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本文目录索引
- 1,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 2,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怎么防范网络谣言?八年级政治问题。
- 3,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 4,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
- 5,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 6,散布谣言的危害是什么?
- 7,传播谣言 散布虚假信息有什麽危害?
1,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1、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 3、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近年来,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也正如火如荼,建设征地和拆除违法建筑也是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大难事。 扩展资料: 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 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 2、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加强网站建设上动作很大,但是在维护网站上跟进不平衡。 3、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网络的虚拟性及相关法律创立的滞后性,刺激了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侥幸心理。
2,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怎么防范网络谣言?八年级政治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程度的提高,中国互联网上发生越来越多的谎言、谣言传播事件,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引起广大网民和互联网业界的公愤。 网络上谣言的泛滥,危害是很大的,谣言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预知、无法挽回的后果。
传播网络谣言会危害国家的安定,搅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造谣有强烈地震、宣扬世界末日论,或有恐怖讯息等等
解决互联网谣言问题,首要强调的是责任意识。不管是舆论的发起者还是网站的管理者,甚至围观的网民朋友们,都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各自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维护好网络秩序,不能让网络谣言肆意传播,甚至危害大多数人。网民朋友们应多加以理性的分析,能够正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不过度依赖、不轻信盲从,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保持理性,就能有效提高对网络谣言的识别力和免疫力,这也就可以让大家免受到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网络谣言危害
1、谣言无处不在
且不说以前都不乏谣言四起的故事,更何况如今是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为自己代言,但是同样网络上的人素质稂莠不齐,很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防范谣言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谣言无处不在,并做好心理建设。
2、信息来源
对于信息出处一定要留意,更多的选择官方渠道的信息,关注政府网站及主流媒体消息,不要盲从盲信。
3、是否符合常理
脱离事实依据,不符合常理的谣言不攻自破,我们平时要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谣言鉴别能力。
4、寻求帮助
对于真正困扰你的谣言,可以向专业的部门寻求帮助,比如健康保健类的谣言就可以咨询医院的医生。
5、利用搜索引擎
如果遇到图片类的内容,可以利用现在的搜索引擎进行图片查找,是否是谣传的假图。
6、不要随意传播
当你自己都无法判断事物的真假时,不要急着评论和传播,不要让自己成为不法行为中的一个环节。
3,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1、网络谣言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 目前的移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我国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急剧增加,目前手机网络用户已达4.5亿人,通过手机上微博、微信的用户分别达4亿人、3亿人,几乎每一个人均可通过移动网络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 这些网民的众多声音、意见建议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舆论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网络生态已经被完全打破,我们之前习惯用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区分现实与网络,将网络作为虚拟社会。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的差异性已经逐步被打破,在当前网络技术更为发达的状态下,网络事件引发现实社会中的实体事件,网络中的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非常容易成为社会恐慌的爆发点,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网络谣言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 网络谣言偏好于社会上的负面信息,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信息更加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瞬间被大量转载,对事情的真相进行瓦解。 所以,往往发生这样的事情,网络谣言通常被社会公众误认为就是事情的真相而被广泛传播,后来即便政府或者相关机构、个人出来澄清,但澄清之后的事实无法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民众的头脑中始终记忆的是“谣言”而非事实的真相。 网络谣言通过瓦解事实真相的方式,对社会信任体系产生摧毁性的巨大负面作用,一些社会的阴暗面被无限制地放大、扩散,从而不断导致矛盾的激化,甚至无中生有进行恶意的攻击,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极大的威胁,让民众对政府和社会丧失信心。 3、网络谣言严重损害政府形象。 一个网络谣言一旦传出,大部分网民甚至新闻媒介人士都还没有形成对信息来源进行核实的意识和习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网络信息真实性的状况下就会相信网络谣言,并且将这些网络谣言作为判断事实和对相关事物进行批评的依据,甚至还有媒体记者将网络谣言作为撰写评论的“论据”。 网民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不需要像传统媒体一样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导致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无法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事件的全貌,政府形象受到极大损害。 网络谣言也并非空穴来风,其可能有着一定的诱发事件,但更多的是由于人们有组织和预谋地进行的,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网络谣言信息的产业化。 扩展资料:网络谣言的预防与治理对策: 1、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 目前,网络上的谣言一经发布,许多谣言的接受者缺乏对信息的辨别意识,“自然地”、“想当然地”相信谣言,认为谣言就是事实、就是真相,公民对网络信息缺乏辨别意识、辨别能力,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 2、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 治理网络谣言,政府要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如此,才能让谣言及时得到澄清,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促使行政机关和社会民众间保持信息的对称,提升政府公信力,避免网络谣言给政府形象造成侵害,避免网络谣言产生更大的社会危害。 3、切实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必须通过法律途径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的规制,实现“依法治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其防治
