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卧薪尝胆是谁,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是谁

本文目录索引

1,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是谁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是越王勾践。 相关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王夫差带兵进攻越国大获全胜。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越国大臣文仲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美女,派人偷偷的送给吴王的宠臣,并通过他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要越王勾践来吴国伺候他。 投降后,越王勾践把国事托给文仲,便和妻子一起去了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有一次吴王夫差生病了,勾践为了表明他的忠心,用嘴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诊断病情。夫差病好了以后,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磨练意志,他每晚睡在柴薪之上,他还在屋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使自己牢记耻辱。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十年的积累,越国渐渐强盛起来,实力超过了吴国。 勾践抓住时机,亲自率兵发起了对吴国的进攻,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亡。后来,人们把这个成语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扩展资料 越王勾践的生平: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是谁

2,《卧薪尝胆》中历史人物有谁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3,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是谁

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4,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名字是谁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叫勾践。 勾践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 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越王勾践还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背后的故事: 勾践的父皇死后,由勾践来继承皇位。与此同时,勾践父亲去世的消息,传入吴王阖闾的耳朵里,遂起了率兵攻打越国之心。勾践心生一计派出敢死队,敢死队的勇士向吴军挑战。 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越军趁吴军愣神的时候袭击吴军,吴军大败,吴王也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但死之前还不忘让自己的儿子为其报仇。 果然吴王的儿子没有让他失望,几年来他养精蓄锐再加上身边有谋臣为他出谋划策,所以后来与勾践一战,凯旋而归。勾践也选择向吴国归降。 以至于越国的官员都能保住性命而被送至浙江之边。男女老少肩并肩的走在临水的路上,还有那些为他们送行的军车直排到固陵。越王勾践内心感慨万分,心情悲怆。 举起手中的酒杯,面对着他的群臣们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到达吴国的领地,勾践当即就被软禁在了会稽,内心满是感慨,怕只怕自己这一生就这样草草了事了。 文种以曾经的商汤、周文王、晋文公、齐桓公都被软禁过,却在最后都创了一番伟业,而安慰他,并告诉他与这些人相比,现在受得委屈都不算什么大事了。 阳春三月,吴王将越王招入大殿,当时范蠡也在,越王在前边跪着,他则立在越王的身后。吴王以语言刺激范蠡说越王战败归降是多么的可笑,吴王并承诺会赦免他的罪。 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所用。后来勾践在吴国过了接近两年的低三下四的生活,吴王觉得他也没有什么威胁了,就将其放回他自己的国家了。 但是对于在吴国受到的侮辱久久不能释怀,他之所以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夺回自己的东西与尊严。于是勾践为了提醒自己所受的艰辛困苦,就在屋里留着一个苦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5,《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6,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谁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勾践。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历史考证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 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