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史铁生,合欢树的作品原文
本文目录索引
1,合欢树的作品原文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1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2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3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4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5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2,《合欢树》原文是怎样的?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1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2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3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4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创作背景 关于合欢树的来历,史铁生母亲到劳动局去给史铁生找工作的那一年把合欢树当做含羞草栽种在花盆里,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比较茂盛。又过了一年,合欢树被移出盆,栽在院子里。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健康变残疾,作者因残疾而对生命有所感悟,并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而后写出下这篇散文。 作品主旨 《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这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历来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母题之一。在这篇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无论在她生前还是在她身后。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些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述母亲的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3,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代表着什么?
①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合欢树是史铁生个人成长诗意的象征。②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体现。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③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呈现的的另一种方式。④合欢树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的象征。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是因为他的眼中看到的是母亲。
4,合欢树的主要内容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文章。它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向我们叙述了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也就是出名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其中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款款的深情,这一份真情并非像朱自清看到父亲背影时的那种辛酸和怜惜,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的深深的愧疚和伤痛,正是从这种让作者“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的愧疚和伤痛中,我们领略到作者对母亲深不见底的追思。 从行文思路上看,有人会说,文章要写的是怀念母亲,第一段为何要写“我”的年少气盛、轻易容不下母亲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比自己好?为何又要写母亲夸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儿子好来打击儿子的自尊心?先说第二个问题,说母亲的行为是出于自夸,那是我们像作者小时候年少不更事一样误解了母亲的用意——当儿子在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母亲心中自然高兴,在这个时候说起她自己小时候的骄傲,既有让儿子一起分享自己回想美好往事所带来的快乐的成分,也有鼓励和鞭策自己的孩子百尺竿头更上一步的意味,只不过“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没经验,她想不到这会给“我”的自尊心带来莫大的伤害,结果好事办坏,让“我”故意拿“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这样的话来笑她,还“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所以,打击儿子的自尊心不是她的用意。接着说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自己的年少气盛、轻易容不下母亲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比自己好,那是对自己的莽撞给母亲带来尴尬(从“她就解释”的行为中看得出来)和伤害(“把她气得够呛”)的一种追悔,所以,对于中心表达而言,这不是一种游离,反而是一种铺垫,一种强化。 第二段写“我”病中一心想着写小说,没有顾及母亲想治好儿子的病的那种虔诚和希望的感受,竟然说出“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的话,而且产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的想法,辜负了母亲的一番殷殷心意,也写母亲为治好“我”的病而四处奔波的毫不气馁的精神以误伤了“我”之后的惊惶不安与自责,正是母亲的这一番惊惶不安、自责,与作者一心想着自己的小说创作却很少留心母亲感受的做法形成有力对比。如此行文,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对往昔错对母亲的自责与愧疚。 第三段写母亲对治好“我”的腿绝望之后,极力鼓励和帮助“我”从事文学创作。 文章的主体从第四段开始,围绕合欢树这个意象抒写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之后的深藏于内心的对母亲的强烈的思念。在淡淡的叙述中,作者竭力抑制住内心刻骨铭心的思念。 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内心思念的刻骨铭心和对它极力的抑制? 一、出名之后,作者为母亲无法与自己分享成功而感到烦乱不安,到小公园躲避好心好意的记者并责问上苍的不公,而后到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者并没有尽力宣泄这种令他烦乱的思念,而是极力地抑制它,把思念化为一杯苦水,独自一人慢慢啜饮。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艰辛之后的成功怎么会让史铁生心烦意乱呢?那是因为长大以后,史铁生既明白如果没有母爱、无私而深沉的母爱,在艰难的日子中自己是难以支撑过来的,也清楚自己想获得成功其实在很多程度上就是为了报答这一份无私的母爱,等到熬出了头,可愿望却无法实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是如何围困史铁生的魂灵,我们可想而知。所以,此时的成功带给史铁生的不是喜悦而是心烦。 二、作者“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这“推说”二字就可突出作者内心的情怯,他来到大院是本是想见见小院,想见见母亲生活过的小院,但是与游子近乡情怯相似,他来到大院就再也没有勇气到小院里去,那是因为他怕无法承受睹物思人的伤痛,甚至当老太太们为了抚慰他对母亲的思念而提议他到小院去看看那棵合欢树的时候,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去不太易”。 三、作者为老太太们所提到的一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事所触动,终于鼓起勇气正视内心情感想去看看那棵树,却又因为“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要求人背才能到小院去,会被人窥见自己见到那棵母亲生前侍弄过的合欢树时不能自持的样子,再一次选择默默承受,“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把“悲伤也成享受”。 上面这些行为所透露出来的是强烈的思念和刻意的隐忍的斗争,是坚强与脆弱的矛盾,这把史铁生折磨得好苦,让他愧疚,让他悲伤,也让人从中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那份追思的刻骨铭心。 有人不解:文章为什么要出现“合欢树”?它有什么深意呢? 一、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文中“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两句话不显山不露水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能把铺垫做得如此绝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合欢树本身就是明证,也是见证。说是明证,那是因为母亲会为它没发芽叹息,会为它长叶高兴,会为它没开花念叨;说是见证,那是因为它见证了母亲对史铁生无私而坚忍的母爱。 二、合欢树更是一种象征。因为在母亲的潜意识里,这棵第二年没有发芽让她叹息了一回、第三年长出叶子让她高兴了很多天、不能早点开花让她念叨的合欢树,正是病儿史铁生的影子;在作者眼里,这一棵耗费母亲不少精力、让母亲牵挂、如今长大开花的合欢树正是自己的影子。 三、更耐人寻味的是,“合欢”二字,让我们婉婉转转地读出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悲伤:母亲和我总是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一起享受我成功的快乐,可如今……。儿子在成功之日特别想与昔日为他的身体和文学创作而辛勤操劳的母亲共享快乐,可母亲却早已不在人世,合欢树会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掩卷思之,真是回肠荡气,心酸不已。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一、作者对母亲的追思之情深入骨髓,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却是内敛的——心烦、愧疚与悲伤就像轻度发酵的茶叶悠悠散发着茶香那样,徐徐地吐露出绵长而醇厚的思念。二、作品构思精巧缜密。内容上,先叙写十岁和二十岁时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往事,为下文借合欢树抒写追思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只有母亲为儿子作出了身心的付出,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追思的真实与真挚,也成了追思的一部分;意象安排上,合欢树既成为维系母爱、维系儿子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物象,也成了思亲情苦的反衬物。
5,史铁生的《合欢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求帮助!
文章采用托物言情的写法.篇名虽是《合欢树》,但文章一上来,笔触并不落到合欢树上,直至母亲去世后,偶尔回到旧址,才由邻人嘴里提及“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虽未直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甚至连物都未能目睹,只写了当人们提及合欢树时“心里一阵抖”,但这足以令人感到万般思念,情系“合欢”,触物及心;也自然使人想到树已亭亭如盖,而植树人已离世而去,因而产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伤.这样的托物言情,委婉含蓄,实在胜过千言万语.
“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亲爱.”有的同学说:“合欢树是一种爱的见证,它见证了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