4,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
4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举行通气会,邀请农业部、国家卫计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员,就如何“多方联动,有效治理食品谣言”展开座谈。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表示,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谣言制造者的处罚、追责力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使谣言无处遁形。 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今年2月,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几个福建晋江企业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诫网友“别吃了”,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新瓶装旧酒;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乔装改扮,以此达到相互转发,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后续效应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在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的今天,网上食品安全谣言扰乱社会信任,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威胁。”颜江瑛说,近年来,人们对问题食品的“前车之鉴”警惕性极高,稍有“风吹草动”就绷紧了神经,网上一旦出现与食品相关的传言,人们的担忧心理及敏感神经马上就被触动,谣言就会迅速发酵,进而扰乱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行业发展。如一条“塑料紫菜”谣言,可能对福建晋江等地的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有的谣言传播者利益诉求明显,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弈等动机诸多。”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微信朋友圈已成为谣言传播的主阵地,微信小视频、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微信短消息等是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常借助视频为载体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强调后果严重,在传播时多利用煽动色彩浓的词汇,如“紧急”“震惊”等,冲击力较强。
5,网络谣言有哪些危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程度的提高,中国互联网上发生越来越多的谎言、谣言传播事件,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引起广大网民和互联网业界的公愤。 网络上谣言的泛滥,危害是很大的,谣言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预知、无法挽回的后果。
传播网络谣言会危害国家的安定,搅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造谣有强烈地震、宣扬世界末日论,或有恐怖讯息等等
解决互联网谣言问题,首要强调的是责任意识。不管是舆论的发起者还是网站的管理者,甚至围观的网民朋友们,都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各自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维护好网络秩序,不能让网络谣言肆意传播,甚至危害大多数人。网民朋友们应多加以理性的分析,能够正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不过度依赖、不轻信盲从,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保持理性,就能有效提高对网络谣言的识别力和免疫力,这也就可以让大家免受到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6,散布谣言的危害是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传播疫情谣言会危害国家的安定,搅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传播过程中,似乎大多数网友都沉浸在道德优越感里,人人都可以口诛笔伐,却极少有人反思事件本身是否真实。有很多人甚至只是因为好奇而转发疫情谣言,殊不知给公众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 散布疫情谣言其实已经涉及到了散布恐怖信息,大家可以认真想一下,如果每天都有人不停地在宣传这种所谓的疫情,不得不让人们三人成虎。疫情谣言,会严重危害公共秩序,甚至会给人们的生活路上很多应用。其实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扩展资料: 散布谣言处罚标准 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7,传播谣言 散布虚假信息有什麽危害?
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围内酌情从重处罚。 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或者放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应认定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范围内酌情从重处罚。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同时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处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灾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扩展资料: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相关规定: 1、致使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运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秩序混乱,或者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的;影响航空器、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的。 2、致使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断的;造成行政村或者社区居民生活秩序严重混乱的。 3、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的行为,可以被用来煽动他人进行其他犯罪,如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煽动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煽动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煽动聚众扰乱公共场所、交通秩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