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勒克特拉情结,什么是厄勒克特拉情结?
本文目录索引
- 1,什么是厄勒克特拉情结?
- 2,厄勒克特拉和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简介?
- 3,有谁知道"厄勒克特拉情结"?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 4,厄勒克特拉和狄俄浦斯情结是什么?简介
- 5,有俄狄浦斯情结的男生和有厄勒克特拉情结的女生在一起会不会很配?
- 6,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
- 7,什么是恋父情节?具体表现是什么?这是一种病态吗?
- 8,什么叫恋父情结?
1,什么是厄勒克特拉情结?
俄底普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详细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www.hrreserve.com/freud.asp
2,厄勒克特拉和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简介?
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具体的简介你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里面的恋母情结。
3,有谁知道"厄勒克特拉情结"?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爱烈屈拉情结”、“依莱特接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感觉。在寻找恋人的时候会无意有意的选择和自己父亲有相似特征性格的人。恋父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父亲的一种欣赏敬佩或者依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女孩男孩都可能有恋父情结。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父情结。
4,厄勒克特拉和狄俄浦斯情结是什么?简介
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具体的简介你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里面的恋母情结。
5,有俄狄浦斯情结的男生和有厄勒克特拉情结的女生在一起会不会很配?
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第二,“恋父情结”的机制,《心理学大词典》释义“恋父情结”时指出:“……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
没有其他称呼了。
6,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
贴的
影响张爱玲一生的两大因素便是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然而前者更是主要的根本因素。正是她严重的恋父情结才最后导致了她产生自恋情结。要了解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叫“恋父情结”。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而另一些无法淡化这种情结的人便会形成心理暗疾。弗洛伊德还指出,如果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发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响。而张爱玲便是这一类。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在说她的恋父情结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女性。她的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可以说张爱玲的父母可以称做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代表。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张爱玲的性格带来了巨大影响。
对于张爱玲的这个父亲的身世也是不得不提的。张志沂的母亲也就是张爱玲的祖母便是李鸿章的幼女李菊耦。而他的父亲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后得入李鸿章幕下。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官宦家庭。也是这种特殊背景使得张爱玲的文章中充斥着精致奢华的装饰品。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的形成
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因为她觉得母亲其实是在抛弃她了。但是,母亲走了之后,很快张爱玲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她渐渐发现跟父亲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因为张爱玲从小就表现的勤奋好学,所以父亲非常的喜欢她,出门玩乐的时候也会带着她,甚至去妓院也会带她去。父亲对张爱玲也是极好的,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还给她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而且还把她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而这些细节在张爱玲老年的时候她还很清楚的记得。当她翻看旧书看到父亲英文体的字迹时就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很重,很温暖。她的文章里有提到这些。
从关于他们家的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张爱玲的父亲是没有工作的,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所以他的时间也是很多的。闲来无事,他就带着张爱玲去咖啡馆,夜总会。可以说他的所有生活都是不避讳张爱玲的。张爱玲就是他父亲生活的见证者。可以说有她父亲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张爱玲的。张爱玲也便有了跟她父亲相依为命的感觉。所以即使张爱玲没有了母亲,但是她非常的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这也就形成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
