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有朋自远方来,”到底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有朋自远方来,”到底什么意思?
- 2,方七百里的方和有朋自远方来的方分别是什么意思
- 3,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什么意思
- 4,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啥意思
-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到底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释义: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内容简介: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2,方七百里的方和有朋自远方来的方分别是什么意思
方七百里:方指方圆、面积大小,有朋自远方来:方指地方、地点 一、方七百里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白话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出处:先秦·列御寇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二、有朋自远方来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三、方拼音:fāng 释义: 1、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方形.长方形 2、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方根。平方。开方。 3、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4、一边或一面:方向。方面。 5、地区,地域:地方。方志。方言。方物。方圆。方隅(边疆)。方舆(指领域,亦指大地)。 6、办法,做法,技巧:方式。方法。教导有方。贻笑大方。 7、种,类:变幻无方。仪态万方。 8、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方。 9、违背:方命。 10、正在,正当:方今盛世。方兴未艾。 11、才,刚刚:方才。如梦方醒。 12、量词,多指一立方米:土石方。 13、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几方石章。 14、姓。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游方[yóu fāng] 云游四方:~僧。~和尚。 2、魔方[mó fāng] 一种智力玩具,是一个可以变换拼装的正方体,由若干块小正方体组成,六个平面色彩不同。游戏时使六面颜色混杂,经过转换,以恢复原状。 3、方剂[fāng jì] 中医指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当药物及其用量,指明制法和用法的规范化药方。 4、丹方[dān fāng] 单方。 5、偏方[piān fāng] 民间流传的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的中药方。
3,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什么意思
前后句反差造成转折或者纯搞笑的效果,有朋友从远方来,不管从多远来都给你宰了,就是字面的意思。 原句出自孔子的《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释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用法】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通“悦”,愉快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远方:远处;远地。 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将军甘延寿、陈汤的典故,他们征讨一直和西汉作对的郅支单于。大胜之后,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发去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4,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啥意思
【释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用法】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自:从,这里指从远方来 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 乐:快乐。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远方:指遥远的未来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译文: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扩展资料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 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君子之行,圣人之心是学生立身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知就不要学圣人之学。此时虽不知圣人为何行止,但要有君子的基础,这是我们学习基础也是不可含糊的东西,心性不可在此有一丝一毫的偏颇,否则学之大患,行之大难。以后的世间各种缘法起始处行之也知如何约束自己。虽不可能遍成大家但也不坏一世苦读修身之功。 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一语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好客与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