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37句名言,鬼谷子37句名言学读?
本文目录索引
1,鬼谷子37句名言学读?
(搬运)鬼谷子37句名言
1、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2、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3、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
4、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5、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6、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7、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8、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9、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10、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11、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12、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13、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
14、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
15、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16、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17、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18、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19、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20、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21、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
22、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
23、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24、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
25、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26、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27、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28、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
29、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30、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
31、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32、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33、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34、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35、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36、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37、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2,三字经第37句是什么 12个字算一句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欲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3,鬼谷子经典名句
纵横捭阖,冷心为上。 ——鬼谷子 爱情·失恋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鬼谷子 秦时明月·励志·理想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鬼谷子 所处环境是命,所逢机遇是运。 ——鬼谷子 哲理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鬼谷子 国学·高考·中国·文化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鬼谷子 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 ——鬼谷子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鬼谷子 潜谋于无形 常胜于不争不费。 ——鬼谷子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鬼谷子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鬼谷子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鬼谷子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鬼谷子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鬼谷子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鬼谷子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然后能之。 ——鬼谷子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鬼谷子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鬼谷子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鬼谷子 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鬼谷子 哲理·秦时明月·喜欢
4,鬼谷子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这个世上,胜者生,而败者亡,在世事的胜负面前,生与死不过是必然的因果。 鬼谷子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鬼谷子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然后能之。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鬼谷子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鬼谷子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 鬼谷子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 鬼谷子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鬼谷子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鬼谷子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鬼谷子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鬼谷子 潜谋于无形 常胜于不争不费。 所处环境是命,所逢机遇是运。 鬼谷子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鬼谷子 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纵横捭阖,冷心为上。
5,有关语言的名人名言
对人类而言,语言是治疗苦恼的医师……
——米兰德(古希腊)《著作残篇》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著作残篇》
●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公众事物。
——T·E·休姆(美)《沉思录》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蒙田(法)《随笔集》
●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
——福楼拜(法)《包法利夫人》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