因为张爱玲觉得她被母亲抛弃了,所以她更是看重珍惜和剩下的唯一的亲人--父亲之间的感情。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的所有爱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而当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之后,她对父亲的依赖更是加重了。在这个时候,即使张爱玲没有了母亲,她也并未觉得生活很难过。然而,她内心的这种父亲代替母亲的这种平衡却因继母孙用蕃的到来而被打破。继母的到来不但没有缓和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反而使得她对父亲的依赖更加加深。直到后来因为继母的缘故,父亲将她关押起来。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得不到回归,于是就把她的这种情结寄托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在后面我们会提到。
二、张爱玲恋父情结的表现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主要表现在她失去父亲之后。也就是她的继母孙用蕃嫁到张家之后。而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又主要表现在对这个继母的厌恶和针对上。她对继母的不满很好理解。就是因为她觉得家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女人来瓜分她的父亲。她不愿意自己的父亲被夺走,也是典型的恋父表现。
当然了,有人会说张爱玲对继母反感是因为继母对他们姐弟不好的原因。这是一反面,但是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在张爱玲还没有接触到这个继母只是听说时,就已经对这个继母厌恶甚至是憎恨了。这一点在她的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可以发现。她写到: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的,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
见过张爱玲照片的人都该知道,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苍白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内心却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她居然会想把继母从阳台上推下去。由此可以知道她的恋父情结这时候已经很夸张和极端了。
张爱玲本身是个个性软弱沉默的人。经常有人形容张爱玲就会用一句话来形容张爱玲:“张爱玲不在”。这是因为如果有人要拜访张爱玲,张爱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没有办法替她挡驾的时候,张爱玲就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说,“张爱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说张爱玲是一个很孤傲的人,派头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个清末贵族的大小姐,其实不是这样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为自卑,所以她不敢见人。张爱玲自己也说,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当她面对她的继母却又是另外的样子。她们矛盾激化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从张爱玲一次从母亲那里回来开始。
那天是吃晚饭的时候,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回家,晚饭已经是摆到桌上来了。张爱玲进门,正好她的继母孙用蕃从楼上下来,当时张爱玲还记得家里的情形,因为天还是比较热的,家里的竹帘子是放了下来的,在客厅里面有一个金鱼缸,金鱼缸里面的鱼都已经死光了,但是金鱼缸上面描着鲜艳的水草还在,张爱玲那天一进门时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岁的时候还是历历在目:继母孙用蕃就问:“你到哪里去了,出去了那么多天。”张爱玲就说,“我到妈妈那里去了”继母对张爱玲三天两头跑到自己亲母那里去是很不高兴的,而且心里也蛮有挫败感。所以继母就说,你住到妈妈那里去,应该跟我说一声。但是张爱玲就说,我跟爸爸说过了。这样继母本来是不愉快,这下是生气了,她就说,那你从来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了。
张爱玲一直蛮硬的,蛮倔的人。她的这种并不言语的倔强更让她的继母感到焦灼和焦虑,所以她的继母当时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个耳光。这一打张爱玲的傲气也上来了。我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凭什么给你打,而且还是被一个自己讨厌的人打。所以张爱玲也是本能的想要还继母一耳光,但被两个老妈子赶来拉住了。但她要打的动机是明显的。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阻拦及时,张爱玲的那一巴掌已经打在继母的脸上了。
直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大人打小孩是天经地义的,小孩打大人是说不过去的。而张爱玲既然会很本能的就想回打继母一耳光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她一直都很恨她。就因为继母抢走了她的父亲。而那孙用蕃也不是好惹的人,当下就哭着尖叫着跑上楼告诉张爱玲的父亲说“她打我,她打我了”。于是张爱玲的父亲很生气,狠狠打了他。平时即使她跟继母闹别扭也在暗地帮她的父亲这次却打了她。这让张爱玲感到气愤而且绝望。所以表现过激,吵着要找警察。也因为她的这一举动使得她被父亲关押起来了。也因为被父亲关起来,张爱玲用了多少的文字来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表达失去父亲的哀怨,用她的话说就是自己舔自己的伤口。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已经成为她的一个死结
7,什么是恋父情节?具体表现是什么?这是一种病态吗?
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Electra)为希腊神话中人物,曾助弟俄瑞斯忒斯杀母为父报仇。弗洛伊德认为伊拉克特拉是女孩在2-3岁时具有的一种无意识欲望,其内容是对父亲的爱,对母亲的轻视与敌视,并认为这一情结持续时间长,不易升华。
不是病态,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这是心理发展要经历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需要都得到满足,就不会对将来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8,什么叫恋父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说法,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