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本文目录索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自宋朝诗人范中淹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自宋朝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自宋朝诗人范中淹的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什么

01 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朝廷里做官则为百姓忧虑。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和“省略”句式,“之”字是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字后面则省略了介词“于”。正常句式应该是:高居(于)庙堂则忧其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指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是一种定语后置”和“省略”,出 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岳阳楼,只凭借此图写出了《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广为传颂。方明通过对原作精准的演绎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其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段更是林籁泉韵一般婉转动人。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则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就,那么,表示顺承关系,也可不译。 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 “庙”指“宗庙”,“堂”指“殿堂”。“庙堂”二字连在一起翻译为“朝廷”。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出自段落: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该段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扩展资料:《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