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黄埔军校校歌,黄埔军校校歌歌词?

本文目录索引

1,黄埔军校校歌歌词?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记得采纳啊

黄埔军校校歌歌词?

2,黄埔军校校歌图

军校生与国防生的主要区别在于:(1)身份待遇不同。军校学员经复查合格者,即取得学籍和军籍,享受部队供给制学员待遇,发放津贴费,学习和生活费用由军队承担,其家庭享受军属待遇。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办理入伍手续,毕业后按照协议书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在校期间可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2)学习环境不同。军校生只能在军校学习,而国防生可在录取自己的高校(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学习。(3)体检要求不同。国防生身体条件符合军校非指挥类招生体检要求即可,视力要求也比军校生适当降低一些。(4)管理方式不同。军校生接受完整的军政训练,由军校直接管理;而国防生仅接受必要的军政训练课程,接受所在高校和军队驻校选培办双重管理。

3,歌词为“打倒列强除军阀……”歌名叫什么?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扩展资料: 事件:国民革命(大革命) 1926年7月1日,广州“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启用黄埔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为代国歌。 词作者邝鄘,当时是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曲调用法国儿歌《雅克兄弟》的曲调。《国民革命歌》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的产物,曾唱遍大江南北,表明当时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信心十足。 歌曲反映了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国民革命的形式在广东蓬勃发展。以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起点,国民革命运动逐步兴起。

4,谁有黄埔校歌的歌词?

黄埔校歌共两首,以上是第二首,歌名:《中央军事政治党校校歌》,歌词作者为陈祖康,曲作者为林庆梧。歌词如下: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
黄埔军校第一首校歌全名:《陆军军官党校校歌》,作于1926年,鄙疯仅找到歌词,若诸君寻至录音,烦望回帖告知。歌词如下: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5,歌声飘过三十年经典老歌100首是什么?

1、《信天游》 《信天游》程琳演唱的歌曲,收录于2002年1月1日发行的《瑞华33回馈典藏系列7-程琳流行篇》专辑中。 程琳13岁首次以歌手身份登上北京舞台,一曲《小螺号》使程琳迅速红遍北京城,成为中国歌坛年龄最小的第一代歌星,从此以其清新纯美的演唱风格奠定了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歌坛的领先地位。 2、《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谱曲,阎肃作词的一首歌曲,由张暴默首唱,是1986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和主题歌,在第11集后由蒋大为演唱。该首歌曲1986年秋季被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宣传材料。1988年获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 3、《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由张静林(又名安雯)首唱于CCTV《同一祖先》大型晚会。1988年,由著名歌手范琳琳研发的西北风声腔使这首歌曲风靡一时,街知巷闻。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歌声飘过30年大型演唱会上,已经成为歌唱家的范琳琳演唱的《黄土高坡》再次勾起人们对充满理想的八十年代美好回忆。 4、《一剪梅》 《一剪梅》费玉清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娃娃作词,陈信义作曲,最早收录于费玉清1983年4月推出的专辑《长江水·此情永不留》中。该歌曲是1984年台湾中视同名电视剧《一剪梅》的片头曲, 后又成为2009年霍建华、吕一主演电视剧《新一剪梅》的片头曲、2015年沈腾、马丽主演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宣传曲。 5、《故乡的云》 《故乡的云》由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文章演唱的歌曲,收录于1984年5月1日文章发行的专辑《三百六十五里路》中。2019年6月,该曲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6,谁知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都有些什么艺术歌曲啊?急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是中国艺术歌曲从形成、民展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其主要有:
抒情性艺术歌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也足微云》,黄自的《玫瑰三愿》、《思乡》,刘雪阉的《追寻》等
古诗艺术歌曲: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点绛唇》、《花非花》,刘雪阎的《红豆词》等
现实性艺术歌曲:萧友梅的《问》、黄自的《天伦歌》、冼星海的《夜半歌声》、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刘雪阎的《长城谣》等

7,20世纪歌曲的历史

松花江上 大刀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南泥湾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走进新时代 春天的故事 追问: 具体点的、有没有。 回答: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麦新词曲。1937年7月作于上海。同年9月初载于作者与孟波合编的《大众歌声》第二集。抗战爆发后,二十九军曾组织大刀队浴血奋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作者曾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曲发表后迅速传遍全国,为鼓舞军民抗战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抗日救亡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歌词第二句原来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第七句原来是“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歌曲开头"大刀"两字原为一拍一音,群众却唱成切分音,麦新认为这样"更能表现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立即以切分音定稿。全曲采用自由体乐段结构,首尾呼应。再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时音调更高昂,气势更豪壮,之后发出的"杀"声,如炸雷一般,增强了歌曲强烈的战斗气氛。 [编辑本段]歌词 麦新像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9.18后,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沈阳,震惊中国,全国上下呼吁停止内战,枪口对外。 驻扎在山西阳泉、辽县、沁县一带的国民党第29军也怒吼起来。 29军由原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而成,虽然不是蒋氏嫡系,装备极差,但纪律严明,且习武成风,有很强的战斗力。 国难当头,军长宋哲元向全军提出“枪口不对内”,以“明耻教战”教育官兵,号召随时准备杀倭立功。 鉴于敌我装备力量悬殊,在高级将领会议上决定建立大刀队。山西不缺铁,人手一刀没问题,再聘请河北武术名师李尧臣担任武术教官,李根据军队实战特点,创编了一套适用于近身肉搏的“无极刀法”,能劈能刺,简单,易学,实用。 副军长佟麟阁亲自下军队视察示范,很快,全军的白刃战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1933年,日寇进犯热河,守军汤玉麟连失承德等地,29军奉命北上御敌。刚到长城指定阵地,汤玉麟又失喜峰口,情况危急! 29军迅速出击,与敌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日寇见不能取胜竟动用飞机大炮对双方战斗人员狂轰滥炸……。 29军改变战术,持大刀夜袭敌营,一阵砍杀,大获全胜,斩首日炮兵大佐,夺回喜峰口。29军初显神威! 这是9.18以来日军首次遭到重创,日本朝野惊叹为明治建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37年“七七事变”。29军在卢沟桥打响了8年抗战第一枪。大刀队又屡建奇功,试举一例:守在宛平城楼上的某连长眼见卢沟桥西岸的守军在与进犯的日军浴血肉搏中全部阵亡,大怒,不等上级指令便急令一排前去为弟兄们报仇。 早就憋着满腔怒火的一排将士放下步枪子弹,仅携手榴弹与大刀扑入敌群,刀光血影,声震四野,全歼敌人。其中19岁士兵陈永一人就砍杀13个鬼子,并活捉一个魂飞魄散跪地求饶的俘虏。 消息传开,举国振奋,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杀敌。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著名作曲家麦新被29军的事迹深深鼓舞,力作不朽战歌《大刀进行曲》,副标题是: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 《大刀进行曲》的原词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8月,这首歌在上海浦东大厦首演,麦新亲自指挥。现场群情激奋,很快就在全国传唱开来,直至今日,直至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