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电影1942剧情介绍
本文目录索引
- 1,电影1942剧情介绍
- 2,1942是什么剧情?
- 3,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 4,《一九四二》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 5,冯小刚导演从筹备到拍摄完电影《1942》一共耗时多少年
- 6,一九四二电影简介
- 7,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 8,1942电影最终结局是
- 9,冯小刚的电影《1942》怎么样?
- 10,急,冯小刚电影《1942》在哪个地方拍摄?是在重庆吗?急,还有1942的简介!!!!!!!!
1,电影1942剧情介绍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九四二》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1993年,冯小刚经王朔推荐看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后,就萌发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愿望。此后刘震云一直不断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剧本,甚至推翻重写。 刘震云表示就创作来讲,剧本中的这些人物好像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自己对他们产生了感情。在创作的时候,刘震云把剧本落实到人物身上。他表示《一九四二》的主题是人,是千千万万最广大的人民,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九四二
2,1942是什么剧情?
主要是讲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故事。
在国民党政府无视饥荒造成的大面积灾害和人员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们选择举家出门逃荒,壮观的人流就开始漫长的从河南逃往陕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饿死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并肩走上逃荒路。期间还遇上了日本军轰炸。最后两家的亲人是死的死、卖的卖,只剩下了老东家和小孙子到了往陕西的火车上,结果还在一阵枪林弹雨中闷死了小孙子。老东家伤心至极,不知道自己这究竟是在干什么。逃荒本来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决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这是电影《温故1942》的大致剧情,不知是不是你想知道的~
3,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一九四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影片,我十分喜欢。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主演。影片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1942》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真实客观地还原了那段历史,还原了人性复杂的一面。在影片中,广大百姓第一次不是作为抗日英雄的陪衬,不是作为一个模糊的背景,而是作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出现。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爱自己的亲人,却在饥饿中妻离子散;他们精神上不愿做亡国奴,却更加惧怕肉体的死亡。 1942年,距离今天并不遥远,片中的老百姓正是我们的祖辈。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更愿意喜欢那些抗日神剧里的少女俊男,历史剧里的壮士英豪。可《1942》赤裸裸地打碎了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在长久的愚昧与奴役下,他们不敢也不懂得如何反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吞咽一切痛苦一切悲哀,屈辱地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毫无尊严毫无感情地,活下去。 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万人饿死。任何语言在三百万条性命面前都是那样的无力,任何文字在历史面前都是那样的浮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属于自己的生活,珍惜祖辈传承下来的血脉。最后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4,《一九四二》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从1942到2012,70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到这些在2012年走入电影院的年轻人,多半说不出194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延津”的发音在唇齿间还显生涩,李培基、蒋鼎文、白修德的名字似曾耳闻,但毫无附着,“大灾荒”或“大饥荒”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约等于“三年自然灾害”,冯小刚到底要讲什么,是每个人走进影院前都会问的问题。但70年又短到就像发生在昨天,短到就像奶奶手上戴着出嫁时的金戒指,你依然可以触摸,它依然散发出古旧的黄色。短到,编剧刘震云以命拙笔写下的这个故事,不过就来自母亲的亲身经历,就像姥姥告诉我胡同顶头那户人家的故事一样,它是那么近,却又那么不可思议。 天灾和战乱让一千万河南人在1942年走上了逃荒的道路。他们是去寻吃的,一个最原始、最基本、最无力违抗的需求,这个需求严重到农民要离开自己的土地,中国人放弃了自己的家乡,这是单纯面对战争都少有发生的事情。于是,这个故事围绕“饥饿”展开。 饥饿的情绪贯穿了影片始终,你甚至觉得因为演员近乎苦行一般的挨饿表演,他们的创作也是饥饿的,无力绵软的台词,缓慢沉重的节奏,这个故事的讲述像是气若游丝的人无力起伏的呼吸一般,有些散,有些慢,有些薄。