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哪首诗?
本文目录索引
1,“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哪首诗?
《陶潜传》,即记载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传记。《晋书》和《宋书》均有《陶潜传》,都对陶潜的生平、主要活动和文学作品进行了介绍,内容略有不同。原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扩展资料: 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参考资料 不为五斗米折腰_百度百科
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文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文集流传于人世。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 ②晏如:安然。 ③来:语助词。 ④羲皇:古帝伏羲。 ⑤徽:系琴弦的绳子。
3,《不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译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文集流传于人世。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 ②晏如:安然。 ③来:语助词。 ④羲皇:古帝伏羲。 ⑤徽:系琴弦的绳子。
4,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呢?要怎样看待呢?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人,就有可能知道《归去来辞》,就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在彭泽刚当上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就辞职不干了。 因为上面来了督邮,他来巡视督查。督邮是郡太守底下的一个小官吏,有点狐假虎威,装腔作势。如果不好好接待,他回去打个小报告,陶渊明还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穿戴好官服,束好绶带,点头哈腰地逢迎,再加上酒食相陪。督邮回去给太守汇报,美言几句,说不准就有擢升的机会。所以工作做得怎么样,督邮一张嘴很重要。 但是陶渊明看不惯,他就不愿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当时的县令俸禄是每月五斗米,他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官不当了,于是包好官服和大印,并同辞职信一起交给了督邮带给太守。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此时心情很轻松,因为古语说得有,无官一身轻。确实是这样,他写的《归去来辞》就记载了他解印归田回老家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惬意,他终于遂了多年的心愿了。 他回到老家喝酒赋诗抚琴,那琴没有琴弦,就是表达个心情。他扛着锄头下地除草种豆子,他还在房屋旁边用树木扎了一个篱笆,种了一些蔬菜和菊花,闲暇时还提着篮子到东篱采菊。 他是最早写那么多酒诗的人。兴趣来了就喝酒,他把醉醺醺时的感想和认识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这组《饮酒》诗。这组诗是随感录,一共二十首。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其中的第五首。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开头两句是说,把房屋建造在人多的地方,但是又感觉不到那种车水马龙嘈杂喧嚣的声音。“结庐”就是建造住宅,就是居住。“人境”就是尘世、人世间。 三四句接着一问一答,给出了答案。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那是因为心里平静了,无欲无求,脱离了世俗的束缚,再也不去关心那些名利荣辱,所以人就好像居住在偏僻的地方一样。“尔”是如此、这样。 五六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自己没有了官场的压力,去掉了伪装,自由自在地生活,回归到了人的本性。提着篮子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抬起头来,眼光无意间与南山相遇。“悠然”指闲适淡泊无拘束的样子。 七八两句接着第六句写南山傍晚时分的景色,山间云雾缭绕,外出活动的飞鸟都结伴回来。它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只有这片山林才是最后的归宿。“相与还”就是结伴而归,一起回到山林里去。 最后“此中有真意”两句,是说大自然这样美好的景象,它也蕴含着我们人生的意趣和真正意义。这种真意就是脱离尘俗、归隐田园,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当要去分辨清楚时,还真的用语言不好表达。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要辞官回家呢?诗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每一句又都是答案。开头的“车马喧”指什么?它就是指的名利场,指当时的社会现象,官场险恶,人心叵测。 诗中的“东篱”“南山”又是指的什么,实际上就是脱离了肮脏世俗的理想之境,就像桃花源一样,是诗人所要寻找、所要归隐的山水田园。诗人就像那些“相与还”的飞鸟一样,这里也是他最后的归宿。 总之诗人之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互相倾轧,他要回归到自食其力、悠闲淡泊的山水田园生活上来,过一种安静的日子,在平淡的大自然里终老。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面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它和这首诗里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诗人迷途知返,辞官归隐已决,对世俗不再留恋。
5,“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多种人物事例
你好,原出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注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事人。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事人。后用以表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故事: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有位粗俗而傲慢的官员来视察,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他说:“参见这位官员要身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造句: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楷模。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其他事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钱学森
早年在美留学 并留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待遇优厚 新中国成立后 抛弃金钱地位 不顾美国政府阻挠 在中国政府帮助下回国 在简陋的生活条件下 成为 两弹一星 元勋
海瑞罢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