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排名,三国演义中,排名前十的谋士,诸葛亮仅排第三,第
本文目录索引
- 1,三国演义中,排名前十的谋士,诸葛亮仅排第三,第一是谁?
- 2,《三国演义》谋士排名如何?你认为最厉害的是谁?
- 3,三国谋士排名前100名
- 4,三国谋士排行榜
- 5,三国演义谋士排名
- 6,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排名?
- 7,三国中十大谋士排行榜应该是怎样的?
1,三国演义中,排名前十的谋士,诸葛亮仅排第三,第一是谁?
翻开我国历史的画卷,如果说能有一本书是我国历史事件的集大成者,很多人肯定说是《三国演义》,司马迁纪传体的《史记》和司马光编年体《资治通鉴》都是王侯将相上层社会所读的书籍,只有《三国演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三国演义》最引人入胜莫过于在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两国外交、军事战争中所用的兵法谋略、计谋,在现代商场和职场中有很大借鉴意义。 《三国演义》也展现了,在封建的统治当中,无论是对皇帝皇权至高权利的争夺,还是帝王的用人之术,战争谋略之术,都离不开谋士;历史上曾出现了众多夺位的现象,同样更是有用不甘被皇上暴政反抗的现象,这其中都有谋士参与;其实《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典型谋士斗争的例子,众人不甘董卓的大权从而奋起的讨伐;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成功的把天下分成三份,出现了鼎立的局面。《三国演义》中都有哪些十大谋士呢?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在排名当中诸葛亮仅排第三,第一到底是谁呢?曹操竟然都玩不转! 第十名就是戏志才,相对这个人来说曹操的崛起离不开这个人,他在曹操的眼中作用也是完全能够跟郭嘉相提并论。因为当时刚崛起的曹操并没有很好的出身,所以很多的大臣也是并不愿意跟随他,正是因为在戏志才的帮助下,曹操才有了能够占据三分天下的实力! 第九名沮授,这个人我们都知道他是袁绍的手下,而且更是首席的谋臣从这里我们也是能够看得出来,他的才能是非常不错的。袁绍也是有着四大谋臣,但是相对沮授来说这四人当中,第一名的位置肯定就是用他的; 他对事情的预见性十分的强,更是非常善于制定长期作战的计划。
2,《三国演义》谋士排名如何?你认为最厉害的是谁?
《三国演义》中谋士众多,如果把他们排列一个大榜单,是一件很不容易也很繁琐的事情。因而,本回答仅列出十大谋士,并按照演义中的实力进行排名。这十大谋士分别是: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荀彧、郭嘉、沮授、贾诩、程煜、庞统,最厉害的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呢? 十大谋士为何如此排名在十大谋士之后,还可以列举出一大串名单,比如,袁绍手下的田丰、审配、许攸、逢纪,曹操帐中的荀攸、满宠,刘备曾经用过的徐庶、法正,东吴阵营里的张昭、鲁肃、诸葛恪等等,以及吕布手下的陈宫,不知是哪个阵营中的陈登父子,等等。这些人中,都有展示自己智谋的突出表现。但是,《三国演义》中,这些谋士的事迹并不是太突出,或者只是短时间的出现在罗贯中的演义舞台,并没有展示其正史中的实力。 袁绍手底下的谋士除了郭图尽出馊主意而外,其他几人都是非常厉害的谋臣。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袁绍的更多信任,内讧消耗了他们的智谋,随着袁氏集团的迅速灭亡,他们也很快消失在历史舞台,没能在此后的三国时代一展风采。既然如此,同是袁绍谋士的沮授,何以能够入围“十佳”呢?原因很简单,沮授的智谋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战术之上,而更多的是其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和谋划。荀彧在评价袁绍谋士时,对田丰、审配、许攸、逢纪等人很是不屑,独不敢轻视沮授。 官渡之战沮授被俘,曹操非常想得到他,曾经劝降道: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曹操的话很中肯,袁绍之所以能够称霸河北,是采用了沮授的建议,夺取了青州、并州、幽州,实力雄居天下。沮授还曾经献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袁绍胸无大志,没有采纳而错失争霸天下的良机。 沮授战略上高瞻远瞩,战术上也也深谙韬略,官渡之战时,分析形势,认为曹操粮草不继,利在速战。因而劝谏袁绍与曹兵打消耗战,让曹操不战自退,然后趁机进攻。袁绍不仅没有采纳,还治了沮授的罪。 沮授不仅谋一役而且谋全局,不仅谋全局而且谋天下。可惜的是,此人投错了主子,也深为愚忠所害。若是在曹操帐下,必定会建立不朽功业。 以沮授为标杆,本回答列出十大谋士,其排名也以战略、战术、功业三个标准来衡量。 贾诩程煜庞统是战术家这三个人中,以庞统智谋最高,尚未出场便先声夺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给予读者无限的期待。一出场时,果然也显得十分厉害,给曹操献连环计,帮助周瑜火烧战船,赢下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时代。耒阳断案如神,才华震惊了很少服人张翼德。征伐蜀中时,开始也节节胜利,给刘备的上中下三计,足以显示凤雏的才华。 但是,庞士元议取西川不过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总体战略中的一大步骤,并非庞统的创举。遭遇蜀中名将张任之后,庞士元遇到了劲敌。