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时辰对应的时间,12时辰是分别对应现在时间的哪个?

本文目录索引

1,12时辰是分别对应现在时间的哪个?

古时候的中国人,将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今天的两个小时。 一,子时23:00-1:00 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称为子时,意为孕育。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老鼠会悄悄出洞活动。 二,丑时1:00-3:00 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人也正在熟睡中,身体处在一天中最慢的时刻。 三,寅时3:00-5:00 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四,卯时5:00-7:00 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 五,辰时7:00-9:00 这是吃早餐的时候。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六,巳时9:00-11:00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 七,午时11:00-13:00 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烈。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将慢慢增加。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是站着的,所以午时是属于马的。 八,未时13:00-15:00 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 九,申时15:00-17:00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据说这时猴子的叫声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十,酉时17:00-19:00 太阳落山了,所以称为日入、日没。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 十一,戌时19:00-21:00 太阳已淹没在群山后,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黑夜降临,狗要看家了。 十二,亥时21:00-23:00 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据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甜,发出鼾声最响亮,是为亥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2时辰

12时辰是分别对应现在时间的哪个?

2,十二个时辰名称和对应的时间段?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扩展资料: 出生关系: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3、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有说像贝壳形。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 7、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代中国人民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9、申: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代中国人民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 10、酉: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 11、戌:为人、戈会意,指人持戈(武器)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一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3,古时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哪十二个? 具体对应的时间点是多少?

1、子时,夜半,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古代计时仪器:日晷 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或是日光节约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4,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分别代表什么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分海峡两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峨眉山告诉你十二时辰的故事 领悟悠久的中华文化

5,时辰对应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时辰对应的时间分别是以下:子时代表23~1点,丑时代表1~3点,寅时代表3~5点,卯时代表5~7点,辰时代表7~9点,巳时代表9~11点,午时代表11~13点,未时代表13~15点,申时代表15~17点,酉时代表17~19点,戌时代表19~21点,亥时代表21~23点。 扩展资料: 一、十二时辰的来源: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二、十二时辰的意义:它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三、十二时辰的属性是: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参考资料来源:十二时辰——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