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是男是女,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是女?
本文目录索引
1,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是女?
阿弥陀佛佛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没有一定的相,也没有一定的性别。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净空法师---佛没有一定的相,你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我们晓得佛出现在世间,他的名号都不相同,但是也有同名同号的。诸位要晓得,诸佛菩萨没有名号,佛的名号是因教化众生而建立的。佛的名号是教学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因时因地而不相同。他是应机说法,而且无有定法可说,所以佛也就没有一定的名号,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佛也没有一定的相貌。 我们这个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佛心清净,他的相貌当然是世间最好、最圆满的。佛的相貌最圆满,一丝毫缺陷都没有,但是为了教化众生,就要随类现身,示现的相就不是他本来那样究竟圆满。 佛示现的,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就像《楞严经》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在印度示现一定是印度人的相貌,在中国示现一定是中国人的相貌,我们见到之后,才有亲切之感。 我们造的佛像,日本人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藏人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泰国的佛像下巴尖尖的,一看就是泰国人。所以要知道,佛没有一定的相,你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名不是一定的,相也不是一定的,都是随众生心,确实做到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十大愿王所说的,诸佛菩萨真的圆圆满满地做到了。
2,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
如果我们去参观一些著名石窟、寺院,观赏种种形态迥异的观音雕塑、绘画,实在难于说清观世音菩萨形貌一定如何如何,因为呈现在你面前的观音像有男相,英武伟岸,蓄有胡须;有女相,清秀高雅,留有发髻;有慈悲相,笑容可掬,见于显教;有愤怒相,横眉怒目,见于密宗;有佛相,号正法明如来;有菩萨相,缨络庄严;有贵妇相,雍容华贵;有村妇相,朴实端庄。 其实何止这些,据《楞严经》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介绍,观世音菩萨有大神力,能变现佛身、菩萨身、罗汉身、天王身、大将军身、人王身、宰官身、比丘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身、婆罗门身、男女居士身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共三十二种或三十三种应身,随众生根性而予度化。可见观世音菩萨本身无一定形象,只是随众生因缘示现有别。 观世音菩萨的这种特性的确为艺术家们的创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根据佛经和民间传说,分别塑造了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滴水观音、水月观音、读经观音、乘龙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几十上百种形象,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一位形象最为丰富多彩的大菩萨。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传入我国,观世音菩萨形象纯粹是伟丈夫相,以后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发展,从南北朝开始逐渐被塑造为女性形象,使他完全中国化,这实在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 这种创造绝非偶然,其原因主要是: 1.缘于经典介绍和民间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妇女广度众生; 2.缘于与中国传统的女神信仰相结合,用以弥补佛像中缺乏女性形象的不足; 3.缘于与人类伟大的母爱相结合,充分地体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增强其感召力; 4.缘于与度化现实中超过教徒半数的女性教徒的需要相结合,并对封建社会女性倍受歧视、苦难深重的境况予以同情; 5.缘于艺术家对中华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实现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应该说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难怪艺术界有“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之说。
3,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本来佛教认为佛、菩萨皆无生死,亦无性别,他们在世人面前可根据不同的需要示现各种化身。唐以前,观音一直是一位伟丈夫,有时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唐以后,观音变成了女性,而且还是一位圣美绝伦的女性。
观世音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其实完全是中国人所为,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在造神过程中的机智与聪明。
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佛经的记载为观音的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一些佛经上就有观音为“优婆夷(女居士)”、“妇女身”、“童女身”的说法。
二是从南北朝开始,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出家的尼姑开始多起来,上到太后公主,下到平民女子,比丘尼已蔚然成气候。这样就迫切需要一位女神来和这些出家人接近。佛教也乐得借机扩大影响,将错就错推出一位女菩萨,因而观世音女性化自然形成。这说明任何一种宗教在流传过程中都必须向世俗让步才能发展。
三是与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和审美取向有关。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是阴柔和静,女性的柔美是中国人普遍欣赏的,而柔性则是中国人历来所信奉的,因为这种性格意味着善良、慈悲、聪慧、美丽。这一点,正与“观”人“世”苦难之“音”,随叫随到,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的观世音相吻合。观世音除了具备男性菩萨所具备的一切法力之外,还得执行男性菩萨所不能完成的法力,诸如送子等。观世音身上的这些美德,正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取向,观世音成为女性则属必然。
四是唐以后在亚洲宗教中有一种男著女装的习俗,佛教徒们往往将男菩萨作女性打扮,这也是促进观世音女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4,观音菩萨是男的女的?
