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分界线,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是以什么为分界线的?
本文目录索引
1,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是以什么为分界线的?
按照地理区划划分,有几种划分方式:1、四大地理区划: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2、六大地理区划: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3、七大地理区划: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由于中国疆域宽广,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人文、经济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相比而言七大地理区划应用的更为多多一些,相比而言反映各地域的特点更为细致! 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划分,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即“两线三区”,其中一条线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界线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另一条线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连线。 按照传统的饮食习惯划分,由于中国的主要主食为大米和面粉,因此又将以面食为主的地方称为“北方”,将米饭为主食的地方称为“南方”,即“北面南米”。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不能纯粹按照饮食习惯来划分南北方。 一般而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是将中国东部季风区分为“南”和“北”,即“北方”是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南方”是东部季风区的南部,它主要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割线,将秦岭-淮河以北划为北方,将秦岭-淮河以南划为南方。比较巧合的是,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中国一月份时的0度等温线通过的区域,也是800毫米等降水线分布的区域,同时它还是中国暧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以及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中国南北方怎么划分
1、中国南北方划分就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2、从气候特点看: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3、农业及风俗: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茶叶等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人们平常所说的“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扩展资料:1、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2、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分界线
3,南北方分界线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气候特点。 从气候特点看,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在2008年9月28日上午,国家测绘局测绘成果管理与应用司司长李永雄在召开的测绘局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关于江苏有地方在建南北分界线的纪念碑问题时,表示该纪念碑建造要按法定程序报批,并经审核批准。 李永雄认为,作为南北分界线本身来讲,它是一个带状的,即使将来有一个具体数据的话确定它也要依据一定的科学性,标志具体建在哪个地方经过科学认定后还要经过法定程序报批。国家测绘局已经责成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去了解情况。 2009年4月17日,矗立于江苏淮安市区古淮河上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的真容已全面显现。 标志物为一个微缩地球,位于红桥中间位置,也是河道中心线位置。球体分为南北两半球,北侧为渐变冷色调,南侧为渐变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 扩展资料: 南北方分界线历史意义: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水利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古就有尧舜禹治水的传说,宋金战争以后,南宋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保持着传统,金国推行了改革,改旱涝保收农田为连片的旱地,以马代船,这次改革导致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稳定,是南富北穷的转折点。 由于没有注重水土保持,没有给水留出空间,所以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干旱和土地荒漠化,致使农业平均产量低,供水困难,经济不能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从北方转向南方的转折点。中原地区的农业不再富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北分界线
4,中国南北极分界线在哪里
中国南北极分界线在江苏省维安市南北分界桥。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淮以南都是种水稻、吃大米的。 秦岭淮河两侧的中国人南北意识之强可谓有目共睹,小到豆腐脑甜咸、大到国民性格异同, 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不少国家的国民会把本国划分为南方、北方,并将自己按格填空或归于南方人,或自视北方人,比如意大利、德国以及150年前的美国,两情欢悦时南方嘲笑北方,或者北方揶揄南方,不但无伤大雅,反而增添不少乐趣,若是实在相看两厌,则极有可能一拍两散、大打出手。 对于这种国民心理我们称其为“南北意识”,这些国家南北方的界线多数由历史习惯形成,并不存在显著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但中国是个例外,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带),甚至还有学者将秦岭继续向西延伸,与昆仑山脉(包括阿尼玛卿山)或祁连山脉相接,将南北分界线贯穿整个中国。来源:科学大观园 (2018年04期)
5,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是哪儿?
这条分界线就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河南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干流,经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一千七百公里。 在分界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植被,还是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差?。 从气候区域分类来看,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也正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南侧属亚热带范围,一年最冷月均气温不低于零度,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七百五至一千三百毫米;北侧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低于零度的寒冷期,普遍在三十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八百毫米。 从气候学和天气学角度来看,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气象专家预测,由於全球性气候变暖,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将由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