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等于几,一加一等于几?
本文目录索引
1,一加一等于几?
1。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也可以不等于二。一加一等于一零(即二进制)。
2。从理论上讲,就是矢量的一致性,学过数学或物理的人可能都记得矢量这个概念。当把两个有方向性的参数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四种情况发生: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一大于一小于二;一加一大于零小于一,一加一等于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两种极端的特殊情况,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和一加一小于零(变成了负数),因为企业管理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问题,有太多的随机因素和不定因素,这也正是它有魅力的原因所在。进制)。
3。只要没有限制,1加1等于几都可以~!
1
1=1
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等于一堆
1
1=2
数学课上老师教的
1
1=3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生了个小孩,一共变成3个人
.........
当然,如果再加上单位的话,答案就更多了
如
1周
1周=14天=
小时
=
=
1里
1里=1000米
2,一加一等于几
等于二,因为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说明:以上的资料是查来的。
3,1+1等于几?有多少种答案?
如下: 1、1+1等于2。 2、单位不同时,如1小时加1分等于61分。 3、在急转弯时,如1加1,答案是11。 4、智力测验时,如一滴水加一滴水等于一滴水。 5、在猜字谜时,如一加1,答案是十。 6、一加一,答案是王、丰、卅等。 7、1+1=14(一周加一周是14天)。 8、1+1=120(一分钟加一分钟是120秒)。 9、1+1=7200(一个小时加上一个小时是7200秒)。 10、1+1=60(一个30天的月加上另一个30天的月是60天) ;1+1=62(一个31天的月加上另一个31天的月是62天)。
4,1+1等于几?有多少种答案?
第一种答案: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答案: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答案: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种答案: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举例子: 1、1+1=2 (算对的情况下)。 2、1+1=1、3、4......任何数(精神病人计算方法)。 3、1+1=1(狼和羊在一起,狼吃掉了羊)。 4、1+1=3(爸爸+妈妈+宝宝)。 5、1+1=7(一 + 1)。 6、1+1=10(一只手+一只手=10个手指)。 7、1+1=11(1+1=1 1=11)。 8、1+1=20(一双手+一双手)。 9、1+1=14(因为1+1=2,下午2时是14时) 或(1周+1周)。
5,一加一等于几?
首先,我们从小就应该知道1+1=2。但在什么脑筋急转弯中,1+1=11了就,这种乱七八糟的不去说。正规的来说:
在物理学中的电路问题中1+1可以=1,1+0也可以0;在化学中,1+1可以=1,可以=2,可以=3......;在数学的代数学中,1+1不再是单纯的计算了,而是哥德巴赫猜想的“1+1”的证明题了。不说这个了,说说生活中的1+1吧……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因为这时1+1=1;但如果你有一份愉快,我也有一份愉快,那么交换一下,每个人就都有了两份愉快,这时1+1=2了;同样如果你有一份难过,我也有一份难过,那时再交换一下,每个人就只有半分难过了,这时1+1就=1/2了
1+1=0(一次生加上一次死,你什么也没有得到)
1+1=1(一条河流如另一条还是一条河)
1+1=2(这个答案是众所周知的)
1+1=10(计算机二进制)
1+1=6(一家三口加上另一家三口是6个人)
1+1=14(一周加一周是14天)
1+1=120(一分钟加一分钟是120秒)
1+1=7200(一个小时加上一个小时是7200秒)
1+1=60(一个30天的月加上另一个30天的月是60天)
1+1=62(一个31天的月加上另一个31天的月是62天)
1+1=田
1+1=王
1+1=11
......
以此类推,答案有无数个,比如爸爸的一份爱加上妈妈的一份爱爱是无尽的爱;一个学校加上另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也不是一定的;世态总在不断变化,所以1+1从来没有准确的答案,谁也无法说出下一刻1+1从这种角度来看会等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