色调是饥饿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霾,演员的神态是饥饿的,当你看到瘦骨嶙峋的李雪健坐在颧骨微凸的陈道明面前时,你发现饥饿的又岂止是千万灾民,在1942年,整个民族都是饥饿的。 看完影片的人都会觉得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张国立父子,着墨做多,故事最完整。张国立饰演的地主,是一个待人宽善的东家,会用自家的白面换下犯法的长工,会用一碗小米安慰被迫卖儿的乡亲,会在等待死亡的末路上扶起无依无靠的孤儿,为了她重新走下去。当小女儿为了换回五升粮食把自己“成功”卖到妓院时,父亲的脸上竟挤出了一丝笑容,而几天前当女儿将自己喜爱的小猫贡献出来时,父亲还曾为此留下过泪水。哭泣与微笑,猫与人,你会发现饥饿这种无从抗拒的恐怖,轻易间摧毁了一切约定俗成、乡约民规、伦理道德、礼义廉耻。张默饰演的拴柱是好样的,如果说饥饿摧毁了上述所说的全部的话,在栓柱身上起码还有一些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比如爱。他为了找回丢失的孩子,忘记了随身携带的最要命的粮食,跳下西去的火车,几乎是主动放弃了求生的希望只为找回花枝托付他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当日本兵抢夺了他留给孩子的玩具时,他孱弱的身体里爆发出男人,或者说人,生命最后的倔强和力量,将日本人手中的馒头打落在地,也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5,冯小刚导演从筹备到拍摄完电影《1942》一共耗时多少年
18年的酝酿、9个月的筹备、5个月的拍摄,
从山西到东北,再到重庆,尝到了难以想象的苦……
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在即将送审之前,特意对外发布了一段5分钟幕后纪录短片——“冯小刚细说《一九四二》”。短片将这部电影历经18年跌宕起伏、9个月精心筹备、5个月艰苦拍摄的过程熔炼一炉,藉由导演的讲述进行了细致阐释。冯小刚导演坦言:“《一九四二》这样的作品其实是自讨苦吃,每一次拍摄都要付出很大的艰辛,成本很高,拍起来很咬牙,制作的复杂程度,包括付出的体力很大,但是仍然要拍,就是因为喜欢、被这件事打动了。”
6,一九四二电影简介
《一九四二》电影剧情
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温故一九四二》,片名更改为《一九四二》。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
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2000年,冯小刚与刘震云获华谊兄弟支持后重启该片,2002年,《温故一九四二》建组,2011年初,王朔再次提议,重启《温故一九四二》。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即将加盟该片,为《一九四二》这部本土特征明显的电影,平添了特别招眼的国际范儿。[1]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老东家叫范殿元(张国立饰),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 ... 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7,电影《1942》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1942》故事开始于1942的旱灾,当时干燥,缺水。受害者逃离家园。同时,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的绝食抗议,宋美龄的美国之行。整个电影标题是与第一历史并列的事件,属于世界主要事件。 人性的泯灭,欲望的坍塌——安满西牧师看见无尽死亡最终的信仰跌落,花枝为活下去和儿女的生命而抛弃贞洁与下限的悲哀,瞎鹿憨厚忠老极度饥饿却因一头驴而惨死在开水锅里的噩耗,星星为活下去用5升小米卖掉自己17岁的灵魂和肉体,拴柱失去星星对花枝孩子的承诺因为核桃风车的信仰终结在带血的馒头的军刀下,最终以为找到希望的老东家扒上驶向陕西的灾民火车,却因潼关的阻截失误捂死了他身边唯一活下来的亲人——刚出生的孙子。 没扒上火车的灾民依旧徒步向陕西迁徙,而唯一活下来的老东家却在到达陕西边境时又麻木的朝着折回河南的方向走去。灾民人问他“为什么往回走?到陕西也会死吗?”老东家继续双目无神的往前走:“会死!到哪都会死!我只是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边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跪在地上喊着已经饿死在路边的母亲:“娘,你醒醒呀!”老东家看着小姑娘。小姑娘说:“亲人都死了,活下来的没一个认识的。”老东家说:“是呀!我也是!都死了。妮儿,你叫我一声爷爷,我俩就算认识了……”小女孩含着眼泪叫了老东家一声:“爷爷”…… 故事在老东家牵着小女孩走在返回依旧饥荒加剧且浮尸遍野的荒路上结尾。在背影渐行渐远的画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陈述响起:“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母亲,她不爱笑,从来不吃肉……”我想那是因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过“人吃人”人性泯灭的惨状。很多人对《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评不太高,他们应该忘了所有的纪实片都只会纠人心弦,却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来看热闹的观众,在萤幕上带着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发出爽朗的笑声。
8,1942电影最终结局是
老东家在躲避子弹时不小心捂死了自己的孙子,万念俱灰便逆着逃荒的路往回走。遇到一个小女孩哭自己死去的妈妈,让小女孩叫一声爷,两人相依为命向会走。独白说这个小女孩就是独白者的母亲。 星星定居在宝鸡,一辈子也不想回河南了,只是向家里邮钱。几年后,老东家找到了花枝,而花枝也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儿子,记者白修德因为记实河南灾情,得到了记者的最好奖项,但回国被迫害而穷困潦倒。 扩展资料故事起因: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参考资料:百度掰开-一九四二
9,冯小刚的电影《1942》怎么样?