——席勒(德)《随笔》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温·卡维林(苏)《离别情》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鬼谷子(战国)《鬼谷子》
●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著作残篇》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本·琼森(美)《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
●谈话对各种年龄的人都有其乐趣,是很合理的消遣;但是,无知者的谈话就不算是一种“谈话”,不能给人们以任何乐趣。
——吉斯特菲尔伯爵(英)《给儿子的两封家书》
●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药方。
——吉普林(英)《演说》
●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
——巴尔扎克(法)《十三人故事》
●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叔本华(德)《附录与补遗·忠告与格言》
●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海涅(德)《法国的现状》
●有多少话人们不得不说,只是为了打破沉默。
——伊莱亚斯·卡内蒂(保加利亚)《人类的心境》
●有一种人,他为了摆脱内心的激动状态,自己常常需要说话和爱听别人说话。
——西蒙诺夫(苏)《没有战争的二十天》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谷梁赤(战国·鲁)《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都奔完了。
——莎士比亚(英)《爱的徒劳》
●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
——本·琼森(美)《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
●在一切言语甚至最普通的言语之中,都有着某种歌唱的韵味。
——卡莱尔(英)《论英雄和英雄崇拜》
●知识少的人,讲话讲得特别多;知识多的人,讲话反而讲得很少。
——卢梭(法)《爱弥儿》
●严厉的话像烧红的铁,深深地打下烙印。
——罗曼·罗兰(法)《母与子》
●只要你说话有权威,即使是撒谎,人家也信你。
——契诃夫(俄)《手记》
●临死的人是不会说谎的。
——罗·加列戈斯(委内瑞拉)《显灵节》
●互为爱慕的语言是动人的。
——武者小路实笃(日)《人生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聃(春秋)《老子》五十六章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春秋)《论语·泰伯》载曾参语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司马迁(汉)《史记·商君列传》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陈继儒(明)《安得长者言》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傅雷(近代)《傅雷家书》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
——莎士比亚(英)《哈姆雷特》
●说出拒绝的理由时,别忘了为未来的索要留下某种余地。
——阿瑟·赫尔普斯(美)《写于公务间隙的论文集》
●话不像话最好不说,话不投机最好沉默。
——萨迪(波斯)《蔷薇园》
●你若不说话,不会有麻烦。你若开了口,就得有才干。
——萨迪(波斯)《蔷薇园》
●在要说一些事之前,有三件事要考虑:——方法、地点、时间。
——萨迪(波斯)《蔷薇园》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春秋)《论语·卫灵公》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战国策·秦策一》
●高议而不可及,不如卑论之有功也。
——刘向(汉)《说苑·说丛》
●无验而言之谓妄。
——扬雄(汉)《法言·问神》
●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
——魏了翁(宋)《跋苏文忠启》
●“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鲁迅(当代)《华盖集·忽然想到》
6,求名人事例及名言
埋头苦干的名人事例 1、左思是我国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三都赋》、《咏史》等。抄录读书法是在读书时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左思抄录法的步骤是诵读一抄写一记忆。贯穿全过程的是“思”,读中思,写中思,记中思。 左思出身寒微,小时候跟人学书法、弹琴、读书,但学习成绩到不好。他父亲很泄气,认为这孩子没有出息。有一次他父亲对朋友说:“这孩子的智力才能太差了.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在一旁听了很不服气,从此发愤读书学习,决心追回失去时光。经过几年后,他开始着手撰写《三都赋》。他把读书、抄录、写作结合起来,发愤攻读,勤于动笔,抄录了无数书文警句。他在室内的门上、墙上,以及厕所里都挂满了纸、毛笔,随读随记。他还把随时看到或想到的思想、语句也随时记下。经过10年构思、琢磨及反复修改,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2、苏秦是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苏秦是五兄弟中最小的,故字季子,其兄苏代、苏厉、苏辟、苏鹤,均为一时著名的纵横之士。苏秦的准确生年,今已不可考。《史记·燕世家》载:“(文公)二十八年(前334),苏秦始来见。”根据《帛书》,这一记述有误。《帛书二十二》说:齐宋攻魏,楚围翁(雍)是(氏),秦败屈丐。”又说“今者秦立于门”,显然为苏秦初出茅庐,游说陈轸的谈话。按“秦败屈丐”在前312年,假设青年苏秦首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是20岁左右,则推算他大概生于前332年前后。 其时,正值战国中期,各国龙争虎斗,风云际会,很多纵横之士游说诸侯,以口舌博取功名富贵,成为白衣卿相,权倾人主,声震天下。苏秦对此非常艳羡,加之兄长对他的影响。从小便立志献身此道。他独自前往齐国,投身于一代纵横大师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秦。赵等国,然而均不为所用,碰壁而归,感到十分羞惭。苏秦回家后,妻子及嫂嫂都看不起他,讥讽他不务正业,不事农商,认为以他的才能想混取功名是痴人做梦。苏秦听后,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闭门不出,发愤攻读。他日夜研习《阴符》、《揣情》、《摩意》等篇,揣摩打动人主的方法。夜半读书昏昏欲睡,他“弓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此等刻苦攻读的精神历代为人们所传诵,锥刺股的苏秦与头悬梁的孙敬,都被编入《三宅经》中,成为发愤读书的楷模。当然,苏秦刺股攻读的目的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然而他那种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期年,他的学问大进,揣情摩意的功夫也提高了不少,苏秦再次踏上了游说列国的征途。 3、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著「绵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著「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生活。关於《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於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我们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4、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术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骨”便由此而来。 拼命硬干 1、愚公移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尚大言炎炎:子子孙孙无穷尽也。难缠的家伙。 2、夸父追日:又一个抓狂的疯子。最后因为自己的愚蠢而丧命。据说喝干了黄河,最后渴死在找水的路上。 3、精卫填海:游泳溺毙,从此迁怒于大海。灵魂化鸟,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海瑞:和所有的潜规则过不去,和腐败的大环境过不去,甚至和皇帝过不去。强硬的态度令所有官员侧目。 5、魏征:又一个直谏之臣。让李世民数次产生宰了他的念头。 6、诸葛亮:六出祁山,率疲敝之师,征讨强大的魏国。发动毫无道理的战争,只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光复汉室的理想。劳民伤财不算,还赔上了性命。 7、隋炀帝:挖运河,打朝鲜,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自恃国力强盛,不顾民众悲苦。才气不错,胆气过足,运气不佳。毕竟国家不是玩物,老百姓玩不起。 8、王安石:改革没有错,但是用人太欠。问题出现了,倔强却不正视,认定了是旧党们在作梗。最后身败名裂,留下千古骂名。 为民请命名人的事例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