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简介,求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简介(各50字左右)
本文目录索引
- 1,求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简介(各50字左右)
- 2,关于淝水之战的故事
- 3,淝水之战简介50字
- 4,求谢氏淝水之战简介
- 5,淝水之战简介 淝水之战的统帅是谁
- 6,淝水之战的简介
- 7,简述淝水之战的背景,结果及影响
- 8,东晋的北伐和南北战争--祖逖北伐,桓温北伐,淝水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
1,求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简介(各50字左右)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淝水大战”是东晋击败前奏大将苻坚的著名 战役。公元383年,前秦荷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军队, 大举南下。东晋宰相谢安 命谢玄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大破秦军.谢玄乘胜攻 占洛阳、鼓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为姚苌所杀。
2,关于淝水之战的故事
战役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 淝水之战的经过
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 谢安(320~385)
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折屐齿”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小儿辈已破贼!”)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3,淝水之战简介50字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 十二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 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扩展资料 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苻坚南下前,文武大臣苦劝他不要轻举妄动,只有那些另有图谋的人表示赞同,例如慕容垂,因为他们就等着苻坚一到前线,就有机会散伙,各奔前程。 前秦的不合在敌我交往中就显示得很明白,前秦派朱序前往东晋劝降谢石,朱序居然吃里扒外,劝谢石趁前秦大军尚未集结的时候发起进攻,先声夺人。本来打算采取保守战略的谢石,听了此言决定放手一搏。 前秦的内部都涣散成这样了,这仗先败了一半。因此,当前秦的军队在前线时,朱序一声喊,那些貌合神离的将领马上趁机散伙,调转马头就跑,可以说,不是东晋的军队击溃了他们,而是他们自行解散了。 慕容垂等人就等着在前线散伙,因此一看情况不对,马上拉着自己的三万部队走人。真正跟东晋作战的,其实是苻坚的嫡系部队,打得也很卖力,苻坚自己都吃了箭。然而,一方面要制止阵前散伙的杂牌部队,一方面还得与敌人作战,吃败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淝水之战:苻坚败于内部崩溃
4,求谢氏淝水之战简介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地点:安徽瓦埠湖 主要人物:谢安,苻坚 战胜国:东晋 战败国:前秦 淝水之战概况:中国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段)击败前秦进攻的战役。东晋太元八年( 383 ),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晋。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东晋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一致对敌。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 8 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 。十一月 ,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涧(今安徽洛河),大破秦军前哨 ,斩梁成等秦 将 10 名,歼敌1.5 万 。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 。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则想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于是下令稍退。然而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加以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大败秦军。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谢玄乘胜收复洛阳、彭城等地。苻坚身中流矢,单骑而逃。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5,淝水之战简介 淝水之战的统帅是谁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名 称