此时,庞统不听诸葛亮劝阻,贪功冒进,失去了对局势的准确判断而在落凤坡殒命。 贾诩与庞统一样,是一个战术大师,最出彩的是张绣与曹操的战斗,料敌制胜,搞得曹孟德很是头疼。加盟曹操阵营之后,便在众多的谋士中不显得十分突出了。最精彩的一条计策,就是曹操故意涂抹书信离间了马超与韩遂,取得对阵西凉部队的胜利。 贾诩排名较低的原因,还是书中没有突出他对全局战略的分析判断,把握全局这样的能力有关。贾诩也有自知之明,进曹营之后便极少出头。其实,贾诩还是善于判断局势的,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归附曹操,是他准确地预见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正是因为其智商过人,低调从事,才得以高寿。仅凭这一点,贾诩就能排在庞统之前。 程煜最主要的战绩是在曹操征讨徐州时,镇守大后方,抵抗了吕布的疯狂进攻,确保不丢失一座城池。程煜为人慷慨豪爽,也十分的低调,最终活了八十岁,帮助曹操成就霸业,辅佐曹丕建立曹魏王朝,进入三国演义谋士十佳,实至名归。 陆逊荀彧郭嘉有大智慧这三人中,陆逊是最具大智慧者。荆州的前敌指挥官原本是吕蒙,实际的操作者则是陆逊。《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对吕蒙有几分忌惮,为了麻痹关羽,东吴雪藏吕蒙,任命年轻的陆逊袭取了荆州。实际上,这条计策也是陆逊所出,把关羽调出荆州,然后白衣渡江,乘虚一鼓而下。 荆州是东吴必须占据的地盘,否则,“东连吴会”,虎视江南,孙权也难安寝,陆逊这条功劳真的是太大了。 最著名的夷陵之战,则千真万确是陆逊指挥的,这场战役堪称《三国演义》中最惨烈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又一次拯救了东吴。这一仗,陆逊独当一面,以主帅的身份决胜强敌,“书生拜大将”则是郭嘉望尘莫及的。 郭嘉要排在陆逊之后,原因有两点。没有做过独立统帅,亲自带兵打仗是其一,而且,寿岁不高也限制了其智谋的发挥,没能赶上与诸葛亮、周瑜、陆逊这样的高手对敌的历史机遇,其谋士能力尚未得到完全的真正的检验。 荀彧在战略预判方面一点都不输给郭嘉,战术能力也堪称一流。从其资历、智谋等方面来看,都无愧为曹营第一谋士。 这三位具有大智慧的谋士,与前面讲到的沮授一样,达到了战略家的层面,比一般的战术家要略高一个层次。但是,若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相比,则又要输一个档次以上了。 前三名有独立称霸的实力周瑜是东吴第一统帅,从孙策时期起,就是与主将并驾齐驱,共成大事的谋略家。周瑜遇到孙伯符时,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意思便是并肩作战,而非仅仅充当一名军师。孙策也认可周瑜的说法,大喜道:“吾得公瑾,大事偕也。” 赤壁之战,孙权全权委托周瑜率兵与曹操作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举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周瑜的军事才能属于超一流的存在,战术上也是非一般谋士可比。罗贯中写周瑜的智谋非常有霸气,有王霸之象。这一点,远非陆逊、荀彧、郭嘉所能企及。 诸葛亮后期虽然辅佐刘禅,但蜀汉的实际权力却在孔明手中。倘若诸葛亮有野心,取刘禅而代之,也是能够建立政权,与曹魏、东吴一争天下的。 司马懿自不待言,虽然他本人没能建立王朝,但却步步紧逼,逐渐篡夺了曹魏的最高权力。计赚曹爽,司马懿很顺利地夺取了兵权,为司马昭称王,也为司马炎篡魏奠定了基础。而其子孙的能力远远不及司马懿,只是其准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局势,尚且没到称霸的时机而已。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司马懿是两大境界最高、能力最强、智谋最深的谋士,应当并列第一。此二人在长期的对峙中,是各自王朝的最高军事统帅,这一点,唯独只有周瑜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司马懿、诸葛亮一攻一守,攻得漂亮,守得完美,共同导演了三国时期最精彩的大戏。而且,审时度势,不称王霸,是“十佳谋士”中遥遥领先的大军师家,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要说诸葛亮稍微领先司马懿,也非常有道理。三国鼎立之时,司马懿并非主角,没能亲手左右这样一场历史大变局。 实际上,曹操、刘备、孙权也是大谋略家,可以借用韩信的那句名言来解读,这几位善于将将,诸葛亮等人再厉害,也都是他们的谋臣。
3,三国谋士排名前100名
三国时期的谋士其实非常多,在我心中前五名的名单如下;第一、郭嘉;第二、诸葛亮;第三、荀彧;第四、庞统;第五、法正。 首先来说说排名第一的郭嘉和排名第二的诸葛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来看,诸葛亮才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是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其实是不如郭嘉的,这一点从蜀汉和曹魏的发展就能看出来,郭嘉是曹魏阵营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师,而且曹操的霸业也都是靠着郭嘉才发展起来的,而蜀汉虽然也是以诸葛亮为核心,但是诸葛亮并没能帮助刘备将蜀汉发展壮大,所以说郭嘉才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最强军师。 其次来说说第三名的荀彧和第四名的庞统,这两位其实分别是郭嘉和诸葛亮的低配版,荀彧本身就被誉为“王佐之才”,也的确是帮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但是荀彧的计谋其实没有郭嘉和诸葛亮那么神,这也是荀彧不如郭嘉和诸葛亮的地方。而庞统在外的名声可以说是与诸葛亮持平的,毕竟一直有传言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庞统的战绩比较少,而且庞统还没有发挥真正实力就死了,所以本应该与诸葛亮并列的庞统也就只能屈居第四位了。 最后再来说说最得刘备喜欢的谋士法正,法正的谋略能力也是非常好的,否则法正也不可能帮助刘备夺取那么多座城池了,但是法正比起前面四位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计谋太过冒险,若是计谋出了什么问题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说法正的“长板”或许是比诸葛亮等人更长的,但是法正的“短板”也比诸葛亮等人更短,所以法正只能居于他们四位之后了。
