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文目录索引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基本条件: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能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 1、碱性氧化物+酸:酸的酸性较强,可发生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当酸、碱都很弱时,不发生反应。 3、酸+盐:强酸制弱酸;交换离子后有沉淀;强酸与碳酸盐反应;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4、碱+盐:强碱与铵盐反应;两种反应物都可溶、交换离子后有沉淀、水、气体三者之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5、盐+盐:两种反应物都可溶,交换离子后有沉淀、水、气体三者之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扩展资料 复分解反应的原理: 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是在酸、碱、盐之间进行的,而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离子。 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实际上是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当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互相结合而使其浓度迅速减小的话,那么反应就向减小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 如果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就更能反映出它的实质。例如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其实质就是H和OH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水,而使溶液中H和OH的浓度迅速减小,反应便瞬时完成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初中)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可简记为AB+CD=AD+CB。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反应物中酸必须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气体或沉淀或水。2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3初中阶段反应物中的两种盐都是可溶性的,且反应所得的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难溶的。4反应物一般都要可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或气体(只有氨盐跟碱反应才能生成气体)。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发生条件 基本条件: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能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 1、碱性氧化物+酸:酸的酸性较强(如HCl、H2SO4、HNO3等),可发生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当酸、碱都很弱时,不发生反应。 3、酸+盐:强酸制弱酸;交换离子后有沉淀;强酸与碳酸盐反应;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4、碱+盐:强碱与铵盐反应;两种反应物都可溶、交换离子后有沉淀、水、气体三者之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5、盐+盐:两种反应物都可溶,交换离子后有沉淀、水、气体三者之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扩展资料: 复分解反应总结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离子互换,即同时互换阳离子或同时互换阴离子。可简记为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的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如沉淀)或挥发性气体,而使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 为了准确判别复分解反应的发生,必须熟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正确地运用物质的溶解性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