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三大战役的时间顺序,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

本文目录索引

1,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

三大战役依次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8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10月1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2.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 淮海战役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一百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扩展资料: 三大战役的意义: 1.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淮海战役: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辽沈战役 百度百科--淮海战役 百度百科--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

2,国共三大战役,打的顺序是什么?

三大战役指的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该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地点主要是辽宁省、吉林省。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具体领导人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地点主要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领导人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地点是平津一线地区,这次战役主要解放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3,三大战役的时间顺序是什么!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到11月,中共70万人,总指挥是林彪,总前委罗荣桓,刘亚楼。国军55万人,总指挥卫立煌,副总指挥廖耀湘,郑洞国。中共伤亡7万余人,国军伤亡,被俘55万人。 2、平津战役,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中旬。中共84万人,林彪总指挥,总前委刘亚楼,罗荣桓,聂荣臻。国军60万人,总指挥傅作义。中共死伤3.9万人,国军52万人死伤或改编。 3、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中旬。中共60万人,总指挥粟裕,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陈毅。国军80万人,总指挥刘峙。中共伤亡十万余人,国军伤亡,被俘55万余人。 三大战役的背景和经过: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石家庄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而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4,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 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然而,得于从袁军叛逃的许攸(曹操同乡)的帮助,曹军转败为胜,获得胜利。后攻陷冀州,直捣黄龙,歼灭了袁绍势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的惊人战役。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孙权军 刘备军)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随即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夺取荆州。休息三个月后,又挥师南下,这次号称百万,妄图歼灭江东孙氏政权。而孙权与刘备在诸葛亮、鲁肃及周瑜等人努力下组成联军,史称“孙刘联军”。而后,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曹操接连中计,孙刘联军在以东南风大作的夜晚发动急袭,点燃了连在一起的曹军战船,曹操大败而逃,狼狈逃回许昌。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二场大战,“孙刘联军”漂亮地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夷陵大战
  作战双方:刘备 孙权 夷陵大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劝谏,毅然率大军伐吴。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猛烈地使用火攻,将刘备驻扎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联营付之一炬,刘备大败而逃,最终在白帝城悲怆地死去。

5,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是什么?

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2、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 (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 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中国背景 自卫抗战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为确保首都安全,中国统帅部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集中兵力准备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后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 ,试图赶敌下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淞沪会战 (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台儿庄大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型关大捷 (抗战著名战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盘点:抗日战争中的12个著名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