4,三国谋士排行榜
其实论排名,这个真的很难说谁更厉害,而且单论计谋也无法衡量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自古以来,单挑都是阴谋家取胜,但要治世,那就要才学广博才行,而要开疆扩土,那就要有谋城的大略。换句话说,贾栩,李儒计谋阴狠,或许能干的过诸葛亮郭嘉荀彧等,但不一定能治世。诸葛亮能治世,懂外交,会理政,但不一定懂战略。郭嘉对于军事战略的才华,三国里面是无人能及的,但是他不一定能治国。当然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对历史的了解而对他们做出的判断,所以说要去评定一个人的价值,我们只能看他做了什么贡献。而且应该综合的去看待一个人。如果说论战争谋略,郭嘉第一,陈宫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诸葛亮第五。论政治才能,诸葛亮第一,荀彧第二,曹操第三,鲁肃第四,刘备第五(不要惊讶,刘备说过,天下大乱,在于人心丧乱。此话难道看不出刘备有治世之才吗)若论个人计谋,贾栩第一,郭嘉第二,李儒第三(要知道,十八镇诸侯虽然是乌合之众,但当时也是兵锋正劲,李儒却差点用计把他们全吞了)沮授第四,曹操第五。若论综合能力,郭嘉第一,诸葛亮第二,曹操第三,荀彧第四,周瑜第五。(在这里特别要说的一个人是司马懿,他应该是很有才的,特别是军事能力,可能跟郭嘉都有的一拼,个人计谋,估计贾栩李儒也和他不分上下,政治才能可能会弱一些,也许会排在刘备后面。但问题是,三国里面并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有人说他不是和诸葛亮对垒了吗?非也,诸葛亮当时在蜀国那是大权在握,说一不二的,而司马懿那是前线和后方都受排挤和猜忌的。个人觉得要非给他个排名,那军事排第二,计谋排第二,政治勉强和刘备第五吧。)或许有人对以上评论不以为然,什么军事政治,这那的。我在举个个例子,远的不说,就说汉朝开国,论阴险,刘邦很厉害,但他不懂军事,论计谋,张良很厉害,但他不一定玩的过刘邦,况且也不懂军事,论战略,韩信那是兵仙战神,但他还是被刘邦阴了。
5,三国演义谋士排名
第一名:诸葛亮,智力超群,临危不惧,才华横溢,堪称谋士之首,又是个发明家,缺点:没有伯乐精神,用人不当。第二名:司马懿,沉稳机智,韧性十足,又会装疯卖傻,缺点:有诸葛恐惧症第三名:周渝,文武双全绝对少见,有赤壁之功排第3应该,缺点:脸皮太薄。第四名:陈登,才智过人,宁死不屈。缺点:不够圆滑,计不成计第五名:贾诩,旷世奇才,识时务,大局观强,缺点:不清第六名:郭嘉,当机立断,鞠躬尽瘁 缺点:身体太差第七名:田丰,沮授,形势判断专家,谋事之高手 缺点:谋人之低手第八名:扬修,心理学高手,智力过人 缺点:持才放旷第九名:徐庶,战略专家,缺点:以小家为重不顾大家第十名:陆逊,韬光养晦,暗藏杀机,缺点:内部关系处理不好。 《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cE7E9TPPrvLt30HMmG7Iw ?pwd=1vht 提取码:1vht
6,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排名?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荀?的才能实在是很难描述:他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其他的更是数不胜数,曹操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深根固本以争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先灭吕布后灭袁绍、四胜四败之说力劝曹操对决袁绍、官渡之战劝坚守以待敌之变、胜利之后建议平定河北以免二袁养成气候、阴出阳、业迫使刘琮投降”等,这些计策极具长远战略眼光,全是举一足而动全身,对今后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建议是他力排终议而最终曹操采纳。可以说,曹操从一个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与袁绍争锋的军事集团,进而成为北方统治者,与荀?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种复杂情况下,曹操随时都有“一着有误,满盘皆输”的危险,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刘备、袁绍、公孙瓒任何一个都有争雄天下的可能,然而为什么是他们失败曹操胜利?就因为曹操能采纳荀?正确意见,按照荀?战略策划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期间的时局复杂多变,在我看来,荀?的任何一计都不逊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论,荀?的思虑之深,眼光之远决不是其他人可以替代。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侍中守尚书令荀?,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与举兵,周游征伐,与?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月。……天下之定,?之功也。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按照荀?的计策行事,没有不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全是荀?的功劳。当然曹操的话有些夸大,但是并没有什么不实之处。作为统治者的曹操,能有这样的心胸,也是难得。
