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省识春风面,能否帮忙鉴赏一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
本文目录索引
- 1,能否帮忙鉴赏一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是什么意思?
- 3,“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字什么意思?
- 4,画图省识春风面是什么意思啊?
- 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配空归夜月魂"是什么意思
- 6,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配空归夜月魂"这句话!出自 咏怀古迹 好评!急需!
- 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 8,杜甫《咏怀古迹五》的诗里面,有一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拼音怎么读?
1,能否帮忙鉴赏一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了;或曰:昭君已一去不返,我们今天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就该修饰“识”字。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杜诗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省’也。”(《读杜心解》)。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机。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杜甫自己“窃比稷契”,结果却遭到君王的厌弃,终老江湖。因此,他对昭君的厄运充满了同情,对昭君的故国之思有着充分的理解。然而他深知奇冤已经铸就,纵使昭君魄魂归来也是枉然了。“空归”二字真写得肝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春风面”与“月夜魂”更是对得惊警:昔如彼,今如此,讽情贬意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是什么意思?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的意思: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本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具体原文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写作背景:《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此诗吟咏王昭君,并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3,“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字什么意思?
释义:略,粗略,大概。 “画图省识春风面” 翻译: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 “省”是多音字。 读音1:[ shěng ] 1)地方行政区域:~份。~会。 2)节约,不费:~钱。~事。~吃俭用。 3)简易,减免:~略。~称。~写。 4)中国古官署名:中书~尚书~。门下~。秘书~。 5)古代称王宫禁地:~中。~闼(禁中)。 读音2:[ xǐng ] 1)检查:反~(检查自己)。~察(考察)。吾日三~吾身。 2)知觉,觉悟:~悟。发人深~。 3)看望父母、尊亲:~亲。~视。 造句: 1)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省[ xǐng ]:明白) 2)哥哥可省烦恼。(省[ shěng ]:免去,省去) 3)我们每天都应该反省自己。(省[ xǐng ]:检查)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百度汉语[引用时间2018-1-13]
4,画图省识春风面是什么意思啊?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 一、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佩)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译文: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配空归夜月魂"是什么意思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求采纳
6,赏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配空归夜月魂"这句话!出自 咏怀古迹 好评!急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句子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思想表达: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的意思: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本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具体原文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写作背景:《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此诗吟咏王昭君,并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8,杜甫《咏怀古迹五》的诗里面,有一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拼音怎么读?
就我所知,有两种解释吧,都读成xǐng
第一种:
(1) 检查:反~(检查自己)。~察(考察)。吾日三~吾身。
(2) 知觉,觉悟:~悟。发人深~。
(3) 看望父母、尊亲:~亲。~视。
在这里是察识的意思
第二种:
2003年12月份的《语文月刊》刊登了一篇题为《<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的文章,作者岳泽和指出,对杜甫《咏怀古迹》的“画图省识春风面”,教材注释为“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识,不识”欠妥。他认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注为“‘省,察。省识,等于说辨认。……大意是说,由于元帝只凭借画像辨认美人的容貌,因而使王昭君远嫁匈奴,只有死后的魂灵在月夜归来”才算正确。
而我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完全符合诗的原意。笔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找到了有力的佐证。先从语言词汇的社会发展来看,“省”应是杜甫生活时代的通用口语,《文史》第二十五辑第294页这样写道:
未省是六朝以迄唐宋时期的俗语词,意思是未曾,没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言之详矣。有时又作“不醒”,如唐人传奇《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有时又作“不醒”,如张文成《游仙窟》:“未曾饮炭,肠热如烧;不忆吞刃,腹穿似割。”不忆与未曾对举,不忆即不曾也。有时又作“未记”,如敦煌《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下至寸草不曾偷,未记黄昏偷他物。”未记与不曾对举,未记犹未曾也。其在朗读,则如高适《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自从嫁与君,不省一日乐。”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杜甫《秋雨叹》:“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曾字下注云:“陈浩然本作省。”则未曾即未省也。又元稹《代九九》:“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白居易《放言五首》:“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不省、未省,犹言不曾、未曾也。
上述引文所举例子说明,在唐代,“未省”是常用的词语,当时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均有以“未省、不省”代替 “未曾、不曾”的用法。张相先生所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在第572页也明确提到对这首诗的理解。
省,犹言曾也。兹以唐诗为例,先举省与曾对举者。除上文所举几例后,还有贾岛《寄贺兰朋吉》诗:“会宿曾论道,登高省议文。”再如元稹《有鸟》诗:“有鸟有鸟名燕子,口中未曾无泥滓。”……复次,杜甫《咏怀古迹》诗,其《明妃村》云:“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此省识字,解者多从省之本义而作略识解,然上句云省识,下句云空归,句法开合相应,故此省识字以作曾识解为对劲。且证之周邦彦《拜星月慢》词云:“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周词脱胎杜诗,旧识正曾识也。
张相先生先举唐诗中的许多例子,说明在唐代“省”字的意思经常等同于“曾”,再将杜甫的诗句与周邦彦的词相比较,指出两者意思相近,“省识”的意思相当于“旧识”,即曾经认得。
以上两处引文充分说明,“画图省识东风面”中“省识”的含义既不是课文下面所注的“不识”,也不是岳泽和老师理解的“辨认”,它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曾经认得”。
再从杜诗的风格来看,诗圣杜甫的作品称为“诗史”,一贯注重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并在诗歌中寄托自身的肝胆情志。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传说汉元帝只凭借画像辨认美人的容貌,于是画师大为吃香,许多宫女为了博得皇帝的青睐,纷纷贿赂画师,让他将自己画得美丽一些。王嫱艳冠群芳,画师毛延寿用画笔真实地再现她的美丽,随后向昭君索贿,遭到痛斥后恼羞成怒,将画好的美人图加以丑化,以至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君主一面。而后昭君主动请求远嫁匈奴,汉元帝在朝廷上见到风华绝代的昭君,惊为天人,大为不舍,意欲留之,但不能失信他人,遂成千古憾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就是讽喻此事。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身怀安邦定国之才,胸负兼济天下之志,照理应该得以一展抱负,然而却郁郁不得志,流离失所,贫病交加,只有忧国忧民之心依旧深切。昭君的遭遇正与他类似。因此,“省”字作“曾经”解,应该是最符合诗人原意的。画工曾经描绘过美人的美丽容颜,却由于一己私欲,致使昭君远嫁,只有死后的魂灵在月夜归来。这样更加体现出诗人对昭君的同情和因遭遇相似引起的共鸣。
最后,联系律诗的特点来看。杜诗以七律最佳,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巧。如七律名篇《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用“自对格”,《登高》的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用“流水对”,都经过了细心的锤炼。在《咏怀古迹》中,作为颔联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必然属对工整,即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意义相对,而且词性相同。若按潘老师的解释,“省,察也”,识,认也,合起来为“辨认”,则上联的第三四字均为动词,是并列关系;而下联的三四字“空”为副词,“归”为动词,是修饰关系,这在词性和意义上都无法做到对仗工整,显然并非杜甫本意。而“省”作“曾”解,既符合杜甫一向的习惯,同时做到对偶工整,音韵和谐。因为下联的“环佩”以妇女戴的佩玉借指王昭君,上联“画图”以所画的美人图指代画工;“省”作“识”的状语,“空”作“归”的状语;“春风面”指年少时的美丽容颜,“夜月魂”指去世后的思乡幽灵,恰成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