今天的社会太急功近利,不重视文化。 ——《明报月刊》潘耀明 ---------- 我能力有限,斗胆写下一些字,纯粹属于自我学习和完善。 向《1942》以及下文中涉及的所有影片致敬! ---------- 《时代周刊》,创立于1923年。电影《1942》中以一位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中国的行踪为一条线索,展开了对河南省1942年冬天至1944年春天期间的大旱灾的叙述。这位记者的落脚地中,有一座基督教教堂,逃荒途中的中国传教士在遭遇信仰危机的时候也回到过这里。 当时这位中国传教士问教堂的天父:如果上帝总是不能赢,那为什么我要信仰他呢? (图片来源:《1942》) 为什么?我想从另一个电影中寻找答案——《申肖克的救赎》 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I will be hoping that this letter finds you,and finds you well. ——Your friend (记住,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希望你读到信,而且健康。 ——你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赎》 含冤入狱的安迪用一把石锤,花了将近二十年来凿通监狱的墙壁,而他的狱友曾夸口说这要花六百年。 (图片来源:《肖申克的救赎》 而且安迪把这把石锤藏在哪儿呢?正是《Holy Bible》(《圣经》)。 ---------- 当《1942》中的中国传教士用《圣经》来压住小女孩的伤口,试图阻止血液继续从她的身体中流出时,发现——她还是死了。我想,那时候的他,一定感到了生命的脆弱、自己如蝼蚁一般的无助,以及内心信仰的无用。 而他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感觉恶魔已经进入了我的身体。 当他给逃荒途中某个死不瞑目的财主做弥撒的时候,意识到——不管他唱多少次“该放下时就放下,上帝就在你面前”,财主还是闭不了眼。他只好说了三个字: “埋了吧。” 这也让我想到《艾利之书》中的反派角色历尽千辛外苦得到的却只是一本读不懂的盲文版《圣经》的场景。大概也是类似的吧? (图片来源:《艾利之书》) ---------- 是什么造成了两者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呢? 当我看到影片的这个节点的时候,隐约意识到了点儿什么——当连起码的生存都不能保障的时候,女大学生就不得不亲手撕碎自己的书本纸张,来炖熟自己之前精心照顾的猫,她内心一直在坚信的某些东西,可能正在坍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 可能一个人的某种信念或者信仰被摧毁之后,就很难再被唤醒了吧? 当“东家”不容易到达逃荒目的地的时候,却被邻省官兵拒之门外。他弱弱地问了一句:“那我怎么才算是灾民呢?” 我不愿意得出下面的观点: 对于那些没有道德意识的人,他们的作恶,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根本不会引起内心的罪恶感,逃脱了心理规律的惩罚。——南风窗《维护正义的社会机制为何会失灵》 在暴力的威胁和金钱的诱惑面前,人是最容易产生心理保护,激发出奴性的。——南风窗《维护公平的社会机制为何会失灵》 ---------- 就像影片中的河南省主席一样,在吃力不讨好的艰难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官场呆不下去了,我应该解甲归田。”旁边的助手提醒道:“主席,如果我们要解甲归田,说不定现在真成灾民了。” 可是,他们的努力就一定白白浪费了吗?我想不是的。 影片结尾处,旁白说到:“十五年后,那个小女孩成了俺娘。自打俺记事起,就没遇见过她流过泪、吃过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1942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儿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啥呀!“ ---------- 终究,人吃人的社会还没有结束。 所以,有时候,被遗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10,急,冯小刚电影《1942》在哪个地方拍摄?是在重庆吗?急,还有1942的简介!!!!!!!!
山西长治
《一九四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河南,但外景拍摄地却没有在河南。冯小刚导演考察后说,河南已经变得既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反倒是山西的古村落有着厚重的历史感。长治的拍摄地主要有湿地公园、驻市某部队、长治的旧铁路、平顺北社乡、长子西荛村和大中汉村等。
重庆
《一九四二》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及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在重庆的拍摄,民国街占足了风头,此外,拍摄地还有李子坝的史迪威将军博物馆、南坪的慈母山圣母堂、南山植物园、黄桷古道和法国水兵营等。
电影简介: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该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2012年11月29日贺岁档上映。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 ... 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