曹操称荀?为“吾之子房”,多数时候曹操远征在外,荀?镇守后方,治理朝政,总管军粮人事调度,代曹操行使权力,很多事情都是全权管理,这很像萧何。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为曹操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张良的功劳,也是荀?的风格,可以说,荀?集张良萧何的才能于一身,的确是“略不世出”的大才。出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地位不可超越,将他排在了第二位。然而荀?阻碍曹操为魏公,不管他出于何种考虑,却触犯了曹操的大忌,由于曹操急于架空汉帝权力,考虑倒荀?在曹营中特殊地位,在那之前他对荀?言听计从,不打倒他的话估计曹操难以如愿以偿,造成了荀?不得善终的悲剧。可惜的是荀?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大才,却仿佛远在天外的流星,不能像张良那样照耀千古啊。
曹公最重要的手下,像唐朝的杜如晦,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所以排名靠前,人品更是一流。他和李斯、萧何、杜如晦、李善长、赵普、范文程一样重要,估计没有尉缭、张良、陈平、贾诩、房玄龄、刘伯温等人聪明,但极端聪明的人往往建立不了这样的功业
第一位:诸葛亮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十七岁迁居到襄阳,他自己十分自信,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辅佐刘备,受到亲待,刘备得到他喜不自胜,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初见刘备之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以待天下有变的三分战略大计,为刘备的霸业指明了方向。
不久刘备被曹操击败,诸葛亮出使东吴,他的分析解除了孙权疑虑,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刘备抚平荆州,命他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与庞统入蜀,庞统战死后军力不足,调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平定州县,而后合围成都,升任军师将军。以后很长时间他镇守成都,负责国事治理与后方调度,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劝刘备登上帝位,封为丞相。而后刘备发动了对东吴战争,败于陆逊之手,托孤于诸葛亮。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劝戒不要伐吴,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他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不过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精锐部队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修正自己的战略路线,再次与东吴联合。此后他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有力地巩固了后方的稳定,随后几度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五十四岁病死于北征途中,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几次北征无功而返,大部分原因在于蜀国国力不如魏国,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正如贾诩所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再从刘备的知人之明和对诸葛亮的使用情况来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也如此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不过从他毙王双,射杀张合以及司马懿巡视他军营对他天下奇才的评价来看,其军事能力也是一绝。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全面,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三国演义神化他困东吴大将陆逊于阵中;还作书二十四篇。
