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乐范文网 > 知识库 >

乡愿德之贼也,论语,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这

本文目录索引

1,论语,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论语》中的“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是: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这样说的原因是:“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是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们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所以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1.
出处:出处:《论语》阳货篇。
2.
译文: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
3.
评语: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4.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4]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2,<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如何解释?

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3,“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7011294-7234176.html

4,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乡愿 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汉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明李贽《与耿司寇告别》:“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而不欲其入室,盖拒绝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第四章:“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5,“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7011294-7234176.html

6,孔子为什么要骂“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其实是指那些老好人、墙头草,没有中心思想、原则的人,这种人谁都不得罪,看上去似乎是与人为善,其实伪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原则,这种人树立的形象就是在抹黑真正的道义,所以孔子要骂乡愿。 扩展资料: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①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 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愿,德之贼也

7,《论语》中的“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论语》中的“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是: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这样说的原因是:“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是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们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所以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出处:出处:《论语》阳货篇。 译文: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 评语: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4]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