教发明出来的,它是人类初期对宇宙探索得出的结果。佛教认为其中“地”可支持万物、“水”可收摄万物、“火”可成熟万物、“风”可生长万物。 除“四大”之外,与它相似的还有我们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印度古吠陀本集中所说的“地、水、风、火、空”五种自然因素等等。
5,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等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不使坠落;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不使散溢;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不使坏烂;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调节畅通。 宇宙世间一切物体,都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构造而成,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因此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 扩展资料: 因为具有下列三义,四大皆空才能被称之为“大”: 1、体大:四大种的体性广大,遍于一切色法,故有“体大”之义。 2、相大:四大种的形相广大,例如高山、深海、大火、飓风等,都是四大之相,故有“相大”之义。 3、用大:四大种的事用广大,有了四大,才能使人体的器官发挥功用,有了四大才能长养万物,故有“用大”之义。 依《俱舍论》的说法,四大具有假、实的分别,即前文所说的坚、湿、暖、动四大,是实四大、性四大;而世间所谓的地、水、火、风,则是假四大、事四大。实四大属于身根之所触,为触处所摄;假四大则属于眼之所见,为显色、形色所摄。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佛门说的“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
6,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
词 目 四大皆空
发 音 sì dà jiē kōng
释 义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 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示 例 胞胎浑沌,~,没甚姓名。(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7,何为四大皆空,六根清净?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