诸葛亮是全才,也是天才。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苛于求全的性格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蜀国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跟他有很大的关系。魏延长于谋略,但诸葛亮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对魏延任用但不重用;李严押运粮草出了一些毛病,诸葛亮把他罢归田里;马谡有才,在南征时提出了“兵战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谋士,诸葛亮却让他为将镇守街亭,后又在本缺人才的情况下斩了马谡。其实诸葛亮更擅长在刘备这样一位明主手下做事,他在掌权后用人上有着不小的缺陷,纵观他的用人,由于他自己本身过于谨慎,对下属要求很是严格,使得这些人在他手下做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这些人只会听命行事,才能不得发挥。而且诸葛亮事必躬亲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从一定程度上打压的他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早在新野的时候,他和徐庶共事了刘备一段时间,后曹操获得了徐母,对徐庶的离去他没有强留,为母尽孝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下面的事则有点不近情理:刘封为刘备养子,非常有才能,史书记载他勇力过人,平定郡县,攻拔上庸等地所战皆克,是一员难得的年轻优秀将领,比刘禅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刘封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不救关羽有错误,但孟达的反叛和魏军的交战可以看出他对刘备还是忠心耿耿,刘封败回成都后,诸葛亮以封刚猛难治、刘备百年之后无人可治为由劝刘备把他了……;彭漾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得到庞统的认可和刘备赏识,平定成都后被提拔为“治中从事”,但他为人狂妄,登上高位后更是如此,得罪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刻进言把他贬到外地做太守,彭漾有些不满,酒后向马超发牢骚,结果马超向刘备做了报告,将彭漾下狱。彭漾酒醒后十分后悔,向诸葛亮写了很长一封道歉信,说身受刘备知遇之恩,无以为报,绝不是像马超说的那样要谋反,并隆重像诸葛亮道歉,表示要悔过自新,让诸葛亮代他向刘备进言。照理来讲诸葛亮该认真考虑才是,也许诸葛亮对彭漾印象太坏,反而劝刘备赐死彭漾于狱中……。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有着一定的性格缺陷,但诸葛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他身上散发出太多让人佩服让人学习让人崇敬的东西,让他的英名流芳千古。
其实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光辉形象。他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亲历亲为,为蜀汉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乃至对手的尊重。数千年来他一直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这一形象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历朝历代不乏贤才良相,然而不管他们有多么大的贡献多么高的才能,诸葛亮却超然于他们之上,成为智慧不可替代的化生。
诸葛亮排第一还用说吗,单说名气就够了,和关羽一样,已经被神化了,其他人只好委屈一点了,人毕竟不能和神比。
7,三国中十大谋士排行榜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评比的话,我认为排在前十的分别是:曹魏帐下的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陈宫;蜀汉的诸葛亮、庞统、徐庶;东吴的周瑜。 谋士,是国家的栋梁,特别是在战乱纷飞的时候,他们以惊人的谋略和智慧,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整体战斗力,为战局胜利奠定坚实根基。 三国时期若评选出十大谋士的话,我认为分别是下面几位: 曹魏的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陈宫 曹魏可谓人才济济,这要归功于当年曹操采取较为宽松的人才政策,使得众将归心。其中为曹操效力的有郭嘉被称为“鬼才”,可惜英年早逝;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之称,为曹操设计了统一北方宏伟蓝图,另外也是一名伯乐,为曹选贤举能。 荀攸,别号“谋主”,在活捉吕布、歼灭袁术、击败袁绍方面立下赫赫战功;“毒士”贾诩曾为袁绍部将,后追随曹操,赤壁之战曾力主安抚百姓,曹操不听,终致大败;“冢虎”司马懿是后起之秀,抵御诸葛亮六次北伐,最大的特点是隐忍;陈宫先是追随过枭雄曹操,后来又投奔到了吕布帐下,可惜的是吕布有勇,但是缺乏智谋,陈宫的计策无法充分地施展。 蜀汉的诸葛亮、庞统、徐庶 诸葛亮、庞统是蜀汉“卧龙和凤雏”,如果有一个辅佐即可以平复天下,可惜庞统早死,诸葛亮一人力挺刘备,终于形成三分天下局面。而徐庶在二位之前投奔刘备,一手策划火烧新野,后因老母被俘不得不在曹魏委曲求全。 东吴的周瑜 东吴最有名的要数周瑜,在赤壁一战大放异彩,计谋苦肉计、离间计等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有力地助推了东吴称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