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冬至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有点大啊!大要有大的答法。要说清楚什么是“冬至”,那得多角度去解释。于是,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从语法角度来说 “冬至”作为一个结构固定、语义明确的名词来说,它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2月22日或21日”,这是《辞海》的解释,当然是最权威的。 我想从词的构成角度来分析一下。“冬至”这个词,其结构应该是偏正结构,“冬”是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制“至”的,“至”的意思“极、极点”。作为合成词,“冬至”合到一起就是指“冬天的极点”,也就是冬天到头了。 如果把“冬至”解释为“冬天来了”,那就错了,这是把“冬至”当成了主谓结构的合成词了。 在此,我想强调一下:“冬至”的构词方式是偏正结构,千万不要当成主谓结构去理解。 顺带说一下,“夏至”是一样的偏正结构。 二、从节气的角度来说 作为24节气之一,“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就意味着太阳向南移动就此结束了,从此开始向北移动了。因此,这一天是北半球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之后,随着太阳向北移动,白天就一天天逐渐变长了。 这个道理,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冬至萌芽于殷商时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的《通纬·孝经援神契》中就说:“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冬至日之后,白天渐长,所以俗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到了“冬至”也意味着最冷的时候到了,自古以来有从冬至起数九个九天即八十一天的风俗。当然,冬至过后也是天气转暖的过渡期,熬过这个数九寒天,就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古人很看重“冬至”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我国北方,每年冬至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还总结出很管用的冬至谚语,比如: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三、从文学角度来说 在文学的天地里,“冬天”是萧瑟的,“数九寒天下大雪”,带给人的是压抑、痛苦。而充满生机的春天才是令人向往的。 不过,我们都知道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的确,只要坚持一下,把冬天熬了过去,就会尽情拥抱春天。 而“冬至”的到来,更是预示着光明就在前面,春天就在眼前。因此,“冬至”的文学寓意应该是“火光”,是“希望”,是“美好的未来”。 这个回答中,第一、二点是关于节气的解说。第三点关于“文学”的见解是扩展解释,纯属个人的理解,如果您有新的看法,欢迎下方发表,便于交流!
2,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又有日短、日短至、日南至与冬节、冬至节、亚岁等称,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 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 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扩展资料: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新的轮回自立春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在四时八节当中,寓意太阳新生的冬至重要程度不亚于寓意阳气升发的立春。 古代我国一些地方的古人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不返没祖先”的讲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在古代冬至有“亚岁”之称,“亚岁”即仅亚于“岁首”。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是说年关将近了。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3,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气象变化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冬至
4,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1][2]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5,冬至是什么含义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古人 冬至 冬至的含义: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的寓意:寒冷的冬天来临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同时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节简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 古人过冬至的习俗 1、夜吃丸子 清代的林维丞写过一首《冬至搓丸词》:“纤手轻搓五夜灯,团圆冬节到今称。小姑笑问新来嫂,昨夜宜男卜未曾。”诗中的“搓丸”就是莆仙冬至搓丸的习俗。相传莆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时打零工收入少,顺安已经年过30,还未能娶妻,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整日忧心忡忡,时间久了便神经都错乱了。顺安四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吃得好一点,他变着花样做吃的。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于是,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多年没有间断过。后来,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每当冬至时都会吃丸子,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的孝心。因为冬至那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一般小孩子熬不到天亮就忍不住要吃丸子,所以莆仙还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言语。 2、赠鞋袜,敬师长 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写道“亚岁迎祥,履长纳庆”。明代的江源在《十二月词十二首复次官汝清韵》写道“小至初临生一阳,履长纳庆祝君王。从今日永知何用,刺绣功添一线长。”冬至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代有赠鞋袜给尊长的习俗,表示在足履最长之日祝福老师、长辈健康长寿。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谚语,说的就是冬至也是尊师的节日。至今,民间依然有在冬至这一天请老师吃饭法人习俗。晋西北一般会用牛羊肉盛情招待老师。 3、祭祀祖先 《周礼》中记载:“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从周朝开始,每年的冬至都会祭祀天地祖先。在唐宋之时,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到郊外祭天,而普通的老百姓则在家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