观音菩萨是男的。 依照世俗的见解, 都认为观音菩萨是女身, 所以有许多人称观音菩萨为“观音娘娘”。但胡石麟《笔丛》与王凤《观音本纪》所载, 都指观音菩萨是男身;而根据《北史》的记载, 徐子才病中所见以及北齐武成皇帝梦中所见的观音菩萨, 皆是美女所变。 不过, 根据观音菩萨的前后事迹,因为观音菩萨悯念众生, 曾经三十三次化身成人, 到各地去救苦度劫, 所到之处都显化着不同的庄严宝像。他化身为庶子学徒、宰官玉人或者天龙神鬼的目的, 不过是随时间地点的变换, 便利他点化的工作。因此, 世人所看见的观音宝像, 也就或男或女, 或老或少, 各个不同了。 扩展资料 中国的观世音菩萨信仰: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 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
5,请问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观音菩萨没有性别之分。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数,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 《楞严经妙心疏》说,以为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都是错误的,观世音菩萨的真像是寂灭的无相之像,而能现一切相。 《金刚经》也说,如来具三十二相,其实“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同样的,若能见诸相非相,也即是见观世音菩萨。 扩展资料: 参考《中国历代观音造型艺术》,中国历代的观音造像的演变: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 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装饰犹如翅膀的宝僧,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为两蛇形的饰具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 到了隋唐时期观音造型按其艺术风格和造型样式可以分为早晚两期: (1)隋到唐初阶段观音造型面部丰圆适中,方额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为主,但开始逐渐演化出女性形象,发冠样式有低花瓣式、高发髻,宝冠上还有双带下飘,身上的璎珞精细复杂,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脚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还由两肩下垂横于胸腹之间两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带如绅的样子。 这时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发展为向下凹入的新圆刀法来表现衣纹。 (2)到了盛唐时期,观音造型是饱满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 观音造型的温和与妩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观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圆深、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 到了宋代,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上较唐代复杂,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像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已发展到圆熟的境界,其动作表现及服饰都自然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 到了辽代,观音造型从整体风格看,基本上是继承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头戴宝冠、面相丰满适中、眉毛弯长、颈挂璎珞、体态婀娜、神态自然、比例适度、俨然是淑女化身,肌体和服饰都具有其应有的重量感。 到了金代,从整体造型上看,它也承袭了宋代以及辽代的风格,但是金代观音造型与宋辽两代有不同点,如金代观音造型,一般多显得造型繁琐,并表现出一种颓萎气息,虽然在形象上,仍保持有传统的写实风格,但对于服饰衣褶的处理略显得繁复。 到了元代,观音造型多数为赤裸,仅有简单的璎珞、臂钏等装饰,这类密教造型多数形象是细腰,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较薄,两颊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与唐代观音造型也有某种继承关系,衣纹质感不足、繁缛琐碎、面部缺乏内心传神的联系,总的来看已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迹象。 明代的观音造型不仅继承宋代的造型,更与盛唐时期的观音造型有些接近,观音头戴花冠、面相丰腴、衣纹随着身体动势凸起凹入真实性很强;衣纹组合疏密有致、线条舒展,更能衬托出观音丰满的体态。明代观音像感人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她们不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到了清代,观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观音造型主要特征:颊丰额满、额部平板有一种被绷紧的感觉,双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服饰多为当时的装饰,在技法处理上,衣纹表现极为真实,服饰贴体,显得较为轻柔,衣纹随着动态自然流畅,真实感很强。 鸦片战争到解放前旧中国这是个社会大动荡时期,由于外敌入侵,内战迭起、内忧外患,中国的工艺美术逐渐萎缩,陷入了萧条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复苏,旧社会失传的手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观音造型主要继承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赋予了新的特色: 作品思想性、情节性更加突出,注重人物传神,强调观音造型比例、结构的准确性,身段形体优美,追求内心刻画和精神气质,衣纹符合人体内在的结构变化,工艺雕刻也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从解剖透视入手,分面塑造形体,从而使作品更有了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生动性。 参考资料:观世音-百度百科
6,观音菩萨是男性还是女性?
观音菩萨的身像,究竟是男是女,一般人总不免这样的疑问着。其实随类现身,当然可以有男相、有女相。不过约大菩萨相说,都是大丈夫相。唐代以前的观音,也总是大丈夫相的。《华严经》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然而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约这个意义说,他的应化,一方面是内在的悲心激发;一方面是那一类的有情苦痛多,菩萨的现身应化就多。观世音在人类中的应化,现女身的较多,这是有两个意义的。(1)女众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了男人。(2)女众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女众的心理,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如母亲对于自己的儿女爱,深重殷切,无微不至;父亲对儿女就没有那样深重殷切的了。爱,即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现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不免带点歪曲。慈悲,即爱的无我的扩大。由于女众内在具有了母亲的特性,故以慈悲为特德的观世音菩萨,即多应现女身。扩大为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的人类,一切众生,都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的应现女身,不但为了女众受的苦痛多,而就是发扬人间的母爱,使广大而无私的,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所以我们信仰观世音,应如孩子的敬仰母亲一样。能如此的诚切敬仰,如母子的心意感通,自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