淝水之战
地 点
东晋豫州淮南郡淝水附近
时 间
公元383年11月
参战方
东晋,前秦
结 果
晋朝大获全胜
参战方兵力
东晋北府兵8万人
前秦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
伤亡情况
东晋五千人
前秦嫡系部队全灭,其他兵力叛亡
主要指挥官
东晋:谢安 前秦:苻坚
影响(前秦)
国家一蹶不振,苻坚被叛将所杀
影响(东晋)
收复了一些失地,40余年的和平
将领(前秦)
苻坚、苻融
将领(东晋)
谢玄、谢石、谢琰、桓冲、桓伊
转折关键人物
朱序
6,淝水之战的简介
一位美丽的少妇刘淑珍,带着四岁幼儿谢灵运,来到梅岭墓地祭拜王、谢两族的祖宗陵园,她面对“晋赠屯骑校尉兵部秘书郎谢公墓”,深情追忆起这一位生而不惠的夫君谢瑍,是怎样被一场震惊后世的“淝水大战”打造成一位“假痴不癫”的英雄……
故事从晋太元三年(378)二月说起,秦天王苻坚吞并了燕国、西凉、代国后,统一了长期纷扰割据的北方诸国,这原本是一桩了不起的历史功绩,但他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继续张扬武力,举四路大军,入侵晋地。一场襄阳血战,打了十个多月,使刘淑珍痛失双亲,孤身逃至广陵北府军营,向未来的公公谢玄将军求救。
然而,当她悲极、累极晕倒在北府军营后,苏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七舅王献之夫妇的新安公主府。父母已逝,不能复生,她在丞相谢安的主婚下,正式嫁入谢府。
谢王联姻,本属门当户对。但当新娘刘淑珍左等右等忍不住自已撩开霞帔,却发现坐于身边的新郎,长得很英俊,却是一位天生痴愚之人。一种无可言语的悲哀之情,在她心中油然而生,这难道就是自己的命?她悄悄起床,碾墨写字,龙飞凤舞,露出一手王家笔法。
这时,谢瑍来到她的身后,看着她写字,脸上露出似懂非懂的傻笑。刘淑珍心中一愣,“夫君也想学字?”傻谢瑍点了点头。她重新铺上一纸,教夫君运笔写字:“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她由此萌发了启蒙傻夫君“勤能补痴,勤能治愚”的念头。不料,她的一番不懈努力,使谢玄将军也萌生了将儿子培养成一员北府武将的念头。
于是,一位依靠祖荫当上六品文职秘书郎的谢瑍,被父亲谢玄带入北府军营,交给二位北府校尉张虎、刘裕,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从长短兵器,到野外生存;从绝路逃生,到使用反间计,痴呆谢瑍真的被打造成一位驰骋疆场的北府英雄。
晋太元八年(383)八月,一场秦晋“淝水之战”爆发,丞相谢安交给谢玄三个锦囊,制定了“敲山震虎”、“假痴不癫”、“反间计”等三条妙计,谢瑍由此被身先士卒的谢玄派作信使,传递战书,致使秦王苻坚以为晋军无人,才派一个痴儿前来挑战。
想不到,傻谢瑍经过北府军营的一番打造,上了战场,并不真的痴呆。他被扣押为人质后,设法死里逃生,与潜伏在秦军兵营中的一批晋国降将朱序、徐元喜、王先等串联一气,使出了扰乱军心的“反间计”。秦军百万之师,从“投鞭断流,荡平东南”,化作“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慕容垂、姚苌等鲜卑、羌人降将东山再起,致北方再度陷入分封割据。秦王苻坚也被他所册封的龙骧将军姚苌俘虏,最终缢死于五将山的新平佛寺。
东晋淝水之战,系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军事战役之一。秦王之败,败在穷兵黩武,不听劝阻;败在内部分裂,降将思乱;败在兵力分散,临战后撤。而晋军之胜,胜在知彼知己,临危不惧;胜在将相和睦,士卒用命;胜在假痴不癫,以弱制强。
五年往事如一梦,战争是一场灾难,无论胜败双方,为君为臣,为相为将,都已魂飞九泉,化作一丘黄土。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美少妇刘淑珍牵起谢灵运的小手,坐上一辆豪华的谢氏马车,迎着初春的阳光,奔赴吴郡钱唐,奔向新的人生。
7,简述淝水之战的背景,结果及影响
1、背景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2、结果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 3、历史影响 淝水之战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扩展资料:淝水之战的分析: 东晋击败前秦,似乎是最不可思议的。虽说东晋也有积极的战略战术准备,主战派谢安等人指挥若定,主动迎战,利用间谍向敌人内部渗透,在关键时涣散敌军,同时也因为淝水这样的天然险地,有效阻遏了敌军迅猛的攻势。然而,这些战略战术并没有制胜的必然性,获胜的概率远远低于赤壁之战的火攻战略。可以说,东晋的战略战术是正确的、高明的,但未必是制胜神器。 先秦军队到底碰上了诡异的事情,导致一败涂地,这个要看先秦军队的组成。苻坚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北方,结束了纷争割据的混乱局面,其中依仗的大都是奇才王猛的策略,无论是政治经济上的安邦定国,还是军事上的攻城略地,都是一路高歌。 然而,即使是王猛这样的能人,临死前还是苦苦叮嘱苻坚不要进攻东晋,首要任务是安定内部,防备鲜卑和羌。这当中除了因为王猛是汉人,对东晋有着天然的故国之情,更重要的是,王猛清醒地意识到:苻坚的军队是一只庞大而混杂的队伍,更准确地说是一只松散的联盟军队,如果在北方驰骋,各大部落还有共同利益约束,不致有意外,但如果攻打晋国,那么这只联盟军队失去了共同的利益诉求,解散是很自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淝水之战:苻坚败于军队阵前自行解散
8,东晋的北伐和南北战争--祖逖北伐,桓温北伐,淝水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公元383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